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份之二:玉石共焚
k&*=:y}
d+kIof, 1905年孙中山联合海外各派革命党组成同盟会,主张用暴力的方式来推翻清王朝。到
gBN;j 1908年冬,同盟会已经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但都相继失败,大量革命青年为此失去
@YRBZ6FH 宝贵的生命,梁启超等保皇党则乘机批评革命党的暴力革命。
vU_#(jZ fu/v1~X 梁启超特别批评革命党领袖们,自己躲在安全的海外,却唆使别人在国内搞送死的暴力革
Gh.0
2 命。1908年冬,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撰文批评革命党领袖们:“徒骗人于死,己
$Khc?v 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梁启超批评革命党领袖的“远距离革命
iqpy5 家”作风,批评他们唆使别人送死而为自己谋取名利的作法,一时在海外华人中引起了很
(_D#gr{S= 大的反响,掀起了一股批评革命党领袖的风潮。
hhpH)Bi= V@F~Cx 同盟会内部也出现了反孙中山的运动,一些人主张“革命之前必须先革革命党之命”。反
4r %NtXAa 孙派攻击孙中山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批评孙中山近似于独裁的领导作风,说孙中山“
+aMPwTF:3 办事近于专横,常令人难堪”,第二是批评孙中山不公开革命经费的使用情况,不少人怀
z`W$/tw" 疑孙中山将革命经费挪作私用。
uKplPze? z;LntQZp- 1907年日本政府“请”孙中山出国时,日本朋友公开赠送孙中山的赠款就有2000
K-/fq=z 0余日元(当时普通日本工薪阶层的月薪不过二、三十日元),而孙中山只给《民报》留
!.!Ervi!N 下2000元经费,其余自己全部带走,使《民报》经常陷于经费拮据的苦境。1908
?6|EAKJ`lK 年冬,《民报》主编章炳麟和孙中山诀别,章炳麟说:日本人向孙中山赠送的赠款,本来
@jfd.? RK! 是赠送给革命党的革命经费,孙中山却把这些钱当作赠送给他个人的私人赠款使用。章炳
*ZRQ4i[+ 麟批评孙中山这种作法“实在有损我同盟会之威信,而使日人启其轻侮之心”。
9
HuE'(wQ r
d6?;K0 在“远距离革命家”批判和“倒孙狂潮”的夹攻下,党内党外对革命灰心和怀疑的人士大
K.k=\N 量出现,同盟会一时间陷入失败的边缘。汪精卫是同盟会中无条件坚决支持孙中山的孙派
9ItsK 骨干,为了挽救革命、挽救同盟会,汪精卫主动提出自己去北京刺杀清政府高官,用鲜血
)7f:hg 来证明同盟会的领袖不是贪生怕死的“远距离革命家”,使党内党外的怀疑人士重新树立
ey:3F% 起对革命的信心。
tkA '_dcIC 8"? t6Z;5 汪精卫刺杀清政府高官的设想,并不著眼于暗杀计划本身是否成功,而是著眼于用鲜血回
VrHFM(RNe 击同盟会领袖是“远距离革命家”的讥讽,挽回民众对革命党的信心。汪精卫写给孙中山
a"}?{ 的《致南洋同志书》中写道:“吾侪同志,结义于港,誓与满酋拼一死,以事实示革命党
0I,-1o|s 之决心,使灰心者复归于热,怀疑者复归于信。今者北上赴京,若能唤醒中华睡狮,引导
0YKG`W 反满革命火种,则吾侪成仁之志已竟。”
{ES3nCL(8 Q~`n%uYg\{ 作为同盟会中坚分子的汪精卫,在北京行刺被捕的消息传来后,海内外对孙中山同盟会的
zKR_P{W>^ 看法大为改变,梁启超的“远距离革命家”批判不攻自破,人们重新树立起了对革命党同
7yKadM~) 盟会的信心。可以说当时同盟会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靠汪精卫牺牲自己的烈举挽回的。
Pp?J5HW 如果当时汪精卫被清廷处死,汪精卫毫无疑问要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钦定英雄,永远载入史
aX~7NslR 册。汪精卫在《致南洋同志书》中的一段话,也在当时被流传为佳话:“此行无论事之成
:Q89j4, 败,皆无生还之望。即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
B<W{kEY UGIyNMY 汪精卫最有名的文章是发表于《民报》26期上的《革命之决心》一文。汪精卫在文中说
Gk<h_1WWK :现在四亿人民正如饥泣的赤子,正在盼等吃革命之饭。但烧熟米饭所需要的一是薪,二
r__uPyIMG/ 是釜。薪燃烧自己化为灰烬,把自己的热移给了米,才使生米变成熟饭;釜则默默地忍受
PR6{Y]e% 水煎火烤。所以革命党人的角色有二,一作为薪,为薪的人需要奉献的毅力,甘心把自己
[/I4Pe1Yj% 当作柴薪,化自己为灰烬来煮成革命之饭;二作为釜,为釜的人需要坚韧的耐力,愿意把
75a3H` 自己当作锅釜,煎熬自己来煮成革命之饭。
N(Cfv3{ N=(rl#< 在同盟会中汪精卫最要好的朋友是胡汉民。胡汉民比汪精卫大四岁,不仅是和汪一起来日
,+f'%)s_x 本留学的同乡,也是长年在《民报》一起工作的同事,汪一直把胡当作大哥看待。胡汉民
]krOPM/ 得知汪精卫要北上行刺时,劝汪说:你是同盟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你的文才口才和号召
|<OZa;c+ 力都是无人可以取代的。如果你以一时之激情与虏酋拼命,对革命的损失太大。
EBJaFz' zg|]Ic 汪精卫则说:梁启超骂我们这些革命党人是“远距离革命家”,章炳麟等人又背叛孙先生
.Sm7na
K 和同盟会,已经到了“非口实所可弥缝,非手段所可挽回”的地步。现在我们必须拿出具
*9G;n!t 体的行动来证明我们的革命之决心,才能使梁启超愧对民众,使章炳麟愧对党人,才能促
`.@N9+Aj 使同盟会内部团结和挽回民众对革命的信心。我以前在《革命之决心》一文中曾经说过,
/.vB /{2 革命党人要为革命作釜作薪,现在正是需要我当革命之薪的时候,若吝薪则何由有饭?但
C{4[ 7 不管汪精卫说什么,胡汉民都坚决反对汪的北上行刺计划。汪精卫临走时不敢向胡汉民告
X\_ku?]v 别,怕胡汉民会硬把他留下,于是咬破手指给胡汉民留下血书:“我今为薪,兄当为釜”
3ILEc:<0J 。胡汉民见到血书时,当场哭得昏了过去。
Pr" 2d\ mZm wCS8 孙中山等同盟会领导人并不反对用行刺清廷高官的形式,来挽回和唤醒民众对革命的信心
jGId)f!) 。但考虑到汪精卫是同盟会中非常难得的人才,所以孙中山并没有表示支持汪精卫的北上
dx|j,1e 行刺计划,但也没有表示反对。因为没有孙中山等同盟会领导人的明确支持,汪精卫不得
4e* rBTl 不自己寻找愿意和自己一起北上行刺,作革命之薪的人。汪精卫首先想到的是黄复生。
I~Ziq10 0q81H./3 黄复生是四川人,和汪精卫一样也是发起同盟会的元老,担任同盟会的高层干部。黄复生
#=h~Lr'UH 读了汪精卫《革命之决心》一文后非常感动,对汪精卫说:“我也愿意作革命之薪”。汪
`CO?} rW 精卫把自己北上行刺的计划告诉黄复生,汪精卫还没有讲完,黄复生就大笑道:“铭兄,
V^"5cW 有话何不直说。我和你一起去北京”。汪精卫说:“去北京行刺可是九死一生,毫无生还
b}Jcj 的可能……”黄复生豪爽地说:“我参加革命时早已立志为革命而死,还谈什么生还的问
7JjTm^bu 题,这次就让我们一起作革命之薪吧。”
2x0[@cTi? ) "'J]6 汪精卫再找到同盟会中会作炸弹的喻培伦,请他帮助作炸弹,喻培伦也爽快地答应了,愿
Rc @p!Xi 意和汪精卫一同北上。当然最坚决和汪精卫一起北上的是陈璧君,有人半开玩笑地说:“
S?&ntUah 你有一张英国臣民的护照,当然不怕死。到关键时刻,你把英国护照一抛,英国领事馆自
hC,EO& 会来救你。”陈璧君听完二话不说,拿出英国护照当场撕成碎片,满座皆惊,也让那位说
rB-&'#3% 风凉话的人羞得恨不得钻入地缝。可惜现在再也看不到陈璧君那样有志气撕毁自己外国护
(2X`imJ 照的烈女了。
xGN&RjPk\ XB2[{XH, 汪精卫计划他和黄复生先到北京作好准备,然后喻培伦、陈璧君等人再携带炸弹到北京。
-(dc1?COi 1909年10月,汪精卫、黄复生两人先乘英国船到天津,同盟会的郑毓秀迎接他们。
?EdF&^[3rD 郑毓秀的父亲是天津有名的实业家,她本人精通外文,是天津有名的交际花。郑毓秀经廖
[email protected]? 仲恺介绍加入同盟会,这次廖仲恺特别写信给郑毓秀,要求她全力帮助汪精卫等人的暗杀
2\_}81hM 行动。汪精卫平日接触的都是陈璧君那样的革命烈女,见到郑毓秀这样风姿绰约的美人交
x5s Yo\ 际花,觉得十分不自然。
kd2+k4@# v. !L:1@I. 汪精卫说:“听说最近北京的火车站盘查得很严。我们这些男人携带炸弹容易引起怀疑,
>%t"VpvR 想请你帮我们把炸弹带入北京。不过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炸弹在路上一不小心就有可
t!v#rn[ 能爆炸……”郑毓秀当即答应:“如果不会爆炸,还叫什么炸弹?这事就交给我了。”汪
#49,7OBU 精卫是个相貌英俊的美少年,又精通诗词文章,郑毓秀对汪很是倾心,多次以教她作诗为
,_HVPE 借口和汪精卫接近,汪却极力避开和郑毓秀的单独接触。汪精卫此时已经下定决心象柴薪
f $R]m2 那样为革命献身,早把男女私情置之度外,和郑毓秀的关系从来没有越过同志的关系。后
x)s`j(pYC 来郑毓秀感叹说:“汪精卫真是少见的道学先生”。
M1^pf<!s aqtQGK57"% 汪精卫和黄复生到北京的琉璃厂租了一栋房子,挂上“守真照相馆”的招牌,因为照相馆
S'q (Qo 的暗室最适合搞炸弹的组装,照相馆里飘出化学药品的味道也不会引人怀疑。不久喻培伦
zl$'W=[rFs 传来话:正月十五(1910年2月10日)将带铁西瓜入京,请汪等人去前门车站接站
074)(X&:x 。汪精卫和黄复生赶到前门站,见郑毓秀挽著一位白人绅士的手悠然走出车站,白人绅士
c&ymVB?G:1 的手里提著一个沉重的皮箱,里面装著炸弹,车站的警官看也没看就让他们走出了车站。
d(<[$3. 原来当时外国人在中国有治外法权,因此没有人敢随便检查外国人的行李。这个白人是法
VXQ~PF]z0 国大使馆的职员,曾一直追求郑毓秀,这次郑毓秀请他帮忙,那人当然一口答应。
sRqFsj}3e +eQg+
@u 炸弹运到北京后,喻培伦和陈璧君也赶到北京,他们一起商量暗杀的具体计划。第一次暗
JS}iNS'X 杀行动是刺杀摄政王载沣的弟弟载洵贝子和载涛贝勒(贝子和贝勒为清王室的爵位名,亲
uN2Ck 王之下为贝子,贝子之下为贝勒)。2月底载洵和载涛从欧洲访问返京,汪精卫等人准备
!CUrpr/* 在载洵和载涛走出前门车站时,投掷炸弹炸死载洵和载涛。当天汪精卫、黄复生、陈璧君
46sV\In>? 三人雇一辆骡车前往前门站,汪精卫和黄复生携带装有炸弹的皮箱在车站门口等候,陈璧
G 7b>r 君则在骡车上接应。但没有想到当时清廷正搞廉政运动,载洵和载涛不摆架子,混杂在一
Q!WXFS 般民众中一起出站。由于出站的人群中戴红顶子官帽的人极多,汪精卫和黄复生无法识别
3nMXfh/ 目标,只好终止暗杀计划。
;>bcI). B\`
4TU}kE 这次刺杀失败后,汪精卫等人把暗杀的目标定为清廷的最高领导人摄政王载沣。他们吸取
}<m9w\pA 了上次计划不周而失败的教训,开始详细调查载沣的行踪。醇亲王载沣的醇王府在什刹海
}}@xx& 附近,载沣每天早上8点出王府,经过鼓楼大街从景山后门进入皇宫。汪精卫等人本准备
UH2fP G 在鼓楼大街的矮墙后投炸弹,但正赶上鼓楼大街修扩马路,闲杂人太多,无法行动。他们
cE'MSB 后来注意到什刹海和后海分界处的一座小桥银锭桥,环境非常僻静,而小桥附近又有一条
_3.
=| @L 阴沟可容藏身。于是汪精卫决定事先将炸弹埋在小桥下,汪精卫自己藏身于阴沟里,待载
Cjdw@v0; 沣过桥时用电线引爆炸弹,和载沣同归于尽。
v="i0lL_ ~m'PAC"Q$ 1910年3月31日深夜,黄复生和喻培伦前往银锭桥埋炸弹,留下汪精卫和陈璧君两
a%cCR=s= 人。陈璧君知道汪精卫明天将在爆炸中和载沣同归于尽,这将是他们两人最后的一夜。陈
|4UW.dGHPo 璧君拉著汪精卫的手轻声地哭泣,汪精卫本想找一些话安慰她,可是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
>yiK&LW^? 好。汪精卫内心是深爱陈璧君的,他也知道陈璧君同样深爱著他,但汪精卫越爱陈璧君,
sSU p7V 就越不愿看到陈璧君为了他而失去一生的幸福。汪精卫努力压下和自己心爱之人的生死离
XX+%:,G 别之情,只是拉著陈璧君的手默默无语,让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e2~&I`ct pkQEry&Z 突然喻培伦匆匆跑进来说:“大事不好,有人看见我们埋炸弹了”,不久黄复生也跑回来
"{Lp'+wNw 说:“警察已经发现我们的炸弹了”。
%8s$l'Q; [WW3'= e^ 本来他们以为在寒冬的夜晚人迹稀少,在寒冷的深夜行事不会有人发现。可是天公不作美
qf#Ou ,银锭桥附近一家人的妻子突然和别人私奔,男人晚上妒气得睡不著觉,深夜走出家门去
sk6C/
'0: 散气。该人走到银锭桥附近,忽然看到有人影在桥下挖土,他立即联想到人们埋藏财宝的
/3{jeU.k 故事,于是潜伏在一旁偷看,想事后取走财宝。可是看到黄复生和喻培伦,埋好炸弹后又
P`0}( '"U 开始拉电线埋电线时,该人感觉到情况不对,这不是埋财宝,而是一个重大的阴谋,于是
cyL"?
vR*< 从藏身之处跑出来前去报警。
v25]}9 /C >La!O~d 黄复生和喻培伦刚埋好炸弹,忽然看到从附近闪出一个黑影跑走,立刻意识到他们的行动
gm'8,ZL 被人偷看到了。于是喻培伦先跑回去向汪精卫报告,黄复生则在附近监视。不一会儿那个
iLD}>= 男人带著两个巡警前来,黄复生意识到他们的计划已彻底暴露,也跑回去向汪精卫等人报
)cxLpTr 警。喻培伦建议他们现在立即离开北京,还来得及逃过清廷的追捕。但汪精卫说虽然发现
Dn1aaN6
了炸弹,但警察未必就能查出来是他们干的,所以不用著急,看看风头再说。
')zdI]@M Jsde+G,N 第二天北京各大报纸都登出了银锭桥下发现炸弹,有人想行刺摄政王的新闻,不过报纸上
_NA[g:DZ&O 的分析却都认为这是清廷内部的势力斗争。有人说炸弹中包炸药的报纸写有伦敦字样,而
_XvSe]`f` 载洵贝子和载涛贝勒正好刚从伦敦回来,很可能是他们搞的暗杀阴谋;也有人分析认为是
llN#4D9s 庆亲王想篡权的阴谋,但没有一篇新闻怀疑到革命党,使汪精卫等人大为安心。三天后又
%v5 IR 有报纸登出新闻,说银锭桥炸弹案的凶犯已经抓获,汪精卫等人更为安心,于是开始策划
Y
{a#2(xn 下一次行动,让喻培伦去东京买炸药,陈璧君去南洋筹款,汪精卫和黄复生继续潜伏在北
7S|nn|\Kp 京进行下一次暗杀的策划。
EVX*YGxx6 DAa??/,x7 然而汪精卫等人却中了清廷的计谋。清廷警察发现炸弹后,立即明白是革命党所为。为了
8Th{(J_ 防止暗杀者们逃跑,清廷故意向新闻界放出朝廷内部暗斗和凶手已经捕获的小道消息,使
(Rj'd>%c 暗杀者们安心留在北京。清廷警察发现炸弹中的炸药是外国制,但几颗螺丝钉却是新近制
9l<f?OzAO 作的。警探到北京市内各个铜铁店调查,骡马市大街的鸿太永铁铺认出螺丝为该店所作,
yy8h8{=g 是琉璃厂“守真照相馆”的老板要求他们作的。警探开始监视“守真照相馆”,正好赶上
ZjLu qo “守真照相馆”搞装修,一些密探混入装修工人中,从“守真照相馆”中盗出了革命党的
'W(!N%u 机密文件,发现这次暗杀正是革命党所为,首谋就是清廷出10万两白银悬赏人头的朝廷
bLuAe
EA 钦犯汪精卫。1910年4月16日,警察包围了“守真照相馆”,将汪精卫和黄复生一
8cI<~|4_ 举抓获。
zT4SI'r?f
XnR9/t 由于谋刺摄政王是一个大案,民政部尚书肃亲王善耆亲自审理此案。肃亲王是清朝建国元
3@7IY4>o 勋八大世袭王室的第一家,是当时清廷中头脑见识过人的少有人才。顺便说几句题外话:
EdR1W~JZ 辛亥革命成功后肃亲王亡命日本租界旅顺,和日本人川岛浪速结拜兄弟,并将一个王女托
j\@Ht~G 川岛浪速收养,这就是后来有名的川岛芳子。肃亲王看到从汪精卫身上搜缴的三篇汪精卫
#l2KJ7AMK 的亲笔手稿《革命之趋势》、《革命之决心》、《告别同志书》之后,感慨万分,非常佩
xY v@ 服汪精卫的人品见识,更佩服汪精卫为革命献身的精神。肃亲王对清廷的腐败也感到深恶
+es|0;Z4yP 痛绝,所以对革命党人的反叛行为也十分同情,他后来说:“如果我不是出生在王族,我
iEjUo,
Y[ 早就加入革命党反叛朝廷了”。
4Qwv:4La AUBZ7*VO 由于清廷已经宣布预备立宪,1910年4月25日清廷法部按照文明国家之法,开庭审
F/}(FG<'>I 理汪精卫行刺未遂案。汪精卫在被告席上昂首挺胸,慷慨陈词地宣读了他即时写成的四千
EbXWCD 余言的供词:“本名汪兆铭,别号精卫。前在东京时为《民报》主笔。生平宗旨,均刊登
}&!fT\4
于《民报》,不再多言。孙中山先生起事兵败后,我决心炸死载沣以振奋天下人之心。。
H}vq2 |MN 。”。汪精卫和黄复生在法庭上不但没有招供同党,反而争著说自己是行刺的主谋,希望
hhRUC&Y%V 以此来为对方减轻刑罚,令在场人士十分感动。
GI']&{ Qu]F<H*Y| 看到汪精卫和黄复生视死如归,保护同志的常烘,肃亲王意识到:革命党人行刺的目的就
f-$%Ck$%, 是玉石共焚、杀身成仁,他们早已作好“薪尽饭熟”的献身准备。杀了他们不仅不能吓倒
PaIE=Q4gJ 那些不怕死的革命党人,反而会激发民众对清廷的憎恶和反感。本来加害皇族是满门抄斩
R<]f[ 的死罪,但肃亲王决定从轻发落汪黄二人,以安抚天下人心。摄政王载沣最初主张立斩汪
s1~&PH^ 黄二人,但经过肃亲王的反复劝说,同意从轻发落汪黄二人。1910年4月29日,清
2z#gn9Wb 廷以汪黄二人“误解朝廷政策”为由,免除汪黄二人死罪,判处二人永远监禁。
|}$ZOwc re[v}cB 汪精卫接到免死的判决时,有捡来一条命的感觉。汪精卫入狱后,肃亲王亲自到狱中看望
(@X].oM^y 汪精卫。汪精卫以前以为清廷的官员都是愚钝无能的昏官污吏,没想到肃亲王肯屈身访问
Qx<86a
KkF 他这个囚犯,而且以礼相待,谈吐文雅,让汪精卫十分吃惊,也很佩服肃亲王的见识才干
_=$:<wIE[ 。后来人们问起汪精卫对肃亲王的印象时,汪精卫说:“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
`,~8(rIM ?y"=jn 肃亲王说:“汪先生在《民报》的篇篇大作,我都拜读过。汪先生主张中国必须自强自立
x`9IQQ ,改革政体,提倡民众参政,效法西方立宪,这些与朝廷的主张都是一致的。目前朝廷正
H.-VfROi2 在筹办预备立宪,建立国会让民众参政议政,这些不正是先生所争取的革命目标吗?”
H
+lBb$ GE?M. '!{{ 汪精卫反论说:“我们革命党人所主张的绝不是立宪,而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实行三民主
rW),xfo0 义。亲王既然读过汪某在《民报》上的文章,对汪某的革命主张应有所了解。”
`?P)RS30 1!/WC.0 肃亲王说:“你们革命党的确有很多杰出的主见,但你们也应该认真倾耳听听我们的看法
4}
&$s 。说实话,我认为‘三民主义’是一种见识偏狭的理论,不能成为今后中国的指导理念。
nz+k , 为什么要宣扬灭满兴汉?这样宣扬民族仇视能够使中国实现五族协和吗?为什么要搞平地
n3x<L:) 起风波的流血革命,我们不是已经答应实行宪政,让各种政治主张都有实现的机会。用和
@~g][O#Fu 平的宪政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是比用多量人命财产损坏的革命方式来实现自己
N#C,q&; 的政治主张更好吗?邻国日本不正是君主立宪的成功榜样吗?”
-aSj- .A%*AlX 汪精卫反论说:“我们主张革命的时候,很多人用日本君主立宪成功的事例来反对革命。
ol#|
.a2O 但日本明治维新,是西乡隆盛用武力从幕府手中夺来的政权,绝不是幕府微笑著把政权交
P~xP@?I% 出来的。现在中国搞君主立宪,并不能解决长年的腐败弊害,而且把国会作为民权的支柱
/N=;3yWF 不过是一种幻想,国会只不过是君主的傀儡走狗而已。只有民主革命才是救中国的唯一道
Ct@O S227x 路。”
3FetyWl' ebv"`0K$ 肃亲王说:“中国的政治十分复杂,各种民意纷缠不一,改革政体岂能操之过急?螳螂在
;fiH=_{us 前,黄雀在后,列强不是在觊觎著我们吗?不忍不谋则乱,还请汪先生三思。”
'fo.1 -0P(lkylf 汪精卫和肃亲王的辩论总是在两条平行线上,谁也说服不了谁。当年汪精卫正值年青的2
%OT}
r 8岁,而肃亲王却是初老的45岁,但两人都对对方的才学见识产生了敬佩之心。肃亲王
{zha jY7 原想说降汪精卫为清廷效力,但见汪精卫革命志坚,也就没有再为难汪精卫。后来肃亲王
u]`ur#_ 不时来狱中看望汪精卫,两人之间的关系似乎不是政敌,倒有些近似朋友的关系了。
:9?y-X +t[i68,% 孙中山在纽约得知汪精卫被捕的消息时喟然长叹道:“兆铭是吾党一位大人才,失去他好
"Zr+>a 比断了我一支手臂”。同盟会东京总部和世界各地的支部也发起了营救汪精卫的行动,胡
4 s&9A/&pC 汉民亲自奔走各地为营救汪精卫演讲筹款。通过营救汪精卫的活动,使一度陷于分裂的同
[cfKvROG 盟会内部开始弥合,也使民众重新认识到革命党的决心,对后来辛亥革命的成功起到了十
,]FcWx
\u 分重要的作用。
$<Dcb
JW V
d`}F0WD 汪精卫在狱中无事,每日作诗。汪精卫狱中诗作最有名的一首是《被逮口占》(又名《慷
uz
U2)n3y 慨篇》)。
h=*eOxR"4^ Q&\(m[:) 街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
}LYK:?_/ 孤飞终不倦,羞逐海浪浮。
q/qJkr^2 诧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
nI0TvBD
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Wy:xiP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T!7jC(O
Q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LKX; ^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6Z,GD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Yl\p*j"F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