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所以本文也分为三大部份来写:第一部份:为了革 *l@T
9L[M'
命奉献一切;第二部份:打倒独裁者蒋介石;第三部份:和平运动曲线救国。 &?I3xzvK
/GO((v+J
|}: D_TX
第一部份:《为了革命奉献一切》 H?
%I((+
{qm5H7sL
1893年5月4日,广东省番禹县(今广州),来自浙江的客商汪椒家里,又新添的一 +jN)$Y3Ya
个男孩。这个男孩是汪椒的第4个男孩,也是第10个孩子,汪椒给这个男孩龋蝴叫汪兆 "HLh3L~
铭。 5! ]T%
.rM
gF]IAZ
Ci
汪兆铭是汪椒的填房吴氏所生,生汪兆铭那年汪椒已经62岁了。汪椒是个落第秀才,后 uG/b Cb+V
来弃文从商。汪椒见这个小儿子异常聪明,就特别注重教汪兆铭读书,在汪兆铭5岁时就 8} X>u2t
开始教他认字。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汪兆铭8、9岁时,就基本可以读书了。汪椒晚年 "
;o,D
由于年老眼花,无法看清书上的小字,就让汪兆铭每天为他朗读诗书。汪椒特别喜欢王阳 _QtW)\)5\
明和陆游,每天让汪兆铭为他朗读王阳明的文章和陆游的诗。每天在父亲面前朗读,不仅 -aDBdZ;y
无形中培养了汪兆铭演讲的口才,还使幼小的汪兆铭接受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和陆游的豪 ZSB;4 ?:h
放文风,这些对汪兆铭后来的政治生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w
uhL r(
l xP!WP
汪椒家里并不富裕,汪兆铭童年时代的生活相当清苦。汪兆铭13岁时,母亲病逝,14 #bb$Icmtk
岁时,父亲又病逝。从此汪兆铭就依靠比自己大22岁的大哥汪兆镛抚养生活。由于家境 +3pfBE|
所迫,汪兆铭17岁时就开始到私塾去教书。1901年汪兆铭18岁时参加了科举考试 <899r \
,以广州府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秀才。 PKev)M;C+
]>0$l _V
1900年义和团事件以后,清政府开始搞“新政”,开始大量选派公费留学生到外国留 P#/s5D8
学,并给予归国留学生举人或进士的待遇,授予高级官职。这在当时的中国青年中引起了 dC
Wq~[[
极大的反响,有识青年纷纷前往外国留学。 ZC &~InN
&!*p>
Ns)e
当时公费留学生的主要派遣国家是日本,大量留学生前往日本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日本 _AiGD
地理位置近,留学费用便宜;二是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国经验对中国特别有现实意 .4!wp&
义;三是日文中大量使用汉字,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学日文要比学欧洲文字省力很多。 [C3wjYi
特别是日本还专门为中国留学生设置了一些学校,在日本教师讲课时,旁边配有中文翻译 h2aO-y>K
,以便让不懂日文的中国留学生也能听懂讲课的内容。当时日本比较有名的专门招收中国 xw*/8.Md6f
留学生的院校有:政法大学速成科(汪兆铭母校)、宏文学院、同文书院和振武学堂(蒋 tbB.
n
介石母校)。 L(/wsw~y*
"VeNc,-nfQ
1904年,两广总督岑春□在广州招考前往日本政法大学速成科的公费留学生,录取人 >qdRqy)DC
数为50名。清政府为每位公费留学生每月资助30日元,这比现在公派留学生的资助金 (#Xgfb"S3
高多了,可以在日本生活得比较宽裕。汪兆铭考上了这次的公费留学生,和汪兆铭同时录 aSeh?2n8
取的还有胡汉民,朱执信等人,他们后来都成为同盟会的骨干。1904年9月,汪兆铭 yg
%T{hyzH
挤杂在三等舱的乘客当中,首次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当时汪兆铭万万没有想到三十多年后 6f
J5Y
iQ
,他以“国家元首”之尊乘专机访问日本,更没有想到他会客死在这片土地上,人的命运 #b1/2=PA
真是不可预测的事。到日本后,汪兆铭住在东京神田区神保町名叫春水馆的留学生宿舍, CelM~W$=u
离政法大学很近。政法大学以教授西方的政治法律为主,汪兆铭在那里学习卢梭的《民约 i;J*9B
_U
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神》,斯宾塞的《政治进化论》,这些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使 lC^?Jk[N
汪兆铭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树立起推翻专制的封建王朝,建立西方式民主共和国 rD>q/,X=\
的信念。 ]Gl5Qf:+z
`
kZ"5}li
1904年底正好是日俄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日本全国都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即使在课 c-[IgX e
堂上,发表最新战况的号外新闻一到,教授就停止讲课,和学生一起朗读新闻。日本这种 UFE~6"t(
举国上下的爱国热忱,不仅使汪兆铭十分感动,也唤起了很多中国留学生的爱国心,激发 K14{c1
他们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之中。 Tt{ft?H71
'fIG$tr9X
到1905年,仅仅在东京一地,就有中国留学生1万余名,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空前的 5?TjuGc
规模。中国的革命家们纷纷在留学生最多的日本建立革命党派,使日本成为中国革命的大 3H5<w4yk
本营。当时在日本主要有主张君主立宪的保皇党,和主张推翻异族皇帝的革命党。保皇党 =Q8$O
2TW
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反对进行流血的暴力革命,主张承认清政府统治的合 ks8x xY
法性,在清政府的主导下进行渐进的立宪改革。保皇党在海外华侨中有不小的势力,但在 i,
/Q.XL
日本的血气方刚的年青留学生们,并不喜欢保皇党的渐进稳健主张,大多数都支持革命党 hw&~OJeo
激进的暴力革命方案。 ([
hd
1k)`C<l
在海外一时有很多革命党成立,由于中国历史上就有同乡结党的倾向,这些革命党都建立 6}_J;g\|
在同乡会的基础上。有孙中山的广东派“兴中会”,黄兴、宋仁教的湖南派“华兴会”, qjR p5
章炳麟的浙江派“光复会”等等。其中以孙中山的“兴中会”和黄兴的“华兴会”势力最 PR>%@-Vgj
大。黄兴身材魁梧,仪表堂堂,性格豪放,很有革命家的“气派”,很为年青的留学生们 ]Wc 2$
所倾倒敬仰。而孙中山则身材矮小,说话慎重,在留学生中间的人气不如黄兴高。但孙中 a]x\e{
山提出了一套“三民主义”的革命理论,比黄兴派的单纯革命相比,在海外华人中有更大 P1ynCe
的感召力。 7 v(<<>
FFc?Av?_
1905年7月孙中山从美国再次来到日本,汪兆铭和胡汉民,朱执信等广东同乡一起拜 w'Jo).OW~
访孙中山,加入了孙中山的广东派“兴中会”。汪兆铭文思敏捷,擅长演讲,有很大的组 z6OJT6<'
织力和号召力,很快脱颖而出得到孙中山的赏识并委以重用。由于当时的革命党都是各自 $t>ow~Xi
为政,力量很分散,这次孙中山来日的主要目的就是联合各派的革命党,组成一个统一的 g
1q%b%8T
革命党。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前往黄兴的住所拜访。孙中山和黄兴都是当时非 Z?'?+48xv4
常有名的大革命家,但以前两人一直在各自的平行线上,出来没有见过面。 a@-!,Hi
M,eq-MEK
黄兴对孙中山的来访大喜过望,黄兴紧紧握著孙中山的手,半晌说不出话来。当时黄兴3 0urM@/j+
2岁,孙中山40岁。可是孙中山和黄兴交谈不久,气氛就开始紧张起来,两人语气强硬 jE$]Z(Ab
,各持己见,甚至到了拍桌子瞪眼睛的地步。最后黄兴破颜一笑说:“孙先生,我服你了 c`V~?]I>
”,两位革命巨星终于达成了联合。1905年8月20日,各革命党派的大联合“中国 M-5zsN
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选为总理,汪兆铭作为同盟会的发起人之一,被选为 (<yQA. M
评议部部长。新建的同盟会最初设有三个部:执行部、评议部、司法部。汪兆铭当选重要 Lw{'mtm
职务的评议部部长,说明汪兆铭在革命党中有相当的影响力,那时汪兆铭才22岁。 =(,dI[v
<-|g>
同盟会最初的主要任务是搞宣传和制造舆论,1905年11月,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 vFGVz
》正式创刊。《民报》特邀章炳麟担任主编,主要编辑则为汪兆铭、胡汉民、吴稚晖等人 ~
[=2d a
。汪兆铭从《民报》的创刊号开始,一直是《民报》的主要撰稿人,汪兆铭以“精卫”的 i^/D_L.
笔名在《民报》上发表文章。汪兆铭使用“精卫”的笔名,源自《山海经》里精卫填海的 iu'r c/=V
故事,含有对革命锲而不舍之义。汪精卫的文章逻辑严密,笔锋锐利,有很大的影响力。 gk"J+uM
当时《民报》的主要对手是梁启超等保守派主办的《新民丛报》,汪精卫的文章以与保守 WtbOm
派的改良主张论战为主,宣扬暴力革命的必要性。1906年6月,汪兆铭从政法大学速 `{\10j*B
成科毕业,在260余名学生当中,汪兆铭成绩名列第二。本来公费留学生在学成毕业后 ePI)~
,有归国服务的义务,同级的大部份同学纷纷归国。但汪兆铭却不准备回国,决定留在日 1<f,>B
Q+
本进行革命活动。由于逾期不归就没有了公费资助,必须自己解决生活问题。幸好汪精卫 H.TPKdVX
日语较好,找到了一份翻译工作,每月可得稿酬五、六十元,不仅满足了自己的生活,还 ;7yt,b5&C
可以资助朋友。 Xx=.;FYk
V[">SiOg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的势力大振,引起了清政府的不安。清政府开始向日本政府施加压 +'D
#VG
力,要求取缔中国留学生的反政府活动。尽管日本政府中,对中国留学生的革命行动持同 -KCQ!0\F
情态度的人很多,但由于考虑到与清政府的外交关系,开始对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反政府 +C(/.X
Kz%
活动进行限制。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发布的禁止中国留学生进行反政府活动的 D?cE$P
规定,但事实上对中国留学生的反政府活动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1907年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