中国古代科场上的作弊关节 新增加拿大 v\8v' EDP
文章来源: 青虫爱你 于 2005-01-01 22:29:16 "}1cQ|0a
tlD^"eq4:
1+-Go}I
NY<qoV
科场关节作弊,始自两宋,盛于明清。这是科举时代隐蔽性最强的一种舞弊 qzvht4
手段,是在科场采取弥封和誊录两项防范措施后出现的作弊新招,其花样繁多, zE1=P/N
危害极大。 ca3zY|
Oo
C4ktCN
所谓关节,就是指考官与考生通过卷面上特定的字眼来进行作弊的暗号。北 &F
:.V$
宋真宗景德年间,朝廷制定了两项在古代科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考场规则:一 oKGF'y?A>
是糊名,二是誊录。糊名,是将试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项都用纸糊盖起来, uwI"V|g%a&
使批阅试卷的考官不知道手头的卷子是何人所作;誊录,则是在考生交卷后,另 B.od{@I(Xp
由考场专雇的誊录人员将考卷全部重抄一遍,然后再交考官评阅,这样,就连考 u? >x
生的笔迹,考官也无法认出了。可是,就在有了弥封糊名和誊录易书这两项防弊 !ck~4~J
措施之后,又有了新的作弊“对策”,即订关节递条子。具体讲,就是考生与考 =J)-#|eZG
官串通作弊,考前约好,在试卷内诗文某处用什么字作为记号,为确保录取时准 r vq{Dfo=
确无误,每个关节条子都订三、四处的字眼。对订好的关节,写在条子上。考官 zj2y=A|Y
入场后,留心于他要关照的人,凭手头字条上的关节暗号录取,一找一个准儿, !m~r0M7
决不会遗漏。那些送了银子通了关节的考生,哪怕是答卷驴唇不对马嘴,也能取 QQN6\(;-
中,这便是关节的妙用。这里我们看到,官府为防止考官知晓考生姓名或认识考 (_FeX22+
生笔迹从而徇私舞弊而推出了用心良苦的弥封和誊录制度,可是作弊者紧接着就 9#1?Pt^{<
又想出了暗订关节的绝招,这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花样 Ig?9"{9p
百出的关节作弊——— '[8w8,v(
h@*I(ND<
(一)北宋的“丕休哉” /*fx`0mY)
v)O].Hd
据载,北宋真宗时,朝廷刚刚制定了弥封、誊录等一套防范措施,就有关节 %hBwc#^
之弊在科场上产生了。当时,有个叫杨亿的翰林学士,声名很高,在省试开考前 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