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校长从来没有撰文批判中国大学
_z"\3hZ 作者:耶鲁大学
#D+.z)iZn 来源:环球网
(b.Mtd 来源日期:2009-10-1
FlH=Pqc 本站发布时间:2009-10-1 2:00:21
'HWPuWW 阅读量:370次
w- wJhc| p|)j{nc 据9月30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 近日,一篇据称耶鲁大学前校长小贝诺.施密德特炮轰中国大学教育的帖子在网上流传,并引起学界和网民热议。帖子说,“中国没有一所真正的大学,中国大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笑话”。
@]],H0 w/fiNY5FZ 在这篇名为《耶鲁大学前校长撰文批判中国大学》(阅读据说是天涯网友“人民最大702”首先发布的伪造文章)的文章中,施密德特用“在做自己屋子里的君主”批评中国政府或下属机构“排名”、让中国知名大学跻身 “世界百强”的做法;他称中国大学日益严重的“官本位”体制,是“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并嘲笑中国大学“似乎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
#vcQ =%;O Ao *{#z 就此消息,《环球时报》29日致电耶鲁大学进行询问,校方负责与媒体联系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他们查询,耶鲁大学学报从未刊登过传闻中的这篇文章。另据证实,最近几期耶鲁大学校刊不但没有这篇文章,也没有任何关于中国大学的内容。
HN&]`cr; s*>B"#En 正当所有人都一头雾水的时候,又一篇名为《戳穿谎言﹕“耶鲁大学校长撰文”是如何形成的?》的网文似乎揭开了谜团。文章称,此文是用1987年施密德特在耶鲁开学典礼上的演讲移花接木拼凑而成的。
t..@69 o|VM{5 戳穿謊言﹕「耶魯大學校長撰文」是如何形成的?(作者:芦鹤;多维网,2009年9月24日)
bde6
;=oM g3(?!f 如果按小贝诺?施密德特查詢﹐耶鲁大学的确有位前校长Benno Schmidt Jr.,1986-1992年间担任耶鲁大学校长,是位美国宪法学家,研究领域未见与中国相关内容。最近几期耶鲁大学校刊The Yale Review
http://www.yale.edu/yalereview 未见其文章或任何关于中国大学的内容。
ab_EH}j1\q aU] nh. a 「耶鲁大学前校长撰文批判中国大学」一文﹐系天涯网友“人民最大702”所發。經大陸網友細查﹐此文系把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在1987年開學典禮中的一些言辭搬移後拼湊的﹐其實這位校長是在對美國社會在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批評。
s*kSl:T@O f(-3d*g 为方便对比,篡改引用部分已在演讲中對應數據標記出。
0gKSjTqo aSSw>*?Q 耶鲁大学前校长撰文批判中国大学
dpcv'cRfw R"71)ob4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日前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大学,引起了美国教育界人士对中国大学的激烈争论。
~?lmkfy $! UE
pQ 对中国大学近年来久盛不衰的“做大做强”之风, 施密德特说:“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1】”。
pD6a+B\;k **n
109R 对于通过中国政府或下属机构“排名”、让中国知名大学跻身“世界百强”的做法,施密德特引用基尔克加德的话说,它们在做“自己屋子里的君主”【2】。
<2w41QZX rAu@`H? 中国大学近来连续发生师生“血拼”事件,施密德特认为这是大学教育的失败,因为“大学教育解放了人的个性,培养了人的独立精神,它也同时增强了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人更乐意与他人合作,更易于与他人心息相通【3】”,“这种精神应该贯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4】”。
%BkPkQA =vKSvQP@) 中国大学日益严重的“官本位”体制,施密德特也深感担忧,他痛心地说:“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5】”。
7<F{a"5P s:sk`~2<gd 施密德特为此嘲笑中国大学“失去了重点,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一贯保持的传统【6】”,“课程价值流失,效率低,浪费大【7】”。
`9G1Bd8k
W TC/mcS 由于当前经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困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施密德特对此说,“作为教育要为社会服务的最早倡议者,我要说,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大学的学院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8】”。他说大学应该“坚持青年必须用文明人的好奇心去接受知识,根本无需回答它是否对公共事业有用,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具备社会价值等”,反之大学教育就会偏离“对知识的忠诚”【9】。
fd1z
XK#Z2 # 9ZO1\ 对中国大学的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科研造假等学术腐败,施密德特提出了另一种观察问题的眼光,他说“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政权是腐败的,那么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同样会骇人听闻的腐败【10】”。
}M(XHw I9cZZ`vs 施密德特认为中国大学不存在真正的学术自由,他说中国大学“对政治的适应,对某些人利益的迎合,损害了大学对智力和真理的追求【11】”。他提出“大学似乎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12】”,因此,大学“必须充满历史感”,“必须尊重进化的思想”,“同时,它倾向于把智慧,甚至特别的真理当作一种过程及一种倾向,而不当作供奉于密室、与现实正在发生的难题完全隔绝的一种实体【13】”。
!wjD6NK UO>S2
u 1987年美国耶鲁大学迎新典礼
vqwSOh|P9 4?7OP
t6 小贝诺·C. 施密德特(Benno C. Schmidt Jr.1944~ ):美国法学教授,曾历任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院长,耶鲁大学校长(1986~1992年)等职。
&<5oDdC )-LSn 我很高兴在这座大厅里见到众多的学生父母,今天,我同你们一样自豪,同你们一样感到生活充满了希望。近来,我也体会到了你们那强烈的喜忧交织的复杂心情:你们既为孩子们交了好运而欣喜,又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伤心;他们将在这里挥手向你们告别,踏上令人振奋的求索之路。此时,我特别想对你们说,虽然人文科学教育解放了人的个性,培养了人独立自主的精神,它也同时增强了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人更乐意与他人合作,更易于与他人心息相通【3】。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应贯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应贯穿于父母与儿女之间【4】。我们希望你们把自己当作耶鲁的一部分,这是你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敢说,你们家长中有些人或许认为耶鲁属于你们,因为你们付出了昂贵的学费。很抱歉,我们增添了你们的负担,但世界首屈一指的人文科学教育的费用确实昂贵——不仅对你们,对我们也是如此。
{/qq*0wa Y}Nd2 我们感谢你们,因为你们为耶鲁提供了名牌大学不可缺少的生源:聪明、好奇、精力充沛的青年,他们使耶鲁生气勃勃。我说这话的含义,与几年前哈佛大学科南特校长的讲话不同。他在讲话中指出,哈佛大学之所以成为知识的宝库,是因为每年新生入学给哈佛带来自己的学识及不同的经验,而毕业生却什么也没带走,因此使名牌大学的知识库不断得到充实。
N..@}} kQtnT7 我欢迎耶鲁学院全体学生出席你们的初次集会。你们的到来证实了这一大厅确实一直处于更新的进程之中。我非常高兴、非常自豪地对你们说:你们就是大学!这句话,我与我的前任用不同的方式对新生已说了将近三百年了。
OFw93UJ Y `lE8dwL 这所古老的学府,这所受17世纪清教派宗教观点的影响,在纽黑文殖民地种植园上建立起来的学府,虽然已经具备了以科研为主的现代大学的规模及令人难以置信的教学科研能力,而且看起来非常稳定,传统色彩极浓,其实它也在不断地变化。在我们这个不安定的社会,大学生活中有种轻率地迁徙及人员成批外流的倾向,有些学校因此而兴旺起来,然而有多少学校能像耶鲁这样历经几百年风雨而保持传统不变、目标始终如一呢?这里有必要与你们——我们的新伙伴一起思索,是什么将我们牢牢地团结在一起。
pW2-RHGJY EMS$?"K 这不仅是我们耶鲁人感兴趣的问题。在各所大学,在教育家的会议上,在门肯那读后让人生悲的书中,他挖苦地称之为“高等教育”的令人伤心的现状。在教育部最近通过的教育方针及新闻公报所阐述的政策中,在众多怀念过去告诫人们现状似乎混乱不堪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出人们对大学的现状,特别是本科生教育的现状充满疑团,令人焦虑万分。人们嘲笑大学失去了重点,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一贯保持的传统【6】,缺乏集体观念,课程价值流失,效率低,浪费大【7】。人们嘲笑大学同时向各个方向发展。据说,有人对一位教育家指出他的建议错了,应该做的恰恰是相反,他的回答却是:“我们也会那样做的。”
>!P !F( S#Pni}JD 现代大学的学院如若发现其对手遇到哲学或美学方面的困难,症结必在单一对多数的矛盾上:一所大学,许多学院;一所学院,许多学生、许多教授、许多工人;一支教师队伍,许多系、教学计划、小班、委员会、俱乐部、研究所;一种课程表,许多课程——许许多多的课程;一个主要教育宗旨,许许多多的要求,要求大学解决紧迫的社会问题,要求采取政治行动,要求注意世界范围的邪恶等等,不一而足。在现代大学里,我们的批评家会让你相信: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旋风主宰一切【5】。
5'"9)#Ve _
3jY,* 毋庸置疑,现代大学被强大的离经叛道的势力所包围。学校名气愈大,这些势力就愈强。或许本世纪形成的一股最强大的势力是寻觅专门化的道路,知识爆炸与日趋复杂的研究技术使我们说不出对事物的一般看法。一切需要观察,综合似乎失去了作用。学术语言变得更深奥,甚至极有天赋的通才也完全不可能了解文学理论、经济学或分析哲学等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更谈不上了解高能物理、分子生物物理学及生物化学了。
y]%Io]!d |w`Q$ c 除了专门化,各地的学校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学校必须迎合学生职业训练的需要,他们迫切要求学会动手,而不仅仅是动脑或从事研究。学校必须迎合我们及学生持久的口味,学术活动的内容既要合乎时尚,又要有娱乐性,还要能使大家从人类模糊不定的状况中得到解脱。
#_fL[j& ]1KF3$n0
毋庸置疑,出于学生谋生的压力,有的学院成了满足一切人需要的“万金油”;毋庸置疑,大学有时企图“增大恶行使其成为德行”,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教师多、学生多、校舍多【1】。
8.D9OpU =Wl}Pgo! 虽然批评家绘制的这幅支离破碎的图画为高等教育提供了一连串有益的警告,我认为耶鲁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即使人们意识到知识的深化发展必然导致分裂,有一点却也真实无疑:即知识的连续性及其结构的横向结合在耶鲁、在其他名牌大学正焕发出青春活力。
r1xhplHH@ R<8!lQ4s 或许,这一现象带来的结果是高等学校学习的紧张气氛前所未有。但这种紧张一旦被人理解,被人控制,就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正是特殊学科与一般学科的紧张关系使重点研究扩大了我们的眼界,增强了我们的概括能力;正是专门知识与广阔视野的紧张关系才使我们人文科学教育的目的精炼成培养掌握显微镜与望远镜的专家,善于从沙粒之中见到宇宙;正是学术团体与更大的社会势力之间的紧张关系检验了学术界对我们可渗透的墙壁外面现实世界的冷静思考。
.\AbE*lZ# {(`xA,El 知识领域的革命在向前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一革命与专门化同时发生,是人类渴求理解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最感人的一章。况且,知识的确是愈来愈向不能割裂的理解的本质方向发展,其发展需要我们越过学科界限、系别界限甚至学校界限去寻求真理。由于生物学的伟大革命强行推进到了分子水平,它在化学及物理学中涉及的面愈来愈广,从分子水平来观察事物,开辟了人们理解进化、生态学及地质学的新途径。我们著名的、风度翩翩的物理学家一方面要理解分子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另一方面还要懂得天体物理与天文学。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关系、科学与工程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密切、这样互相渗透。耶鲁优秀的医学教师开创了将医学研究与艺术及科学教师的研究相结合的先河。人文科学的研究也相辅相成,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专门学科自然地结合起来,这是人类的想象力更丰富、更开阔的必然结果。在实证主义的残骸及功利主义的灰烬上,跨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的新学科正为我们理解社会选择及公共哲学树立了新概念,奠定了新基础。我还可以从你们课程表的每一部分举例证实这一点。随着理解的深化,我们综合看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
h&t9CpTfeJ ;e^`r;] 除了知识的连续性及横向结合性这两股强大的力量,生活在耶鲁使人感到愉快,因为我们决心对自己事业最重要的价值做出奉献。
v6KF0mqA& VQ`a-DL 我先谈谈对知识的态度问题。知识像我们周围的宇宙及我们内心世界一样,多层次多棱面,而且绚丽缤纷。我们有千万条理由尊重知识,但我们用人文科学去教育人们渴求知识的感人价值在于我们坚信知识是工具,是力量,最重要的是它本身有价值。我们渴求知识,坚持青年必须用文明人的好奇心去接受知识,根本无需回答它是否对公共事业有用,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具备社会价值等问题【9】。这样做,完全出自于父母对儿女的爱,对一幅震撼灵魂、含义深邃的名画的爱以及对工作完成的满意之情,而不是出自于任何其他的目的。当然,对家庭的爱或对工作完成的满意都是有价值的;当然,这些都是为社会服务,它们与我们的需求关系就像餐桌上的食物对我们必不可少一样。然而,如果用这些话来解释我们对知识的忠诚无异于认为人性已经泯灭了。
ljO t~@Ea Bf6\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