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蜗居》再深刻些,就是《茶花女》了。” 3月23日上午,一位记者这样对作家六六说。 Y},GZ ^zqy
7MJ)p$&
这个评价似乎相当受用,六六也很谦虚地做了回答:我的水平可能恰恰就是有这段距离。她说,自己近期注意到张朝阳说的权贵阶级对中国的影响,而当时她写《蜗居》时这个思路还不太清晰。“两会为什么提出幸福感和尊严感?这就是幸福和尊严的缺失。” PL_wa(}y]D
<21^{ yt1
六六已在新加坡定居多年,但她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都是中国式的。她这次专门来京,是出席自己新作《妄谈与疯话》的发布会。《双面胶》、《蜗居》之后,她被称为“新生代情感专家”,因为新作直击了情感、婚姻、房价、税收、公德等话题,言辞泼辣,她又被送了一个新头衔——“女公共知识分子”,甚至有人戏称她从“少妇”变身“醒客”。 e6xjlaKb
FT
<*
“这个社会上只有两类人冒死闯红灯,一类是社会的最底层,诸如送外卖的,送快递的,钟点工,民工,对他们而言时间就是金钱,多一分钟就多一毛钱。这叫被逼作死。另一类就是空字头,武字头,各种非正常牌照颜色的车及超级豪华车,这类人叫自作死。” )w?$~q
MC)W?
这就是所谓在《蜗居》里“不好说、不能说、不便说的话”。 J0mCWtx&
}`FC__
不过,很显然六六不乐于接受这个“女公共知识分子”的新头衔。她称“完全没有这种变成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蠢蠢欲动心理”。虽然她也承认,立足生活以平民视角出发探讨社会现象,确实是自己的兴奋点。 iKH T
]Tw6Fg1o>
她的朋友、出版人金丽红说,六六的性格火辣、直率,语言是喷发式的,随笔更适合她。六六对此持保留意见,她觉得女性写杂文不可爱。她自己以前喜欢比较犀利的散文家一个是龙应台,文笔过于犀利所以嫁了个外国人;另一个是陈文倩,她至今未婚。“这真不是好兆头。” uqeWdj*Y
[a*>@IR
于是,她强调:“我偶尔露锋芒,大部分时间我还是很温和的。” g
UAPjR
k)' z<EL6c
不妨来看一个批评,有人说:《蜗居》对现实的展示很好,但批判的力度不够,比如为什么把贪官写成“情圣”呢?
%!h+
"EkO>M/fr
六六回应:我认为所有人都不是好莱坞电影,非好极坏。一个人对朋友是个好人,但放在社会里,他就是另一种形态。宋思明竟被评为“中国脸”,我更希望我们的人格能统一而不是分裂的。 92_H!m/
(gC^5&11
听起来,这也是一种大真话。 fTtSx_}3H
WWD@rn sVf
'n.9qxY;
$,#IPoi~X
_7HJ'
WY~[tBi\
F(fr,m3
)g^Ewzy^X
对话六六—— P2RL\`<"
!e"m*S.(6{
l hp:.
I2!HXMrp
我当然是站在“大奶”的立场上 R:m=HS_
0]0M>vx
u
南都周刊:很多人说,不要去看《蜗居》,因为太压抑了,这种压抑可能来自真实。《蜗居》与现实,哪一个更残酷? \iSBLU
DJjDKVO5t
六六:《蜗居》里面海萍和丈夫苏淳在一个10平米的小屋里租住了5年,终于下决心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了,却发觉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这种挣扎的状态是残酷,但生活中有太多的人还不如海萍和苏淳,不是还有“蚁居”一族吗? :>ST)Y@]w
ouZ9oy(}a
南都周刊:你个人有做房奴的体验吗? &L`p4AZ
VOOThdR
六六:我没买房,因为买不起呀。 x&b-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