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不好意思, 我是新加入的新兵蛋子, 从来没有在网上发过任何帖子。 不过最近感到十分茫然, 希望能分享自己的心情。 如有胡言乱语, 敬请谅解。 /D2
cY>
AWsy9
我的人生或许和这里的好些朋友都差不多, 自小可以算的上是一个乖孩子, 来自一个普通的家庭, 没有做过什么离经叛道的壮举。 外表柔顺, 内心独立坚强。 虽然是个地地道道的上海女孩, 很惭愧,不是那种八面玲珑, 善于经营自己的人生的那种。 很多时候, 一些重大的决定往往来自于女人的直觉。 只要觉得大方向没有错, 就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举个例子, 26岁独自移民加拿大。 在此之前, 对于这个国家的了解基本上来自于中学地理课上的认知。 位于北美洲, 地大物博,人烟稀少。 之所以决定移民,理由如下: LE#ko2#ke
v0Ww~4|],
1. 从小敬仰如钱钟书,梁实秋等学贯中西的大文豪。 虽有自知之明,此生不能望其项背, 但仍然无限向往异国求学的经历。 考虑自己不多的存款, 不忍掠夺父母安养天年的积蓄,加拿大移民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oaFnzJdf
2. 比较起澳大利亚, 一个孤立的农业国,可怕的口音, 我宁愿承受冰天冻地的加国气候。 而且当时也没有想过久居。 Qa-]IKOs
3. 我是学文科的,单身,当时好些咨询公司认为胜算不大,不予受理。 我把准备移民申请作为一个project来做。 当面试时, 那个漂亮的移民官和我说“ I am sure, you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in Canada." 十分受鼓舞,也有一些成就感。 {8`V5:
"O@L
IR7
所以, 我辞去令人羡慕, 收入不错的工作, 信心满满地踏上茫茫征尘。 以后,陆续有朋友询问移民加拿大的种种细节。 对于他们出于各方个面的考虑提出的问题, 十分惊异。 也曾目睹,后来的朋友为了移民,前前后后做的准备(有人甚至出了不菲的学费,不短的时间,读了一个加拿大小学校在中国联办的MBA学位,以期在resume上显示具有当地学历),才惊异的认识到,移民原来可以是那么复杂的一件事。 不过那是后话。 ntK#7(U'
oRH]67(Z
我在加国的经历深深印证了一句俗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在国内练就的四两拨千金,潇洒自如的绝世武功,荡然无存。初到贵境,和一班同样境遇的朋友,东闯西荡,不紧不慢的找着工作,看枫叶,滑雪,烧烤, 以期竟快适应。 表面的不疾不徐掩盖着内心的焦虑和迷茫。 鼓起勇气接受一次次求职的失败。之后和一个朋友回忆起那段时期,他打笑的说,“我们整个就是一群民工吗!”。但是也有收获,从来不韵家事的我, 居然具有不错的做菜潜质。仍然喜欢把东西放的到处都是,却会在连自己都不能忍受的时候整理房间。 <\40?*2
r1dP9MT\8
半年后,原本黯淡的就业市场随着911之后更加惨淡。认识到找到一份正经工作的可能性不大,而且我的初衷不是念书吗。 自此我从新认识了自己。从小被父母评价为做事不用功,全仗着小聪明的我,拼着3个月的闭门造车,申请到了那里最好的大学。紧接着是忙碌的学习生活。 那是正真的“忙碌”。每天上课犹如上班, 朝九晚五,读不完的case, 写不完的作业。刚应付了中考,又迎来了期末考。其次,语言的障碍,经济的压力,即使在同学中算不太求上进的我,正常的上床睡觉时间都在1点以后。寒窗苦读对我来说不再觉得是一件罗曼蒂克的事, 并且要严厉批判国内大学教育制度培养我建立起对求学的认知。原来, 读大学不等于80%时间打牌加20%时间准备考试阿。如果用technical word来总结,我的人生在这两年里加速折旧了。令人扼腕的是,名校生的光环并没有太多得照亮黯淡的就业市场。当时我们必须到公司实习,但是过去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盛况在我们这儿改写历史。 我们的系主任无奈的对我们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自己找机会,这也是对我们marketing 课上所学知识的运用。我找到的第一个面试,老板是校友,一个韩国人。他很好奇的想知道,为什么我们学校的学生需要打cold call 找工作。 面对我在resume上不错的工作背景,为什么我要申请他的小公司。整个面试在他的韩国式思维下历时一个小时,以我的爆发结束。“You are questioning me just because I am more brave than you and others and don’t mind to start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结果我由此得到了我的第一份工作。 qYjR
n3Uw6gLD
后来的经历又验证了一句话,“凡事开头难”。不得不感叹中国五千年的智慧。所有的人生历练都恰如其份的浓缩在这句句箴言。虽然我没有疯狂如我那些令人敬畏的同学,CA,CPA,CFA, CMA, 只要是license, 一个个考过来。 有人还名列榜眼,探花之列,充分显示了中国学生的勤奋和聪明。我只考了一个A, 毕业后找了一分不错的工作, 有了第一次迁徙的历练,不经意间,又因为他,飘荡到了美国。 目前工作稳定,虽然将来可能有瓶颈,但目前仍在上升阶段。 2
u:w
i8 t% v
但是随着生活的日渐安逸,我又迷茫了。 我现在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应该珍惜。 我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但并不意味着我喜欢这里的生活方式。 每次回国,都辛酸的发现父母比上次看见更加苍老。 好多上海的点点滴滴,朋友的相聚之欢, 衡山路上的小茶馆,福州路的书店, 钱柜的卡拉OK, 永不厌倦的淮海路,甚至连过去不爱吃的零食,都成了心头想。其实在这些的背后,是那种我从小熟知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底蕴,和难以言喻的认同感。 在这里我不想讨论海龟的去留问题。其实在事业上,我并不是那样雄心万丈。我想,我的迷茫是不是又源自于我性格中的不安分? 我努力的想端正心态,珍惜已经拥有的。 可是怎样才能做到心态平和,懂得惜福?这里的朋友也许有类似的经历,但愿能分享你的心情。 |&!04~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