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你的幸福自己掌握 --]

Bay Area Chinese--灣區華人 -> 鐡手 -> 你的幸福自己掌握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   1   2  >>  Pages: ( 2 total )

鐡手 02-12-2016 21:52

你的幸福自己掌握

你的幸福自己掌握

Angela在和白菜的聊书中提到自己当年的一段往事,其中Angela那位朋友的妈妈是个有故事的人。

(Angela:她在60年初,不顾父母反对,从家里偷了户口本和一个为她爸爸打工的农村人结婚了,从一个上海小姐转身为个农妇,要强的她过着扛柴火,下水田,点油灯的日子,生了3个儿女最终弄出一身的病,想回上海时父母已故已无她立身之地,想来我认识她的时候她才50左右,感觉是70岁的样子。我在和她一起烧柴火做饭时曾有过那么个念头希望有一天能让她到上海来住上一阵,后来我有条件时,还真让她来上海住了小一年呢。再后来我公司业务需要,让朋友做了南京分公司,她一直住在南京而终,也算是件欣慰的事了。

我朋友的妈妈,在我眼里就是个历尽风霜的被当地同化的农妇,无论从她的文化观念还是言行。可是当她和村里其他的当地妇女坐一起的时候,你还是能看出有明显的不同,我说不上怎样的不一样。所谓岁月的烙印吧。这个给我印象很深。)

从Angela所述她朋友妈妈的经历让我联想到近日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的那位从江西农村逃回上海的姑娘。如何看待此类事情,真的非常让人左右为难。

首先我评价这个逃走的上海姑娘是个势利的小市民,因为她连起码的尊重、礼貌都不懂。即便日后农村人变成了第N个俞敏洪、马云,小市民也无福享受。和这种人早点分手是好事。

其次,Angela朋友妈妈的经历和其它人列举的一些事例又说明,即便她们坚持了自己最初的选择,她们当中有些人的最终结果也并不能如意。

所以,不论男女,对于此类事情还真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对”或是“错”。我对那个上海姑娘给以非常负面的差评,不是在于她选择了和出身农村的男友分手,而是在于她连起码的尊重、礼貌都不懂,且骨子里透出的势利让人恶心,这绝对是未来夫妻生活的重大隐患。

从小的方面来说,看人选人很重要!如果你所看中的是对方正确的价值观和与此价值观相伴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待财富的正确观念,那么无论对方富贵贫贱都值得你追求拥有。古语中说的“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与选对的人携手一起同甘苦,才有共富贵的未来吧!李嘉诚当年也不过是个沿街叫卖塑料花的小贩嘛!相信上帝定会给你们一个幸福美好的未来。如果对方没有这些精神上的东西做基石,或者自己就是个势利的小市民,那么人所追求的一定是空中楼阁月中饼。

从大的方面来说,农村贫困地区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民风习俗、卫生习惯相对落后,这些方面的改进有赖于国家整体的进步,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失去了这个大环境,改变农村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也是不可能的,农村贫困地区很可能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处于相对落后之中。这种相对落后如果你长时间面对,有这个充分的心理准备吗?(那位逃走的上海姑娘显然是没有这种心理准备的)如果你不愿意长期面对这种贫困落后,选择离开,别人既不能强求,也可以理解。小市民的急吼吼逃命般的离开,只能说明自己也绝不是什么好料。

如果从大的小的两方面都认真做过分析评判了,我相信你的幸福就在你自己的掌握之中了。

白菜 02-13-2016 04:54
看了一眼最近网上火热的帖子,不知真假。我很好奇在女方回去之前,男人没有讲清楚自己的真实背景吗?
婚姻真是个复杂的工程,但精神的门当户对,是为首要吧。

angela_whz 02-13-2016 12:55
鋨手大哥过年好。

小姑娘用这样激烈的方式离开是不合适的。但价值观不同的一双人以后在一起也很会有麻烦的。

angela_whz 02-13-2016 14:39
朋友家是离城镇不远的农村,记忆中自行车半小时的距离。记得我是88年去的,村里刚拉上了电,经常过载跳匝。电费奇贵,很多人家还点煤油灯或拿它做补充。主要代步工具是载重式自行车。可是没几年后,那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朋友家装上了电话,盖了新楼,用上了抽水马桶,之后还买了轿车。出国前曾邀我再去一次可一直没有成行,现在想看也看不成了,新建国道那一片房子全拆了。

一直以为盆友妈妈的事发生的年代太早,没赶上好时代。看到她40多岁守寡,50岁已被类风关折磨得手脚骨骼变形,走路都不利落,不敢问她是否为自己年轻时的义无反顾后悔过,怕触及到她心灵深处最嫩的那一点,是喜是悲是痛是茧?朋友说她自始自终没有评价过自己当初的这个决定。

朋友妈妈长得很矮小,没什么文化,也没上海小姐的精致,常年病痛的折磨甚至比当地同龄妇女还要老。但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和当地妇女坐一起时你总能感觉她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当时年轻的我读不懂,现在细细想来是她经历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后重新平衡内心支点后眼睛里透出的那份厚重与历练。不知我想对了没有。

露佳 02-13-2016 18:06
老话“门当户对”是对的,
精神层面,物质拥有,教育背景,家庭素质。。。各个方面,总要大差不差才行。不然,有得矛盾,有得痛苦。。。将来!
婚姻不必高攀,也不必低就,总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孩子,才行。。。

oqei 02-13-2016 18:31
篱笆上的原帖子里,小姑娘的男友给她讲过家里的状况,小姑娘看到的实际情况和想象比,那是得有多大的心理落差,才致她落荒而逃,肯去过年,说明小姑娘不怕穷愿意和男友有未来,走的难看,说明小姑娘没有和男友过下去的勇气。不过,她的男友能原谅她,并且有能力,为什么不花点小钱装点家中门面,那张墨墨黑的饭桌大概可以吓跑数量众多的女性吧。

水做的鱼 02-13-2016 19:01
给个原帖链接呗~!我搜了一下全是新闻转评的,不知道歪了几曲。

水做的鱼 02-13-2016 19:07
“江西小伙和上海女孩年夜饭分手话题之争,之所以这么火,而且活了一个春节还没冷,是因为它是由中国最火的几个话题综合起来的:地域之争,婚配之争,穷富之争,农村与城市之争,以及延伸出的生活态度之争,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动之争,如果这话题真是像网上说的,是策划炒作出来的,那作者实在太厉害了。”

——我存疑在此。

想当年的罗玉凤,多让人揪心的姑娘啊,结果人家是踩着脸皮走红的典范。我真是老的跟不上这个世代了。

oqei 02-13-2016 19:47
http://wap.libaclub.com/t_13_9182176_1.htm

oqei 02-13-2016 19:51
作家陈岚对这个话题,写了篇文章,其中有很多说到未来丈母娘老丈人心里去了

鐡手 02-13-2016 21:20
引用
引用第1楼白菜于02-13-2016 04:54发表的  :
看了一眼最近网上火热的帖子,不知真假。我很好奇在女方回去之前,男人没有讲清楚自己的真实背景吗?
婚姻真是个复杂的工程,但精神的门当户对,是为首要吧。


这事应该像是真的吧!从oqei后面给的原贴链接来看,跟贴有480页之多呢。

从当事姑娘开头语可以看出,对男方的家庭情况姑娘多少有些了解,她父母就是不赞成的。(姑娘在78楼里说:不同意,妈妈让我来了就不要回去了,我现在真的后悔了)姑娘能和小伙子去江西过年,应该心理是有一定准备的。可能那第一顿饭菜还是让姑娘觉得远远超出她的心理承受能力了(也许不止是这顿饭菜吧,应该还有家庭物质条件、家庭文化氛围,生活习俗等等……)。我分析应该是综合因素最终导致姑娘连夜逃离。也就是陈岚所说的不是逃饭,是逃命……

从后面480页的跟贴来看,绝大多数人评价婚姻其实就是四个字“物质交换”,完全没有精神、感情的追求,更不要说把爱情放在物质之上了。我前不久在电台里听一个节目,一位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说:现在去民政局领结婚证和办离婚证的人,数量快接近1:1了。我当时就非常惊讶!?这是真的吗?离婚率高到了这个程度了吗?从这480页的跟贴中,其实就不难找到答案了。

鐡手 02-13-2016 21:35
引用
引用第2楼angela_whz于02-13-2016 12:55发表的  :
鋨手大哥过年好。

小姑娘用这样激烈的方式离开是不合适的。但价值观不同的一双人以后在一起也很会有麻烦的。


天使新年好!奥克兰没有华人新年的气氛,在网上和国内朋友一起关注这件事情,多少也可有些排遗哈……问好天使春节快乐!   ^_^

我很赞同你的观点,婚姻的基石首先应该是价值观。曾经很多人评价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和他的华裔妻子普莉希拉太不般配了。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两个人真是太般配了,般配就首先般配在价值观上。而评价说不般配的那些人多是从财富,相貌等物质条件来评判的。那些只注重物质条件的人与注重精神追求,希望实现自我的人如何能在一个频道上呢?

lijiananhui 02-13-2016 21:38
中国离婚的大多是假的,为了房子,所谓的离婚现象是中国式离婚。我见过类似离婚好多年同居的夫妻

鐡手 02-13-2016 21:43
引用
引用第3楼angela_whz于02-13-2016 14:39发表的  :
朋友家是离城镇不远的农村,记忆中自行车半小时的距离。记得我是88年去的,村里刚拉上了电,经常过载跳匝。电费奇贵,很多人家还点煤油灯或拿它做补充。主要代步工具是载重式自行车。可是没几年后,那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朋友家装上了电话,盖了新楼,用上了抽水马桶,之后还买了轿车。出国前曾邀我再去一次可一直没有成行,现在想看也看不成了,新建国道那一片房子全拆了。

一直以为盆友妈妈的事发生的年代太早,没赶上好时代。看到她40多岁守寡,50岁已被类风关折磨得手脚骨骼变形,走路都不利落,不敢问她是否为自己年轻时的义无反顾后悔过,怕触及到她心灵深处最嫩的那一点,是喜是悲是痛是茧?朋友说她自始自终没有评价过自己当初的这个决定。

朋友妈妈长得很矮小,没什么文化,也没上海小姐的精致,常年病痛的折磨甚至比当地同龄妇女还要老。但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和当地妇女坐一起时你总能感觉她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当时年轻的我读不懂,现在细细想来是她经历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后重新平衡内心支点后眼睛里透出的那份厚重与历练。不知我想对了没有。
.......


国家变化大,村庄也没影儿了,物是人非,你朋友的妈妈这一生也是很让人唏嘘的。正是听了你介绍的情况,我才写下了前面的几段文字,一家之言,有感而发吧。

angela_whz 02-13-2016 21:59
上海姑娘这一逃,把人民日报都惊动了(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于 2016-02-12)

人既是天地之间遗世独立的个体,也是嵌入社会网络的一个结点,人的命运改变,既需要个体意义的向上流动,也需要社会层面的整体提升。

这个春节,一位上海女孩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这位女孩春节到男朋友的江西老家过年,却把男朋友家的晚餐发到网上,不仅毅然和男朋友分手,而且连夜返回上海家中。事件虽然尚有疑点,但在春节团圆期间,在人们正为返乡而愁肠百转之时,瞬间戳中了无数人的情感神经。

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婚姻与家境的关系,阶层固化与社会流动的辩论,“孔雀女”与“凤凰男”的标签……一时间,各种讨论唇枪舌剑,反映出复杂多元的价值图谱。这位女孩晒出晚餐照片确实有欠考虑,但也要尊重她个人的择偶权利,不应该出于同情农村人而对她进行人身攻击。而仅凭一桌饭菜就给故事的男主角贴上“凤凰男”的标签,更是令人齿冷心寒的诛心之论。可以说,故事的男女主角都有情非得已的隐衷,他们的命运就像时代洪流溅起的泡沫,舆论不应该去消费个体的苦衷,而应该透视泡沫折射出的深层问题。

事实上,这样的纠结,是已经接受对方在城市的独立存在,却无法容忍对方在农村的家庭出身。这就像《红与黑》的女主人公,当她把于连当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个人,就心怀一种“伟大和勇敢”的浪漫主义感情;但是一旦她想到于连只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就马上为自己的情感付出羞愧难当。这其实反映出农村大学生向上流动的两个面相:他们确实通过高考实现了个体命运的改变,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农村出身。也就是说,农村大学生在改变个体命运之后,还需要完成社会身份与社会关系的重建。而后者,是一个更加沉重的任务。

有哲人曾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一个高度凝练抽象的定义,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却体现为点点滴滴的残酷现实。他们即便通过自己的努力离开了贫穷的乡土,实现了个人意义上的命运逆袭,但是儿时的成长记忆还在、农村的社会关系还在。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网络,有时融化为心中温馨而浪漫的乡愁,但更多时候,却是以个体反哺家庭、造福桑梓的形式侵入到生活中。这正如风靡网络的文章《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所言,农村大学生“尽管自身背负房奴、孩奴的压力,他从来就觉得回报原生家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只身到城市建功立业,在原子化的生存中不断获得个人成功,也不断通过个人努力反哺农村家庭,但是他们无法在城市重建身份认同与社会存在。

春节返乡团圆,恰恰是对农村出身与社会关系的再次确认,而那位女孩的连夜出走,也正是对这种社会关系的拒绝。因此,这不仅仅是城乡差距的问题,也不仅仅是阶层固化的问题,而是农村大学生在向上流动之后,如何去重新构建自己的社会身份的问题。“我奋斗了18年,现在终于可以与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但是在这样的悲情故事之后,如果“我”的父亲还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我”的亲戚还在背井离乡进城务工,“我”真的实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命运改变吗?恐怕那些带着有色眼镜的“凤凰男”标签,还是会充满歧视与不屑地飞来,以家庭出身与社会关系的名义将个体掩埋。

著名作家刘震云早在小说《一地鸡毛》里面,就对农村大学生的城市生活进行了深入刻画,当农村的社会关系不断侵入到现实的生活中,主人公在良知与现实的双重挤压下心力交瘁,而家庭生活也正如小说名字所言——一地鸡毛。这次事件不过再次提醒人们,人既有个体性,也有社会性;既是天地之间遗世独立的个体,也是嵌入社会网络的一个结点。因此,人的命运改变,既需要个体意义的向上流动,也需要社会层面的整体提升。也就是说,当人们为阶层固化而感到忧心忡忡、不断呼吁打开社会流动大门的同时,也应该致力于建设更加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社会各个阶层的整体福祉,不要让农村还是那样凋敝,不要让农民还是那样贫穷。否则,少数向上流动的农村大学生,只会在不断拉大的阶层差距中,继续经受身份撕裂带来的苦痛,在“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城市”的迷茫中继续着乡关何处的身份迷失。

无论如何,在春节期间连夜出走,总是与喜庆氛围格格不入,总是让人感到心痛。既然不能奢求一个人去承担时代的重负,既然社会底层的福祉提升进程缓慢,那么,这个社会能否更多一份友善?群体与群体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哪怕鸿沟还在拉大,是否能够多一份“以恕己之心恕人”的友善?这样,痛苦的刀刃就不会如此锋利,不至于将已经饱受身份迷失之苦的农村大学生,刺出醒目的伤疤

鐡手 02-13-2016 22:02
引用
引用第4楼露佳于02-13-2016 18:06发表的  :
老话“门当户对”是对的,
精神层面,物质拥有,教育背景,家庭素质。。。各个方面,总要大差不差才行。不然,有得矛盾,有得痛苦。。。将来!
婚姻不必高攀,也不必低就,总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孩子,才行。。。


“门当户对”!挑人要看侧重在哪一方面“门当户对”吧。中国社会的现状肯定是侧重在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方面的“门当户对”。绝大多数年轻人是根本不会考虑“价值观,人生观、财富观……”等等方面的“门当户对”。我也经常看看《缘来非诚勿扰》节目,想通过这个节目了解中国社会现在这些年轻人的追求是什么?节目中展现给我的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很不乐观。

我其实不反对择偶时兼顾物质条件的考虑,我对自己孩子的期待在物质上并不多,只要够吃够用,生活上不是捉襟见肘,能轻松应对就可以了。但是我不止一次地对孩子说过希望她在精神方面一定要有自己的追求。我并不是期待她将来出人头地,成个什么家。而是希望她在人的自我完善方面能不断追求进步。

鐡手 02-13-2016 22:11
引用
引用第5楼oqei于02-13-2016 18:31发表的  :
篱笆上的原帖子里,小姑娘的男友给她讲过家里的状况,小姑娘看到的实际情况和想象比,那是得有多大的心理落差,才致她落荒而逃,肯去过年,说明小姑娘不怕穷愿意和男友有未来,走的难看,说明小姑娘没有和男友过下去的勇气。不过,她的男友能原谅她,并且有能力,为什么不花点小钱装点家中门面,那张墨墨黑的饭桌大概可以吓跑数量众多的女性吧。


谢谢oqei的关注和分析!“肯去过年”和“走的难看”应该是让姑娘觉得远远超出她的心理承受能力了(也许不止是这顿饭菜吧,应该还有家庭物质条件、家庭文化氛围,生活习俗等等的综合影响……),才会落荒而逃。

谢谢你后面给出的原贴链接,那480页的跟贴也是折射了当今中国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的精神面貌。这个事情很有趣,值得我们细细思量……问好oqei春节快乐!

鐡手 02-13-2016 22:20
引用
引用第7楼水做的鱼于02-13-2016 19:07发表的  :
“江西小伙和上海女孩年夜饭分手话题之争,之所以这么火,而且活了一个春节还没冷,是因为它是由中国最火的几个话题综合起来的:地域之争,婚配之争,穷富之争,农村与城市之争,以及延伸出的生活态度之争,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动之争,如果这话题真是像网上说的,是策划炒作出来的,那作者实在太厉害了。”

——我存疑在此。

想当年的罗玉凤,多让人揪心的姑娘啊,结果人家是踩着脸皮走红的典范。我真是老的跟不上这个世代了。
.......


鱼姐新年好!

这个事情确实会有网络暴民那几个口水之争,如果是精心策划的炒作,那我只能无奈地说,俺铁手被它们消费了。

好在咱们湾区这里都是有文化、高层次的朋友,不会出现那些口水之争。就让那些暴民口水再猛烈一些吧,让俺们看看它们舌头到底有多长……  ^_^

鱼姐想要的原贴,后面oqei已经给你准备好了,请鱼姐移步……  

鐡手 02-13-2016 22:34
引用
引用第9楼oqei于02-13-2016 19:51发表的  :
作家陈岚对这个话题,写了篇文章,其中有很多说到未来丈母娘老丈人心里去了


陈岚的文章我也看了,她的文章题目就是《上海姑娘,不是逃饭,是逃命!》我本人能够接受她文章中列举的一些事实,但不能接受她的语气和观点。她的文章中透射出对贫穷、落后的轻蔑。透射出她大城市有钱人的高傲。尤其是她文章最后的结尾,让我看到她婚姻观的本质还是“物质交换”。

你的评价没有错,“其中有很多说到未来丈母娘老丈人心里去了”。因为当今中国社会的现状就是一个极端追求物质的社会。

鐡手 02-13-2016 22:42
引用
引用第12楼lijiananhui于02-13-2016 21:38发表的 回 11楼(鐡手) 的帖子 :
中国离婚的大多是假的,为了房子,所谓的离婚现象是中国式离婚。我见过类似离婚好多年同居的夫妻


问好lijiananhui春节快乐!

“中国离婚的大多是假的,为了房子,所谓的离婚现象是中国式离婚。”你说的这个问题应该是和上海姑娘逃饭还是逃命浅相关的另一个问题了。为房子假离婚应该会有,但是会达到那么高的程度吗?我个人持怀疑态度。下这个结论是需要具体数据来支持的。

谢谢你的关注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_^

鐡手 02-13-2016 22:51
上海姑娘,不是逃饭,是逃命!  陈岚

一位上海中低阶层家庭出身的女孩,春节前往男友位于江西山区的家。去到之后,对于整个环境不是很适应。尤其是看到晚餐之后,整个人都崩溃了。于是去上海本地论坛求助,最后死活离开了男友家连夜返回上海。

那顿引起轩然大波的晚餐是这样的:

姑娘起初被舆论一边倒地谴责,“嫌贫爱富”“没有教养”“歧视农民”,“这样的乡村饭虽然粗糙但是很有风味!”,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装什么小资,往上数三代,谁家不是泥腿子出身。”但同时姑娘也赢得了上海市民和许多女性的声援:“门当户对很重要。”“凤凰男又骗婚了!”

不过,不管正方反方,都指出了一个基本事实,这样的婚配,完全不看好。

支持小伙子的人口气都比较浪漫但苍白:“你值得更好的姑娘!”可以肯定的一件事:说这样话的人,自己家闺女,断然是不会许给这样的小伙子的。若自己家妹子或女儿打算嫁进这样的家庭,没准反应比事件女主的父母激烈n倍。

为什么?一张餐桌照,洞见了一条暗水涌动而不见底的深河。要越过这条河迈入婚姻,非大机缘、大勇气和大智慧不可——而且是双方兼具上述过人之处。

当然,实在都没有,还有一种可能叫“大愚”。

如果没有逃,“也许结局难讲?”

先给大家说说真实版的结局吧。

我的一个闺蜜,经历与这个姑娘几乎完全拷贝,这是一个北京姑娘和一个xx籍乡村男的故事。所不同的是,北京姑娘当时没有逃。

这个新闻和餐桌照就是北京姑娘微博上发给我的。附带了一句:依稀往事似曾见。

七八年前,我的北京闺蜜,第一次去了乡村男朋友家。她男友家庭应该比这个上海姑娘的男友经济条件要好很多,为了她的到来,还做了最大程度的房屋装修,给未来儿子儿媳准备了独立卧室、洗手间,洗手间里装了热水器,开饭时,摆出的是事先已经打听好的她爱吃的菜肴。

北京姑娘不是不识好歹的,很感念这样的厚待,尤其是男方家庭因为她,还特意改变了女子不上席的规矩。

她的男友也是个优秀的男孩,但最后,临到结婚,她退却了。

“纵然感激,但从第一餐饭起,有些块垒就已经种下。”姑娘说。

块垒一,她发现除了她是坐席的,所有的女子,嫂子、堂嫂、小姑、大姑,都是站在桌子边吃饭的。包括忙前忙后的未来婆婆,也没有座位。相反,嫂子家那个才6、7岁的小男孩,大喇喇地和自己的爹坐在席上,在男孩尖利的叫声里,他爹把圆桌上的转盘嗖嗖飞转,方便把儿子爱吃的食物优先搬运给自己儿子。与小男孩同辈同龄的一个女娃,站在已坐满了人的餐桌边,挨挤在一堆男性的腿脚边,由自己的母亲,眼疾手快地从跟前经过的碗碟里,叉起一块肉,塞进自己的嘴里。

她这才明白,为什么男朋友的吃相一直难堪而屡教不改,即使他十分地想改,但餐桌上一坐即忘,要么叭哒嘴,要么筷子来时,忙不迭地伸长脖子尖起嘴去唆食物。

块垒二,所有人吃饭都吧唧着嘴。响亮地吧唧。

块垒三,竟然把一只整鸡,剁成指头大的碎块。男朋友准确地夹住鸡腿的一块,麻溜地放到她碗里,她嚼了一口,立即被鸡肉里包裹的碎骨刺了牙龈。而她无法向男友解释,她从小到大吃过的鸡,要么是白斩鸡,要么是煲汤整鸡,要么是炸鸡,再不然是鸡脯或鸡茸,从未见过可以把鸡剁碎了炒吃的作法,《食经》上不是有说,鸡不宜切过碎?

块垒四,所有人都非常不见外地打听她的收入、她父母的职位、在北京有几套房,听说她是独生女后,马上都毫不掩饰地向她男朋友表示祝贺:那以后那些几百万的房产,不全都是你小子的了?

块垒五,非常不客气地问她打算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给某某”生孩,乘“你婆婆”还年轻,带得动小孩,多生几个。

她说,我最不能忍受的,倒还不是这些废话。

“我反复在心里犯拧的,是那一桌子,明晃晃亮灿灿的——不锈钢餐盘。”

从小到大,她没有使过这样的器皿。

她从小的餐饮习惯也并不讲究到色香味形器诸色具精。只是喝碧螺春使白瓷,为的取其色悦,喝明前龙井使一只透明玻璃厚矮杯,为观其形逸,喝普洱使一只粗陶杯,喝红茶要么是英国瓷器,要么是紫砂,这在她家,并不刻意,是一种至少已经延续了三代、而且已经无感了的生活习惯。

无论如何,那一桌子不锈钢餐具,在她来看,非常有损食相。扎眼地难受。金属撞击声更让她反胃。那些筷头己发黑的筷子,她尽快忽略,礼貌地吃完整顿饭。毫不失礼。是因为确实相爱。

但从这顿饭开始,她开始参悟,参悟彼此那些总会引起磕碰的差异的根源。



原来以为,爱可以克服这一切。

她安慰自己,人的可塑性是很强的。生活习惯需要彼此调适。

她和男友因为相爱又走了一年多。

分手是在结婚前夕。

双方谈及了孩子,男友认为,孩子最好由他爸爸妈妈来带。她想起了那些不锈钢餐具,一个激灵。坚决摇头。男友非常郁闷,我爸爸妈妈不好吗?生活习惯有什么问题吗?即使再不好,不也把我养得这么大、这么出色么?

双方又谈及了孩子的数量。 男友说,生男生女都无所谓,但至少要两个。

而男友的一个堂嫂,非常自信地和她说起来自己的生子经历:怀到4个半月,找了医院的朋友,b超一看,发现是个女孩,直接打了。第二胎果然如愿是个男孩子。——就是那个在饭桌上把转盘转得呼呼起风,在自己爹的支持下,一口气叉走半盘腊肠的小男孩。

她打了个激灵:我的后裔,将来就是这样?

我的生活,将来就和这样的一群人和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交织?

无论她怎么抵抗,无论她怎么切割,它都将透过婚姻和繁衍,渗透到她的现在、未来和后代身上。

她在最后一刻逃了。男友非常怨怼。

“你说说,我哪里对不起你?”

她只能勉强着回答:“结婚这个事,不是对得起或对不起的事。”



彼此这么问答时,她再一次明白,她和他之间,差异的根源,在于,他考虑的和她考虑的,层面差异至大,完全就是刚吃饱了饭的劳动人民和用刈鹿刀割肉,雪夜里放在网子上细细烤来吃的小资产阶级布尔乔亚的区别。这种差异,将决定她自己和后代会选择何种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从一开始,他们生长的根就完全不同。特别令人遗憾的是,历史上的江西,宿儒倍出,大家如云,原有许多积年的旧家。贫困是一回事,贫困却未必一定要活得粗糙鄙陋。

我姥姥常说:“江南有大户,江北有大家”。我外祖家在解放之初己如《活着》所写的,因男人赌博而败落。但女人们依然以勤勉所创造的清洁光净,维持着一个家庭的体面。即使来客了只奉得上一杯清茶,杯子也是最廉价的玻璃杯,我姥姥也断然不会用搪瓷缸给客人。

一切从那个亮晃晃的不锈钢盘子和乌糟糟的筷头开始的。它意味着一切。生活方式的差异,审美和审丑的差异,金钱观的差异,养育后代方式的差异,对未来预期的差异。

无论你承认与否,接受与否,建国之后,社会阶层曾经被命运剧烈地晃动,泥沙、粗盐、水、草根全部黄汤一样地浮沉不定,大家伙都成了一锅浊汤,许多虚伪的价值观附庸在一些宏大的口号里,被强行推销给人们。

粗暴、鄙陋、野蛮和不卫生的一切,曾经被视为光荣的,甚至话语里也充满了暴力的砂砾。但这锅浊水,随着时间推移,正在清晰地复归它的自然的分层。——宏观的话语也许还在唱高调,但是社会自己正在通过若干符号、生活方式及社交圈自然地完成它的分层与分级。

该沉淀的沉淀,该轻扬的轻扬。

有稳定的阶层及其文化积淀的社会中,原本不应有这样巨大的地域文化差异,更不应有因户籍资源而产生的灭绝式的发展差异。这种制度式的差距,不应该让一个逃跑的上海姑娘,用道德买单。说风凉话的人,你自己为什么不嫁?或为何不娶同村的小芳?

社会正在象一个正常的社会。有着越来越明确的社会阶层的区别。再建立它自然的流动和上升渠道。不应再有一个粗暴的意识形态的手,把这样的自然守序搅乱、掠夺、破坏和颠倒。

上海这个姑娘,逃的倒不是饭,而是命——一种她说不清道不明却凭直觉感觉到了的宿命。



婚姻是自然流动和上升渠道之一。

下嫁,也不是不可以。

通常是建立在下嫁的对象有极大的优势,可以弥补阶层的差异的基础之上。高攀,也不是不行,通常发生在女性有极强的生育优势的基础上。比如,一个姑娘即使出身贫寒,但长成了一绝代佳人,又或灵巧聪明过人,那么,她通过婚姻通道改变自己和后代的社会阶层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一个小伙子即使出身贫寒,如果智识过人,人才出众,在社会中取得了家庭所不曾赋予他的立身之本,如于连,当然也比较有可能改变自己和后代的社会阶层。

除此自然的进阶之外,任何以欺骗、道德、舆论绑架或失序暴力如阿q最向往的暴力滚牙床,去改变阶层及自然婚配取向的,都是赤裸裸地耍流氓。

鐡手 02-13-2016 23:10
谢谢天使把《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转贴过来,我也把陈岚的文章贴过来,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两文的风格,观点。

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应该不是人民日报评论员的官方文章吧!?只是某位作者写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

鐡手 02-13-2016 23:28
我在篱笆网的原贴中137楼看到姑娘写的:

下午到的,下了火车,转了一次车,还搭了类似拖拉机一样的车,颠得我晕车了,一看到这个饭菜我真的想吐了。。。

比我想象的要差一百倍,我接受不了。现在肯定没法走,没交通工具了,我和他妹妹睡,明天一早我就走,已经和他说了,他说硬要走也不拦我,但是如果走了,就等于分手了,我说是的,然后他就出去了。


也就是说,姑娘不是连夜逃命走的,是连夜分手!

angela_whz 02-14-2016 00:13
再说个真实的故事,我年轻时认识个大姐,她就是80年引起全国对人生意义大讨论的主角之一。可以说她是我的谈恋爱价值观理论的启蒙老师,现在想来她也算是个逃跑的北京女友,只不过事情发生在30年前。

当时她极其出名,没有上过大学在一家针织厂里工作的她引来了无数人的羡慕和追求者,她挑了个和她年纪相当,能一起谈天论地谈哲学,家在外地农村的大学毕业的优秀青年,并随他去家里看望他的父母。

就一件小事,引发了她的分手逃跑。吃完饭男生大大咧咧的示意她要勤快,帮忙家里收拾碗筷,洗碗,而他自己和别人聊天打牌。这个和她认识的他差别很大。她心里不服表面还是做了,私下问他为什么,他说当地的风气就是这样,让她接下去的几天配合他做做样子。她当即就不干了,提前回了北京。当时她以点带面的发现了他们不同的生长环境所形成的价值观的不同,也看到了今后的问题所在。


噜噜 02-14-2016 07:51
对于门当户对,物质条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主张与看法,抛开这些不论, 姑娘的做法我认为实在是欠妥。
第一,一个未婚姑娘,干吗要轻易答应去那么远的男友家过年呢?
第二,既然接受邀请,而且之前也讲明白家里的条件会差,当然可能姑娘没理解到要差到这样的程度,那么是不是可以坚持几天然后再回去,说分手呢?自己总得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吧?这样忽然一走,搞得男方家里好没面子,没法过好年。能在春节的时候邀请姑娘回家过年,说明两人的关系应该是很亲近了,就算之后要分手,不能看在以往的情分上,顾及下男方和男方家人的感觉吗?毕竟是姑娘自己决定了要跟男友回家过年的呀。

我觉得这个姑娘不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鐡手 02-14-2016 15:10
白菜在微信中提供了此事件中男主角发贴的一个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A2NDk4MA==&mid=401990419&idx=1&sn=927a4d97d8e592dacc4845ff324e53c1&scene=1&srcid=0215UErTgNdtSJaPWv4Bv2sN#rd

非常感谢!……,微信中的链接不知道电脑网络上能否看到?

鐡手 02-14-2016 15:13
噢……看到了(我喜欢在电脑上看,讨厌手机那个小屏扒呀扒的。  ^_^)。

这是要对渐渐平息的舆论再加一把火吗?谢谢白菜给我提供的这个消息,又可以近距离无掩饰的观察到中国人的精神层面。

篱笆网的那个贴子我看了200页,还没有看完。白菜又送来了一份大餐,非常非常感谢!

春节休假过完了,要开工了,恭祝白菜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挖几桶金后坐下来从从容容写几本能够传世的巨著!  ^_^

鐡手 02-14-2016 15:14
准备股市开盘,晚上有时间再来聊……  ^_^

白菜 02-14-2016 15:17

​乡村凋零从何时开始?

2016年2月14日 12:16 阅读 19万+

作者 @君子鬼 


我这人天生脑洞大。比如说,最近看到一则新闻,某上海姑娘随男友回农村老家过年,结果看到第一顿饭后马上决定分手回上海,我首先想到的却是七十年前另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 


王鼎钧先生在《关山夺路》一书谈到1946年他对“苏北难民”的采访经历。“苏北难民”即镰刀锤子帮在所谓“解放区”搞暴力土改时逃亡到南京上海等地的苏北人群体,他们是土改的受难者,也是见证者。绝望之处在于,他们发现,国民政府、知识分子、媒体乃至城里的老百姓都不待见他们,压根不相信他们关于土改暴政的诉苦。“江南人并不相信他们的故事,一个南京人说,‘共产党为什么要这样做,没必要嘛,再说,他们也做不到’。”(《关山夺路》P115)


 为什么我会联想到这桩旧闻呢?因为那位上海姑娘对乡村世界的无知,与七十年前上海人南京人对“解放区”农村的无知极为相似。上海姑娘大乱方寸,正是源于她尽管已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那些农村生活细节(绝不仅仅是一顿晚饭)仍然超出她想象力所能达到的极限,冲击之大,使她接下来的表现遭到“缺乏教养”的批评。 


其实我愿意相信,她在生活中是一位善良且有良好教养的女孩,事实上其帖子的字里行间并没有流露出丝毫傲慢。正如,当年的上海人南京人,肯定也绝非由于秉性冷酷,才会选择漠视苏北难民的不幸。只是,骤然面对完全超出经验范围之事,人们短期内确实无法接受。四十年代上海南京的市民们,仅凭在日军与国府统治之下的生活体验,哪能想象出“解放区”土改中的红色恐怖有多凌厉?说实话,这则新闻的悲剧性不在于一对青年男女因门不当户不对而分手,而在于,这片国土上,竟有一部分人的苦难,完全超出大都市中产阶级可想象的范围。 


这件事很快引起了一阵讨论城乡阶层分化严峻形势、农村社会急速凋零的热潮。但我个人并不喜欢那些关于乡村破败的叙事与抒情。因为就我粗略浏览所及,它们的内容很容易给大众造成某种错误印象,仿佛以前的乡村就很浪漫很美好。


 非常遗憾,如果“破败”是指,与城市相比,传统乡村秩序的崩溃与精神生活的荒漠化,那么,根据传教士与地方士绅有关中国农村的文字记录,中国乡村社会至少从清末开始便有破败之势。原因自然不止一个,包括战乱、灾荒、经济转型等等,但民国初期尚有传教士、民间社团(如乡村建设派)、宗族士绅在乡间勉力建设,农村社会破败速度远不及后来共产党下乡时。 


最不幸的是,共产主义政权将整个农民阶层作为革命与建设的炮灰,导致乡村社会的破败不可避免地急剧加速。镰刀锤子帮的种种制度与政策,对乡村社会凋零负有最主要的责任,与此相比,其他因素都可以忽略不计。


 莫非三十年代苏区的农村不破败吗?一轮又一轮的扩红、查田运动、血腥肃反,谁会相信苏区农村欣欣向荣?内战时期老区与五十年代新区的土改,则是真正的焦土政策,日军做不到的,镰刀锤子帮全做到了。杀人杀得全村人都道路以目,天天只能听讲阶级仇恨思想教育课,如此恐怖统治之下,传统精英主导的乡村礼俗秩序能不崩溃吗?如果有人还认为土改时镰刀锤子帮领导下的广大农村温馨和谐,民众欢欣鼓舞,那我无话可说。


        选自复旦大学王友明先生的博士论文《莒南县土地改革研究(1941-1951)》


 至于一些具体政策的实施,或许短期内恶果并不引人注目,但随着时间推移,对农村社会的巨大破坏性也渐渐展露出来。比如,打击宗族认同,收缴乡民枪支,无异于摧毁乡村社会的自卫能力。持枪权与结社权的永久剥夺,在基层司法体系无能腐败的背景下,今日部分地区黑社会能够横行乡里,其实毫不令人意外。再如,赶走传教士,等于切断了农村在卫生、教育等公共事业上知识、技术、资金层面的外援。


 强制集体化引发大饥荒,文革更是将一切传统伦理体系摧毁殆尽,难道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乡村不破败? 


区别仅仅在于,以前城乡隔离更加严重,几无流动性可言,作为不同等级的奴隶兼炮灰,农民市民之间来往极少(知青群体可能是例外),彼此缺乏经济、文化交流(镰刀锤子帮指挥下的单方面输血可不能算交流),加上媒体完全受控,市民当然对农村状况缺乏深入了解。老实说,要不是近些年互联网打开了一个资讯传播的缺口,农村凋敝如斯的话题哪里会受到关注呢? 


哦,差点忘了,还有计划生育。我就不具体描述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执行得有多野蛮残暴了,也希望读者不要假惺惺地跟我讲限制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伟大意义。我看到有文章抨击南方农村的杀女婴现象,认为农村光棍多娶不到老婆纯属自作自受。可是,计生恶政难道不是农民杀女婴的主因吗?我无法硬起心肠指责他们冷血,同样也不忍心批评那位上海姑娘无知或无教养。


 请允许我再啰嗦一则旧闻。党校教授王海光先生曾有一文探讨1950年西南地区所谓“匪乱”,提及中共初至西南各省,接管其实很顺利,反抗者寥寥。但为了帮助上海度过经济难关,西南战事硝烟未散,中财委就已要求西南紧急调运4亿斤粮食支援上海。关于征粮任务与匪乱的因果关系,邓在报告中相当坦诚:当前西南各地武装叛乱者“主要是抗缴公粮,提出‘饿死不如战死’的口号”,“提出‘专打北方人(或外乡人)不打本地人’,‘打穿军衣戴帽花的,不打穿便衣和不戴帽花(指起义投诚的国民党军)的’。他们的行动着重于破坏工厂,抢劫公粮公盐,并提出‘开仓济贫’的口号。这些口号,也确动员了部分贫民参加”。“各地土匪起来之快,因由于国民党在西南作了较其他各地更为周密的部署,同时亦由于我们征粮的直接影响。过去国民党在四川的最高征粮数为一千二百万担,我们这次征收数为两千万担(三十亿斤)。”


 后来,上海度过粮荒危机后,“匪乱”很快也被镰刀锤子帮解决了。(参见王海光教授的《民变与“匪乱”:以中共接管贵州暨西南时的征粮为例》)我要指出,正是西南农村的尸山血海,供养起了黄浦江边的岁月静好,“量西南之物力,结上海之欢心”。某篇文章里那句“北上广有多繁华,农村就有多破败”,点破其间因果关系,很有几分道理。可是,这个现象绝非始于九十年代的市场化,而是从镰刀锤子帮掌权后就开始了,只是人们无法进行直观比较,更没有机会公开讨论罢了。而市场化启动后,农村青壮年进城打工,乡村社会的凋零猛然加速,城乡互动频率大幅增加,加上互联网的普及,大都市的中产阶级终于有机会直面盛世中国梦背后的破败农村了。


 上海与上海人是幸运的,因为1949以来他们永远属于被照顾、被呵护的对象。但由此产生的悲剧不应当由上海或上海人来承担责任,评判民德更是避重就轻。极权之下,责任主体有且仅有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镰刀锤子帮。吠舍与首陀罗同属奴隶,只是等级不同,岂可让他们替红色婆罗门背黑锅?


 现在我们来做个假设,红朝的一个首陀罗,遭到婆罗门刹帝利凌辱,可能是强拆,也可能是司法不公,他长年求告无门,还被吠舍视为刁民。绝望之下,他怀揣炸弹,炸死一车沉浸于岁月静好的吠舍。请问,此时此刻,我们可以跟着广大吠舍们高声谴责暴民破坏法治吗?恕我直言,您的答案,将直接展现您对镰刀锤子帮的认知水平。


 最后,我必须做个忏悔。年少无知时,我曾经把以户籍为基础的城乡隔离制度与印度种姓制度做比较,显然我大错特错,因为这很轻佻,而且也是对印度人民的侮辱。请原谅我后知后觉。阅世渐深,每次做具体制度或政策的比较分析,最后总不免发现镰刀锤子帮在作恶的花样与能力上天下无敌。




白菜 02-14-2016 15:20
复制一个文字在这里。
股市要开盘,四千多点时我的基金全部清仓,小赚一笔,一直没再进去,我不懂股票又懒,全靠瞎蒙,到时候会关注铁手大哥的帖子的。
祝你好运!

露佳 02-14-2016 15:59
引用
引用第24楼噜噜于02-14-2016 07:51发表的  :
对于门当户对,物质条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主张与看法,抛开这些不论, 姑娘的做法我认为实在是欠妥。
第一,一个未婚姑娘,干吗要轻易答应去那么远的男友家过年呢?
第二,既然接受邀请,而且之前也讲明白家里的条件会差,当然可能姑娘没理解到要差到这样的程度,那么是不是可以坚持几天然后再回去,说分手呢?自己总得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吧?这样忽然一走,搞得男方家里好没面子,没法过好年。能在春节的时候邀请姑娘回家过年,说明两人的关系应该是很亲近了,就算之后要分手,不能看在以往的情分上,顾及下男方和男方家人的感觉吗?毕竟是姑娘自己决定了要跟男友回家过年的呀。

我觉得这个姑娘不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跟你唱一个反调哈,

我恰恰认为姑娘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会跟着对方回家过年的。
如果像安娜一样,结了婚后才跟王贵回对方老家,她还有退路么?

这年头,连对方家在哪儿,对方父母长什么样儿,对方工作环境,对方的朋友圈。。。都不知道,就敢嫁人啦?

依我的想法,我还要在正式结婚之前,跟对方先同居一段时间试试,先过上一段茶米油盐酱醋的日子,一起外出旅游日子,一起赴朋友的约,一起上亲戚家做客。。。等等,从男女饮食各个方面观察下两人的各项举动 各种思维是否合拍,是否一致?

如果大差不差,就接着过。如果相差太多,就分手。

小小鸟 02-14-2016 16:11
自己婚后十几年明白的,婚姻确实不是两个人的事情,是两个家庭的事情,纵然两个人的三观相合,感情好,有时也会经不住那些琐碎事情的折磨

露佳 02-14-2016 16:33
http://culture.ifeng.com/renwu/special/chendanqing/chendanqing/detail_2011_06/30/7354848_0.shtml

核心提示:从文革到现代建设,人们有意无意地砸掉、拆掉、毁掉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古时建筑和文物,有学者就此愤慨地评论“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急于践踏自己的文化”,而著名文化人物陈丹青却语出惊人:这是“中国人大气的一面”,因为对中国人来说“活着”就是最伟大的信仰,即使“两三千年以来遍布全国的草根文脉已被切断”。(凤凰网文化讯 文:吕美静)


【中国人最伟大的信仰:活下去最要紧】

凤凰网文化:你怎么看现在的国学热?

陈丹青:国学要热就热,可以“养”很多官员嘛。就像钱文忠说中国国学基础很差,开那么多孔子学院,他想不通老师从哪儿来,想的太天真,一成立孔子学院,院长、副院长、党支部书记就都有饭吃了?!中国最要紧就是混饭吃,大家都有口饭吃,管它什么文化。

凤凰网文化:为什么现在商业突然开始利用文化?

陈丹青:人太多,该利用的都利用过了,忽然想起来把文化忘了,干脆来弄文化,这也是一种文化,机会主义文化。活着一天是一天,逮着一件事是一件事,中国人是不讲原则的。这是中国人最不好的地方,也是中国人最好的地方。

凤凰网文化:这是因为中国人普遍没有信仰吗?

陈丹青:是没有西方那样的信仰。中国人有自己的信仰--活下去最要紧,这是很伟大的信仰。什么东西有用咱们就用,没用就打倒它,如果翻翻历史发现有用,又会再拿出来,中国人不讲原则,不像欧洲人按照一个哲学系统、思想系统来处理国家的事和私人的事,照胡兰成的说法叫“无故一本正经”,永远在问“我们从哪儿来、我是谁,我们往哪儿去,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中国人不管这些,一会儿很怂、一会儿很猖狂,但是他总能过自己那关。

凤凰网文化:像刘震云的纪实作品《温故1942》,写河南大灾荒时,人们卖国求荣也要活下去?

陈丹青:对!我觉得文化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史,远的读不懂算了,近代史多读。虽然近代史以前被掩盖很多,但现在慢慢在拼凑、还原,很多史书已经出来了,像张鸣写辛亥革命的书(《辛亥:摇晃的中国》),里头还是有很多实情的,你们自己去判断这100年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就很有文化。


【城市乡村化PK乡村城市化:中国用60年毁掉5000年文化】

凤凰网文化:你之前说过,“人口流动已经让上海的气质改变了”,这种人口流动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伤害吗?

陈丹青:不仅上海改变了,到处都是一样。改革开放前30年,1949年到1979年,就是我们这些城市人都给送到农村去做农民,“城市乡村化”很成功的做到了,我做了8年的农民;1979年到现在,“乡村城市化”,农村人往城里跑,变得城不城、乡不乡,没有像先进国家那样的大都市,也没有先进国家那样纯粹的农村区域,就这样混在一起过。

凤凰网文化:“城市乡村化”会不会破坏程度小一些?

陈丹青:都破坏得很大。那个时候农村被改变得很厉害,农村地主被枪毙掉或者管制起来,地主的孩子都找不到老婆。农村破坏是从土改就开始。解放后,镇压反革命断了一段时间,然后人民公社后来弄不下去,国家经济面临崩溃。接下来是改革开放,农村慢慢富裕,现在又开始盘剥农村、占用土地,农村跟官方的矛盾越来越白热化,就这样,农村被掏空,完全被掏空了。现在的农村根本不是农村,只是暂时还没有变成城市的一片区域,有人在那活着,那也不叫农民。

凤凰网文化:文革破坏和现在经济开发,哪一种对文化破坏更严重?

陈丹青:都很严重,没钱的破坏是一种严重,有钱的破坏也是一种严重。山西平遥的城墙之所以保护下来,是因为没有钱拆城墙,结果留下一道城墙,当时全国的城墙基本全拆了。比如北京,六七十年代的城市环境比现在有意思多了,那真是一座古城,现在哪叫什么古城啊?也不是现代都市也不是古城,隔开几块地方,有个紫禁城、有个故宫,其他地方全是高速公路、大楼--很奇怪的城市。

凤凰网文化:为什么中国人对于故乡、对于传统会有一种强烈的怀恋和追溯欲,像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还兴起了“寻根文学”,而另一方面,又把传统破坏得相当厉害,比如文革或者拆迁?

陈丹青:说怀念是以前,现在已经不在乎了,“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你去问问民工,民工还在乎什么家乡?哪儿能打工就行。现在家乡概念慢慢淡薄,拆迁拆得很多家乡都消逝了。中国人最伟大就在这里,寻什么根啊?活下去最要紧。

这就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另一面,我从胡兰成和一些零碎的文人书中读到,中国人很大气,毁了就毁了,摔了就摔了,忘了就忘了,他承受得起。中国人永远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排斥新鲜事物,看看麦当劳和星巴克的生意,经常比中国人自己开的餐馆要好。这可能跟中国长期被异族统治有关系,唐、元、清,中国人跟异治文明相处时又跟其他民族不一样,会付出很大代价,会死很多人,但是高高兴兴继续吃继续喝,活着就好,保国保种就好。


【我们一直活在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后果里】

凤凰网文化:中国人破坏传统文化的症结在哪儿?

陈丹青:症结就是“文化激进主义”,就是五四运动以后的激进主义。国门打开,跟西方人一打,失败了;往外一看,落后了?就着急。我们的文明本来很稳定。2000年、3000年、5000年都没有变,到19世纪末一看,不得了!赶紧抄!开始破坏传统。

凤凰网文化:你反复提起五四时期的人物和精神,你很喜欢那个时代?

陈丹青:也不是喜欢。这一切是从五四闹起来的,他们也做了很多错的、过激的事,“文化激进主义”就是五四核心:着急走极端、浪漫主义。我们都活在后果里。

凤凰网文化:今年恰逢鲁迅诞辰130周年,萧红诞辰100周年,我4月份在周海婴先生的追悼会上采访过萧红和萧军的女婿王建中,他说他们正在策划纪念,他们不怕“沉渣的泛起”。你也写《笑谈大先生》纪念鲁迅,你觉得当代需要召唤鲁迅精神吗?那个时代的反抗精神需要现代人学习吗?

陈丹青:乖一点吧!鲁迅是很不听话的一个人,五四那一代精英:陈独秀、鲁迅、周氏兄弟都是山村地主的孩子,十九世纪的八零后。今天弄不起来“五·四”那样的运动了,今天的精英,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都转移到城市来,根本上是因为一个两三千年以来遍布全国草根文化的文脉全部被切断,一个两三千年文化摇篮就完全不存在了。

所以不要召唤,也召唤不起来,大家还要混饭吃呢。反抗的时代、革命的时代都已过去,现在就是大家顾自己,把自己弄的比较有文化就很好,穿的像样一点、讲话文明一点就很好,洗洗脚、按按摩、喝喝茶,多生活。你一回家就有传统文化嘛,爹妈管着你、三姑六婆管着你。如果你是农村来的,中国文化更多。

【教育需剔除党文化  世界应倾听年轻人】

凤凰网文化:你觉得在急促追赶经济发展潮流的文化激进主义下,当下的人们应该从哪一步开始做起来,尽量挽留一些纯粹的文化呢?

陈丹青:光开会没有用,光呼吁也没有用,我觉得就是别管文化这一摊,让老百姓自己办,自己玩。管好国防,管一些大的工业、航天就行了,但是60年来它从来没有停止过管制,什么事情都在抓,好事是它在抓,坏了也是它抓,这也是一种文化--党文化。结果就是现在这样。我们活了这么大年纪才明白这是一个党文化,不是一个国家的文化。

凤凰网文化:这也是你现在渐渐离开媒体的原因吗?

陈丹青:对呀,我不想说套话,就没什么话了。我巴望最好早日完全离开媒体。而且我们这些50后的年头不是很多了,总是被请来请去,而那些年轻人在想一些什么、说一些什么,他们在乎什么,其实我蛮想知道的,应该给机会让他们发出声音。

但是我比较沮丧的还有教育,中国的教育实际上是“权力教育”。因为之前在清华教书,多少还要跟80后、90后沟通,他们都非常可爱,外形上跟我在纽约见到的ABC孩子相差不大,那股单纯气息也很接近,可是一开口一交流,讲的全是“国务院语言”,他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我想起来蛮沮丧的。

凤凰网文化:你以后的规划是怎样的?

陈丹青:我最近在做一件事情:攒几个小钱,在每年拍卖上买一些世界的老影集,说起来也挺难受的,买的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影集。日本人打这场战争非常认真的,他一个阶段战事告一段落的时候,立刻会有精美影集出来给全国人民看。我在这些照片里面看到了中国原来的城市,从日军的炮和军队的后面看到了完整的城墙。

我很想跟人交流这个。其余的,到了我这个年龄,马上60岁,能活着、不生病就很高兴,还规划什么?我被人规划、被你们规划;我走了,又被另外的人规划。就是用来用去的。

(感谢《南方周末》报社)

噜噜 02-15-2016 06:41
可能我没有表达清楚我的意思。我并不是反对婚前要对对方家庭有细致深入的了解在做决定,我是说这个时机很不合适。春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太大,礼节太多, 这样一走了之给双方都填了很大的不愉快。我觉得可以选在其他的时间,比如暑假,去玩一个月,一样可以对男方的家庭各方面有深入的了解与考量,干嘛非要选在春节呢?如果是夏天,来了就觉得受不了,随便找个理由回去就好了,给双方都留下台阶,岂不是更好吗?

同意你说的,结婚前要对对方的各方面都了解明白,想清楚,再做决定。

水做的鱼 02-15-2016 18:40
“现在我们来做个假设,红朝的一个首陀罗,遭到婆罗门刹帝利凌辱,可能是强拆,也可能是司法不公,他长年求告无门,还被吠舍视为刁民。绝望之下,他怀揣炸弹,炸死一车沉浸于岁月静好的吠舍。请问,此时此刻,我们可以跟着广大吠舍们高声谴责暴民破坏法治吗?恕我直言,您的答案,将直接展现您对镰刀锤子帮的认知水平。”

这段话完全超出我的底线了。难道我们要为那些拿着汽油上公交,举着屠刀向幼儿的人叫好?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原谅劫持着空客撞上双子楼的的恐怖分子,我们也可以容忍黑寡妇绑着炸药在剧院里引爆,我们甚至可以让Isis杀所有跟他们不同信仰的人了!

水做的鱼 02-15-2016 19:00
一个人的选择引起如此大的涟漪,确实值得我们大家反思。
反思这个社会阶层固化的恶果,反思其形成的原因,等等都不为过。
但请不要煽动仇恨,这里没有那么大的反差要拿对方的性命来抵消,更没有无辜平民的生命需要用来填补这个沟堑。
这些差异,尤其在婚姻中的差异,并不是今朝今代才有的,所谓门当户对也不是今天才有的词组,扯什么社会制度,政策规章?

如果这个故事是一个真实事件,接受一个姑娘的选择有那么难吗?
反过来想,她选择逃又触动了什么人的利益呢?除了她男朋友的家庭,与旁人有何相干?
支持的无非是觉得自家的娃儿或姐妹从中可以吸取“教训”了,反对的莫不是觉得同病相怜?
姑娘若因此错过一个前途无量的小伙子,也是姑娘自己的损失。
若小伙子因为家庭的拖累,失去了一个好姑娘,也是通常俗语说的祖荫薄了些。
恐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还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婚姻何尝不是如此?
别扯太远,也别指望教会别人怎么过日子,路都是自己走的。
走好自己的路才是真格的。


白菜 02-15-2016 21:20
鱼姐红线的这段话,我又仔细读了下,才疏学浅,顺便百度了下吠舍的意思,也吓了一跳。我对镰刀锤子帮没什么好感,他们不过暴力掠夺起家,但鄙视一切拿无辜平民开刀的施暴行为,不管他有多大的冤屈,都不足以同情。
恰好在天涯上看了年夜饭男猪脚发的声明,转给铁手大哥,这男的,拿人家女方相貌开刀,也算奇葩。
又看了一个年夜饭翻版的帖子,一个中国贫穷农村靠着苦读出来的女子和美国小伙结婚,婚后歪果仁来丈母娘家,并没有厌恶农村的破败贫穷,反而开心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我们的经济状况社会文化世俗 的价值观常常左右了爱情和婚姻。支持也罢反对也罢,看客们不过说说而已,中国社会从不缺乏热点,姑娘既然有勇气曝光年夜饭,也不会惧怕网络热议吧

如意宝贝 02-15-2016 23:17
我也来跟个贴,我第一次去老公家(当时的男朋友),也是相当的震撼,我自己家就是一个县城的,父母是工薪阶层,就是一般人家吧。当时去了也是傻眼了,那种低矮的房子,鸡在家里随便跑,厨房旁边就是厕所,厕所连接猪圈,怎么说呢,就是一个房子里分成三个区域,厨房厕所猪圈,我不理解为啥要建成这样,他家的卧室里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有个柜子里面的衣服都是胡乱塞进去的,家里有成箱的啤酒,可能他们就是这么过日子的,我去了就一直哭,心里好害怕啊,真的有种被拐卖的感觉,那时候他给我说,他也不喜欢这种生活,所以一直努力学习才出去的,后来我们结婚了,期间也有矛盾,来自他父母的种种,但最终还是过下来了,也许是因为这些,老公一直都对我很好,我也一直很任性,他从来都是让着我,这么多年的婚姻走来,我还是相信爱的,爱能包容,爱使人愿意改变!

鐡手 02-16-2016 05:09
引用
引用第23楼angela_whz于02-14-2016 00:13发表的  :
再说个真实的故事,我年轻时认识个大姐,她就是80年引起全国对人生意义大讨论的主角之一。可以说她是我的谈恋爱价值观理论的启蒙老师,现在想来她也算是个逃跑的北京女友,只不过事情发生在30年前。

当时她极其出名,没有上过大学在一家针织厂里工作的她引来了无数人的羡慕和追求者,她挑了个和她年纪相当,能一起谈天论地谈哲学,家在外地农村的大学毕业的优秀青年,并随他去家里看望他的父母。

就一件小事,引发了她的分手逃跑。吃完饭男生大大咧咧的示意她要勤快,帮忙家里收拾碗筷,洗碗,而他自己和别人聊天打牌。这个和她认识的他差别很大。她心里不服表面还是做了,私下问他为什么,他说当地的风气就是这样,让她接下去的几天配合他做做样子。她当即就不干了,提前回了北京。当时她以点带面的发现了他们不同的生长环境所形成的价值观的不同,也看到了今后的问题所在。
.......


有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看人也莫如此。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嘛……

我个人看,如果只是三、几天配合做做样子,稍微通情达理的人都是可以做到的。(我在丈母娘那里也是主动表现去洗碗的。  ^_^ )最终决定分手,可能还是价值观上的差异。肯定还包括城乡差别带来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等的差异。

鐡手 02-16-2016 05:19
引用
引用第24楼噜噜于02-14-2016 07:51发表的  :
对于门当户对,物质条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主张与看法,抛开这些不论, 姑娘的做法我认为实在是欠妥。
第一,一个未婚姑娘,干吗要轻易答应去那么远的男友家过年呢?
第二,既然接受邀请,而且之前也讲明白家里的条件会差,当然可能姑娘没理解到要差到这样的程度,那么是不是可以坚持几天然后再回去,说分手呢?自己总得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吧?这样忽然一走,搞得男方家里好没面子,没法过好年。能在春节的时候邀请姑娘回家过年,说明两人的关系应该是很亲近了,就算之后要分手,不能看在以往的情分上,顾及下男方和男方家人的感觉吗?毕竟是姑娘自己决定了要跟男友回家过年的呀。

我觉得这个姑娘不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也觉得姑娘此事做的不妥,既然已经去了,坚持几天不会死人的。如果不是当晚已经没有交通工具可以离开,上海姑娘当晚就要走。这事闹得让男孩家还有心思过这个春节吗?还要发到网上,完全不为对方考虑。

选择分手是完全可以的,但是不要以这种不“礼貌”、不“尊重”的方式吧!?

鐡手 02-16-2016 05:24
引用
引用第29楼白菜于02-14-2016 15:20发表的  :
复制一个文字在这里。
股市要开盘,四千多点时我的基金全部清仓,小赚一笔,一直没再进去,我不懂股票又懒,全靠瞎蒙,到时候会关注铁手大哥的帖子的。
祝你好运!


我把你转贴的文章字号调大了些,俺老眼昏花,小字看着吃力哈!

白菜好有财商,好精明!4000点清仓,高!股市不能看我的陋语,我那是给自己的败绩做个记录。  ^_^

鐡手 02-16-2016 05:30
引用
引用第30楼露佳于02-14-2016 15:59发表的  :


跟你唱一个反调哈,

我恰恰认为姑娘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会跟着对方回家过年的。
.......


露佳是比较开放,不循旧轨,“同居”或者叫“试婚”也是对自己对他人负责任的做法。只要当事人愿意,是个好办法!

鐡手 02-16-2016 05:37
引用
引用第31楼小小鸟于02-14-2016 16:11发表的  :
自己婚后十几年明白的,婚姻确实不是两个人的事情,是两个家庭的事情,纵然两个人的三观相合,感情好,有时也会经不住那些琐碎事情的折磨


中国的传统婚姻观里非常注重门当户对,自然这婚姻就不是简单两个人的事情,而成为两个家庭,甚至会是两个家族之间的事情。西方人的婚姻相对要简单些。

即使牵手了,好象有个“7年之痒”,还有个“10年之槛”,柴米油盐的生活慢慢也会耗尽激情,能不能百年好合就看各自的造化了。

鐡手 02-16-2016 06:06
引用
引用第36楼白菜于02-15-2016 21:20发表的 回 34楼(水做的鱼) 的帖子 :
鱼姐红线的这段话,我又仔细读了下,才疏学浅,顺便百度了下吠舍的意思,也吓了一跳。我对镰刀锤子帮没什么好感,他们不过暴力掠夺起家,但鄙视一切拿无辜平民开刀的施暴行为,不管他有多大的冤屈,都不足以同情。
恰好在天涯上看了年夜饭男猪脚发的声明,转给铁手大哥,这男的,拿人家女方相貌开刀,也算奇葩。
又看了一个年夜饭翻版的帖子,一个中国贫穷农村靠着苦读出来的女子和美国小伙结婚,婚后歪果仁来丈母娘家,并没有厌恶农村的破败贫穷,反而开心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我们的经济状况社会文化世俗 的价值观常常左右了爱情和婚姻。支持也罢反对也罢,看客们不过说说而已,中国社会从不缺乏热点,姑娘既然有勇气曝光年夜饭,也不会惧怕网络热议吧


篱笆网的原贴已经有567页了,连抗日战争时江西人有没有来上海打鬼子都扯出来了。加上你后面给我的天涯上男孩的贴子,是两个折射中国社会精神现状的两面镜子。通过这两面镜子,对中国社会精神层面的现状就有底了,绝对比《新闻联播》真实,原始。

鐡手 02-16-2016 06:09
引用
引用第37楼如意宝贝于02-15-2016 23:17发表的  :
我也来跟个贴,我第一次去老公家(当时的男朋友),也是相当的震撼,我自己家就是一个县城的,父母是工薪阶层,就是一般人家吧。当时去了也是傻眼了,那种低矮的房子,鸡在家里随便跑,厨房旁边就是厕所,厕所连接猪圈,怎么说呢,就是一个房子里分成三个区域,厨房厕所猪圈,我不理解为啥要建成这样,他家的卧室里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有个柜子里面的衣服都是胡乱塞进去的,家里有成箱的啤酒,可能他们就是这么过日子的,我去了就一直哭,心里好害怕啊,真的有种被拐卖的感觉,那时候他给我说,他也不喜欢这种生活,所以一直努力学习才出去的,后来我们结婚了,期间也有矛盾,来自他父母的种种,但最终还是过下来了,也许是因为这些,老公一直都对我很好,我也一直很任性,他从来都是让着我,这么多年的婚姻走来,我还是相信爱的,爱能包容,爱使人愿意改变!


宝贝是个好姑娘!祝你们相亲相爱,幸福美满。

鐡手 02-16-2016 06:19
引用
引用第35楼水做的鱼于02-15-2016 19:00发表的  :
一个人的选择引起如此大的涟漪,确实值得我们大家反思。
反思这个社会阶层固化的恶果,反思其形成的原因,等等都不为过。
但请不要煽动仇恨,这里没有那么大的反差要拿对方的性命来抵消,更没有无辜平民的生命需要用来填补这个沟堑。
这些差异,尤其在婚姻中的差异,并不是今朝今代才有的,所谓门当户对也不是今天才有的词组,扯什么社会制度,政策规章?

.......


难得见鱼姐如此长篇大论的,高见!  ^_^

杉菜伊伊 02-16-2016 06:54
我故意问小克,“咦,你当年来我家,怎么没逃跑呢?”

小子调侃我,“呃,,,我想来着的。”

杉菜伊伊 02-16-2016 09:01
外国女婿不算,一般舆论会说男的找比自己条件差的,天经地义。
要几个找农村洋媳妇的例子才够说服力,不是?:)

http://tv.cntv.cn/video/VSET100154658269/1b71e584bc364f40a1631f56dcee4b9a

http://t15067594.lofter.com/post/1cbf2d37_6e1dbd7

http://ytpak.me/video/mqZWYgfi5PI/page.html#sthash.FSDzdZcU

http://wap.tiexue.net/3g/thread_9134847_1.html

最根本的问题是,只建立在物质,外表上的感情比较容易倒塌。
还好两人没结婚就发现了问题。
分了是好事。

结婚前都应该问一下,
如果一方破产,还愿不愿意跟TA继续过。
如果一方毁容了,还愿不愿意跟TA继续过。
如果一方生不出孩子,还愿不愿意跟TA继续过。
。。。
如果还愿意,那就比较牢固,因为双方的感情建立在,非外在的事物上。

水做的鱼 02-16-2016 18:48
知道你这个态度我就放心了。
昨天看到那个帖子,心里很不是滋味的,我以为你同意作者的观点才转过来。
我怎么也不能理解你这么个冰雪聪明的姑娘会去同情屠杀平民的人。颇感伤心呢。

水做的鱼 02-16-2016 19:04
其实,农村的脏乱是一般习惯了干净的人都不能接受的吧。
在我三岁或者四岁上,跟父亲回过一次他的家乡。
我自己是完全不记得当时的情景,因为离的远,在当时的交通条件和父母工作的条件下,再次回到那个地方,我已成人了。
老家的人是不承认我回过家乡的,他们说我当时回到老宅里,哭闹不止,不肯下地,嫌地上脏,不肯吃饭,嫌碗脏。他们怎么都哄不好我,只好让我爸陪我在县城里的姑姑家住着。
他们旧话重提是因为看见我踮着脚在有不明物体的地上行走的样子
我还只是农二代,还只是因为生长在城市里。
所以我理解那个姑娘的反应,而,如果她情商够用,也可以不要搞的尽人皆知,这对一个已工作的,受过起码教育的人来说,也不会太难。
所以,我还是比较怀疑这是一个炒作的话题。


查看完整版本: [-- 你的幸福自己掌握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7.5 SP3 Code ©2003-2010 PHPWind
Time 0.012107 second(s),query:2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