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能改变什么、证明什么 l(kr'x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今天,当人们再次议论这几个当年的知名人物时,不知道又有什么感受?情感之复杂、思绪之混乱、价值观之挣扎、哭笑不得、欲言又止、无可奈何…… I$jvXl=$
Dn;p4T@
但回头看看十年前的那期《对话》节目,给人一种很鲜明的感觉,那就是十年时间会有这样大的变化,从对一个异类的怀疑恐惧,到现在的司空见惯甚至是崇拜喜爱,我们都不用一个年代的时间。那些所谓的教授研究员,在一个18 岁的孩子面前显得多么迂腐无知,那些观众的提问又是多么的哗众取宠。人们闻到了进步,也嗅到了悲哀。 ?p^2Z6J'$
.ER 98
十年前的社科院博导陈晓明,认为韩寒的影响只是昙花一现;十年后,在陈晓明不遗余力地歌颂祖国时,韩寒却成长为中国百大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十年前的华东师大教授陈永明,认为社会应该把握韩寒、拯救韩寒;十年后,社会已把无数学生把握成了房奴,而韩寒却在拯救社会。 .5Z_E
O
%'ZN`XftG
十年前用来歌颂中国教育制度的黄思路,被主持人得意洋洋地请来反衬韩寒;十年后,黄思路跑路去了美国,忘却了当时宏大的报效祖国的理想,而韩寒却在用文章改变中国人的价值观。 ?y%t}C\W
VXKT\9g3A
十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也可以证明很多事情。改变的,是黄思路、刘亦婷、马楠们年少时被别人灌输的理想,那些当年主流所歌颂、伟大的中国教育事业培养出来的一些“好孩子”,却大多变为了“友邦人士”,与培养他(她)的祖国再也没有什么干系;证明的,是韩寒十多年来一步步坚定梦想,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做得足够出色。 AXW!]=?X
b:MG@Hxc
这样的结局,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一个民族的进步需要的不是一味品学兼优、高喊爱国主义却并未有深刻体会的模板,而是会独立思考、会怀疑、有点理想、有个性的孩子。需要的,是包容而非审判的眼光。 ( 据豆瓣、百度百科、金湖论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