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的天性合作》德-卢安克 ZAnO$pA
S{"6PXzb
2009-12-28 15:15书摘_《与孩子的天性合作》德-卢安克 h>L6{d1
书名:《与孩子的天性合作》--一位德国青年在中国的教育梦 3$kv%uf{
作者:卢安克 [德] gE6y&a
2003年12月出版 MeK
\eZ\
*Y^Y
作者两度来到中国,第二次是1996年,一呆就是5年多,其中4年半在广西,在广西3年又是在农村当老师。写本书历时四年半。 }07<(,0n
fbx;-He!
开篇:这本书送给我最认真的学生韦磊。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13岁的韦磊不幸去世.....” 66"ZH,335
+poIgjq0
(第一章第一节:我不想回德国) i/O,`2
1.教育不应该是一种使小孩需要吃药才能恢复身心健康的东西,也不应该是一种吃了药才承受得了的过程。为了能实现这样的教育,教育不能和小孩天性的发展“做对”,二需要和小孩天性的本质合作。 @=<TA0;LL
@h7GTA \
2.我在农村教的初二年级班,每隔几个星期就会减少几个学生....是他们不适合学校,还是学校根本不是为他们这种人开的?反正他们只能被淘汰,离开这个社会的主体,只有去他们家里,我才能再找到他们...这样做老师,我还能干什么?我只能在学校里从事这种不适合他们的教育,还是我也被淘汰?我不想参加这场“淘汰赛”,也不想再看到我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少。教育是不是只是为了优胜者?如果我也加入到这场“淘汰赛”,毫无疑问会失败。我刚刚尝试过填写今年的中考英语试卷,可我估计自己连80分都得不到。我不想继续跟学生一起奔跑着参加这场竞赛--这场一支匆忙地奔跑,最后都不知道正在跑的路属不属于自己的路的竞赛。 d~z<,_r5c
j9L+.UVI,
3.我这个老师不重视成绩,所以我离开学校之后,没一个老师愿意接我的班,都说成绩这么差的班只会影响他们的面子和工资。我可能不应该离开我的学生! xt<,
(4u
*> &N
t
`>K k;`
r
Y_C3;B
(第二节:我是个很难教育的小孩) 0R%uVJG
rfZj8R&
1.1968年9月,我在德国汉堡出生....在德国的基础教育学校不止有一种教育方法可以用,而是不同学校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每对父母都可以随便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小孩的教育方法。比如,如果父母认为自己的小孩需要考试才能学习好,他们可以选择一个有考试的学校;如果不需要,就可以选一个没有考试的学校,也能得到同样的学位。 bbPd&7
S}xDB
2.1975年8月,我的父母给我选择了一所注重孩子天性的学校,而且我父母参加了这个学校的面试之后我就能上(不是学生参加考试,而是父母观念要“考试”)我上学时都没有买过课本,因为学校除了一些小说和参考书以外都不用课本。我们需要的课本都是我们自己写的和创造的,而且写课本本身就是我们的作业。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的主课都由同一个老师来上。每三个星期只上主课中的一门,过三个星期才换一门。 whg4o|p
1Z$99
3.数学:我们学数学的方法影响了我们的思考方法。所以老师让我们从整体理解到部分理解。比如几加几,我们先从得数来理解,然后才考虑这是几加几得到的。这样做我们老师也避免了我们太自私的思考方式。 u7y7
<1'X)n&Kw$
w3?t})PB&
yS.fe[
@=zBF'<.9
(第三节:我从碰到的问题中得到了力量) }&C!^v
o
6 peM4X
82@;.%
1. .....假如我在更不承认个性的中国长大..... 4K?H-Jco
|z<wPJ,;2
2.我们全班每年都要一起去旅游两个星期。这时候我们每天走路6-7个小时,所有需要的衣服都必须自己背着。放假时,我们家每次都要去爬山或到海边去玩。 g!kRa.`u1
^)0{42!]
3.社会课:为了了解社会存在的困难,我们在医院、老人院或残疾人院实习了三个星期。每个星期回学校做一次报告。 4iPua"8
2G:{ FY
4.农业课:我们通过几个星期在农场的生活体验做农活。 KJ
vJUq
!,(bXa\^
5.我们学校的每个学生不管想不想上大学,为了我们全面的发展都接受12年的义务教育。学校主要培养的是一种不依靠言语表达的自由思考的能力。 Fp|rMq
x_H7=\pX]
6.老师在初四年级特别强调一切跟人的关系。这样,我们初中毕业生才能把自己的理想与世界联系起来,才能为人类服务。 Y;/=3T7An
n`I
jG
7.在我上学的过程中,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要求”或“标准”这两个词,也没有听说过有人来学校检查。我们每年拿回家的学习报告,我从来没有看过,因为这些在我们学校是对学生保密的。我到了17岁时才第一次听到我的“成绩”,可是报告并没有写什么成绩,写的都是关于我发展情况的内容。 rb
J)RN^.
TeN1\rA,
;~1/e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