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嗟尔香港,气数尽矣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4-09-29   

嗟尔香港,气数尽矣

来源:网易博客
作者:内务人民委员
2013-05-06

最近看到搞笑的新闻,说香港限制内地游客购买奶粉后,各大小商店奶粉滞销,商家抗议,要求放开内地游客购买奶粉。

委员的感想就是上面那八个字:嗟尔香港,气数尽矣。香港的未来真是一片渺茫。

要说香港为什么会衰落,就要先说香港为什么会崛起。

总结成功经验这种事情,向来是一百个人有一百零一个解释。不过委员认为真正靠谱的就一个原因:香港是内地和西方经贸交流的中转站。这个条件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达到最优,使得香港一跃成为国际级的大都市,只不过这样的好机会,之前之后都很难再找了。

首先,让时光倒推回1840年。从英国最初割占香港,到朝鲜战争爆发,中间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这段时间里的香港固然也有不错的经济发展,但远没有日后那么抢眼。这是因为,当时的香港并没有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占据什么不可替代的地位。当年的中国对西方市场几乎完全开放,外国人员、资金、货物,都可以畅行无阻的直接进入中国内地,那么自然没有必要绕行英国控制的香港,多费一重周折。香港在当时的地位更侧重于军港,而非商贸中心。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年轻的新中国同西方世界的经济联系几乎完全被切断。不过,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特别不便,因为中国倒向了社会主义阵营。苏联人可以为中国提供经济建设亟需的资金和技术。既然中国并不十分期待来自西方的经济资源,那么作为西方窗口的香港也就只有打酱油的份了。

转机起于中苏分裂。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从苏联获取资金和技术的渠道越来越狭小。而中国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对外部资源的需求则一直有增无减。这种情况下,中国自然而然的转向西方,寻求资源的替代来源。这种转向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七十年代著名的“四三方案”,从西方引进全套工业生产设备,满足经济建设需求。这是自156个苏联援助项目之后,中国第二次大规模引进国外的工业技术和设备。以四三方案为代表,中国和西方经济体系开始重建联系。这种联系由小到大,最终演变成全国性的对外开放。

顺便说一句,当年直接主持四三方案的中央负责人,就是后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老人家。

然而,尽管中国大陆已经定下了对西方开放的基本政策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开放面临重重问题。中国的办事规则和西方的贸易规则互不熟悉,缺少熟悉两边状况的中间人,还有中国在政策上、法律上对直接来自西方的人员、物资、资金也有种种限制。种种麻烦导致中国对西方经济资源的需求始终难以得到充分满足。而这正好构成了香港崛起的条件。香港人熟悉大陆,即使在中国和西方关系最为冷淡的五六十年代,中国内地和香港间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人员、贸易往来。香港人也熟悉西方,毕竟是在英国统治下渡过了一个多世纪,他们对西方的法律、贸易规则等等都很熟悉。这个有利条件让香港迅速获得了中国内地同西方间经贸往来的中转站地位。

除此以外,香港同时也还充当了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桥梁。从八十年代两岸关系缓和算起,直到两岸建立“大三通”之前,大陆与台湾间的人员物资往来,绝大多数都会选择从香港转道。

数量巨大的转口贸易让香港一举成为亚洲地区首屈一指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随之建立起来的还有金融中心,这一点同样得益与中国市场:来自西方世界的资金要流入中国大陆,同样需要一个便捷的交易中心。相比之下,台北、新加坡、甚至于吉隆坡,也都想争夺亚洲金融中心的位置而不得,本质上讲就是它们背后缺乏一个足够吸纳大量资金的市场。在这个问题上,真正可以和香港一较长短的对手是东京,其背后自然是整个日本市场。

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尤其是香港回归以后,这种有利地位却开始日渐褪色了。很多香港人将此归结为特区政府无能。这个理由不成立。我们后面还会提到,特区政府并不比港英政府更无能。真正的原因在于,中国内地和西方世界、以及台湾地区的联系日渐紧密,直接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容易,那么为什么还要走香港绕道呢?香港作为贸易中转站的地位从根本上讲,来源于东西方直接交流的不畅。这是一个暂时现象而非永久问题,所以自然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只不过这个暂时现象持续了一代人的时间,所以经常被这一代人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于更早的历史,人总是健忘的。

当然,我们不是说香港只能在转口贸易中心这一棵树上吊死。只要寻找到新的金刚钻,当然不担心没有新的瓷器活儿。用公司的转型来打比方:同样是做摄影胶卷的公司,面临数码照相技术的绞杀,富士公司和柯达公司就是一好一坏两个转型。富士依托化学制剂方面的基础,转型做化妆品保健品,如今又是行业内的一个巨头了。而柯达选择向印刷出版业转向,偏偏这也是个被电子信息产业挤兑的夕阳产业,于是柯达转型走的举步为艰,最终在世界经济危机中被一网打尽。香港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富士,而非柯达?

转型成功的关键,是要寻找可以做大的朝阳产业,而且要是本地有条件发展的产业。那么香港的朝阳产业该是怎样的产业?

首先说,所有低端产业都没戏。一言以蔽之就是李嘉诚发家了,堵死了下一个李嘉诚的路子。李老板是当年是做塑料插花生意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各国产业升级路上的第一台阶。但是发家以后的李大富翁搞起了房地产,操纵香港的土地价格一路飞升。居高不下的地价对工农业发展是致命的,没有几个企业的利润率能够应付如此高涨的用地成本。所以,除了少数小而精的高科技工业,大部分工农业企业都早早关门大吉了。当然,工农业萎缩的另一个原因是自然的产业升级规律:香港有钱了,平均工资高了,需要维持低薪才能盈利的低端产业就自然完蛋了。简而言之,产业升级是单行线,没有回头路可走。这两个原因限定了香港未来的出路,只能在第三产业里找,并且只能是对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不敏感的行业。

第二个因素是,必须是不易搬家的行业。今天的大陆显而易见是个比香港更辽阔更活跃的市场,如果一个产业能够轻易搬家,那么直接举家迁往大陆就是了,何必留在香港?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香港当年红极一时的影视娱乐业。今天的大明星们名义上是香港人,实际上一年大半时间在大陆拍戏、走穴。香港发展成什么样与他们何干?真正香港本地制作的“土产”电影如今早就没了九十年代在大陆市场一统江湖的气势,就是因为人脉资金都早已流向大陆,乐不思蜀了。

第三个因素是,目标产业必须能够吸纳相当可观的劳动力数量。毕竟,香港是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城市。一项只能让少数人暴富的产业是当不了支柱产业的。少数超级富翁和大批贫民构成的社会连稳定都谈不上,何谈发展?没错,委员说的还是房地产业。李大富翁在房地产业里赚得盆满钵盈,而普通香港市民住的还是鸟笼,连内地许多大城市的居住条件都赶不上。这样的产业继续畸形繁荣,对香港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已经看出问题了。上述的几个考量因素之间是有矛盾的。比如,一个产业如果在香港吸纳大量的劳动力,那它就必然背负上沉重的人力成本,导致竞争力下降。

还是前面那句话,两难的选择,不是要证明香港的产业转型不可能成功,而是要说,产业转型,无论在哪里都是要经过痛苦的调整、牺牲,承担相当的风险,在不同的因素间走钢丝的。坐在家里就能日进斗金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未来的道路是需要魄力,需要牺牲,才有回报的。当然,以香港之前的有利条件,只要愿意下真功夫,能找的出路自然还是很多的。比如,旅游业就是一个可选择的目标产业。香港毕竟是一个比出境游要廉价方便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也是少有的符合上述几个条件的产业之一。

而香港人真正的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对于发展模式的转变还没有意识,没有这个心理准备。从很多角度来看,不少香港人的心态甚至可以称得上“不知死活”。

从前两年开始,我们越来越多的见到香港市民同内地游客之间发生冲突的新闻。随便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就能看到诸如以下的消息:http://www.sjcai.com/news/doc/zx/97/234887.html 香港人将内地赴港游客称为“蝗虫”。

还有:http://news.sina.com.cn/c/2010-07-27/231120769523.shtml 香港导游辱骂内地游客。

很有意思。旅游业是香港这几年少有的景气行业,可以说代表了香港产业转型的希望。可是屡屡爆出的负面新闻让人觉得,香港不过是一个和内地许多劣质旅游开发区类似的地方。如此任性对待本地的旅游行业信誉,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呢?

再就是最近的奶粉问题。新闻很多了,这里不再附送相关链接。内地人到香港大批量采购奶粉,许多商店货架为之一空。香港市民、香港舆论的反响不是“商机难得,扩大进货”,而是“内地人抢了我们的奶粉”。作为一个以转口贸易起家,以自由贸易为荣的商业城市,竟然闹到要动用行政和法律手段阻止客户购物……这让人想起了鸦片战争前的清朝:获悉外国商人大批采购瓷器丝绸、市面上货源紧张的消息,清政府的反应不是扩大生产,而是禁止商品出口。当年的清朝没有受过资本主义洗礼,尚属情有可原。可今天的香港呢?

委员以为,上述事实足以说明,大多数香港人不知道香港发达的原因。他们表面上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杰出代表,骨子里还是盯着眼前一亩三分地的小农心态。他们口里以贸易中心为荣,实际上却不知道(或者不关心)这贸易服务于哪个市场哪个客户。他们不理解香港的崛起是依托大陆市场的结果。所以,他们是在迷茫中稀里糊涂的发展起来的。今天的他们又在迷茫中稀里糊涂的停滞不前。那么委员当然可以预测,他们也将在迷茫中稀里糊涂的衰落下去。

当然,许多香港人不会承认这一点,他们更喜欢将今天的停滞归罪于特区政府。声称香港之所以搞成今天的样子,就是因为特区政府比港英政府的水平差。

这是很荒唐的。特区政府事实上和港英政府毫无区别,都是殖民地政府。

回归前的港英政府是个确凿无疑的殖民地政府,没有决策权,只有执行权。做决策是英国政府的事情,港英政府只考虑如何执行英国政府的决策。在香港回归的时候,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持香港社会的稳定,中国政府承诺,香港现有政治制度五十年不变。这意味着,香港特区政府和港英政府一样,仍然只是一个殖民地政府。基于各方面因素考虑,中国政府从未大幅调整香港特区政府的架构和工作模式,赋予其决策的能力。

那么谁来替香港做决策呢?是中国政府么?我们只要回想另一句承诺就明白了:“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中国政府除了在少数基本问题上保持发言权,以此体现主权之外,在大多数具体的政策问题上并不愿插手香港内部事务。

所以这就是香港特区政府的问题,它是一个殖民地政府,上面却没有了宗主国。它无条件保留了英国人留下的施政纲领,没有能力根据经济形势变动予以调整,就像一辆卸掉了方向盘的汽车。所以自然是磕磕碰碰,越走越艰难。

要理解香港特区政府的这一缺陷,我们可以考察一下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时美国政府的反应,对比98年香港金融危机时香港政府的反应。08年华尔街搞出危机的时候,美国政府毫不犹豫的抛弃了之前一直高调宣传的“政府不干预市场”的口号。为了避免通货紧缩风险和全面的经济崩溃,美国政府立刻插手干预市场。反正干预市场也罢,不干预市场也罢,都是政策选择而已。对于美国政府,这不过是一张纸上写什么字的事儿。现在改几个字也没什么,毫无心理压力。可是香港政府在98年的救市决策就艰难的多了。当时主管金融政策的正是后来的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他自己事后回忆说,他觉得政府干预市场违背了香港政府以往不干预市场经济的施政理念,他感到背弃了自己的理想,以致于在宣布救市决策的前一天晚上在家抱头痛哭。曾荫权的心态就是一个典型的殖民地官员的心态。他从未掌握决策权,只能把上级政府,也就是以往的英国政府布置的政策当圣旨来遵循、来信奉。如果英国政府命令改变这个政策,他什么话也不会说。可要他自己违背这个政策,那就跟要他的命一样。

从这个角度上讲,索罗斯当年攻击香港的手段是很失策的。他太急躁了,给香港特区政府施加了太大、太直接的压力,以致于这个茫然的殖民地政府都认识到需要做点什么来自我保护。如果他能够用温水煮青蛙的手段来炮制香港,香港特区政府或许真未必有这个自卫的意识呢。

这方面的另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港币的汇率问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根据英国人的决策,港币汇率盯紧美元汇率。香港回归后这个政策依然连续。实际上,不止一位香港金融官员退休后反思,认为应该适当调整汇率,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可就是没有一个金融官员能在任上做这个决策,所以今天的港币汇率依然盯紧美元,仅在小范围内允许轻微浮动。

当然,要说特区政府的政策完全没有变动,这也不确切。实际上,香港就像一辆没有方向盘的汽车,轮子转向什么方向,完全取决于轮子压过什么样的坑。这个坑,就是香港的民意。只不过,民意如同小孩子的脸,一日三变。没有一个稳定的决策方向,盲从民意的结果就是朝三暮四,朝令夕改。

比如十多年前的庄丰源案:这是内地产妇赴港生子,然后援引基本法规定,要求给孩子授予香港特区居民身份的滥觞。当时的全国人大就给香港法院建议,提醒他们此例不可开,否则后患无穷。可是这个建议被公之于众后引发香港舆论强烈反弹,认为这是中国政府试图操纵香港法律。香港最高法院顺应民意,裁定产妇要求合法。十多年后,香港大小医院几乎被大陆产妇挤爆,香港民众苦不堪言,香港法院只好修改司法解释,不再允许赴港产妇的新生儿获得特区居民身份。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最近的奶粉案例,香港政府再次出现类似的行为。三月初,香港民意强烈反对内地游客抢购奶粉,香港政府于是下令无限期禁止游客携带大量奶粉出关。违规者将被课以高额罚款,并没收所带奶粉。禁令一出,香港大小商店奶粉立刻滞销。一个月之后,香港政府改口说禁令颁布一年后要重新检讨。然后到了五月初,再次改口说半年之后重新考虑禁令问题。而据赴港游客反映,香港海关现在对携带奶粉的查禁已经形同虚设。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香港一些舆论喜欢批判说香港今日的经济不景气是因为香港特区政府不遵循民意。从以上的诸多案例我们实际上已经看到,第一,香港繁荣与否与香港民意无关,港英政府时期何曾在乎过香港民意?香港繁荣和中国大陆的发展状况倒可以说息息相关。第二,香港特区政府不是不遵民意,而是盲从民意,如同蒙着眼睛的毛驴,绕着“民意”这个磨盘打转。第三,正是因为特区政府盲从民意,才导致重要的决策方向被建制派把持,墨守成规、无力改革,无谓的琐事上却被泛民派绑架,朝令夕改、庸人自扰。香港居民则被这两派政客演戏逗的哭哭笑笑,不知所措。

那么,中国政府介入香港事务,是否可以扭转这个趋势、带动香港经济成功转型呢?委员对此也不乐观。香港舆论对于中国政府介入香港事务怀有极大的抵触,对内地普通游客横挑鼻子竖挑眼,归根结底是优越感在作怪。典型案例就是“地铁上能不能吃东西”的问题。内地游客在香港地铁上吃东西,引发同车香港人不满,最后演变成内地游客和香港人的对骂,然后又变成了“游客素质问题”“社会公德问题”的大讨论。可几乎就在那同时,有人见到西方游客在香港地铁上吃喝,同车香港人却是一片沉默。所以,什么素质问题、公德问题、乃至法律规定问题,都是表面问题。实质是香港人面对内地人时的优越感问题:“我们是富裕先进开化的上等人,你们是贫穷愚昧闭塞的下等人。我们怎么能对你们委曲求全?当然应该是你们曲意迎合我们才是。”香港人只要还有这个心态,中国政府任何试图介入香港内部事务的行动都只会招来更强烈的反弹。健康的、可持续的改革,必须建立在理性的政治博弈基础之上。现在博弈的一方完全没有理性决策的能力,改革从何谈起?要想改变这个心态,香港的经济状况至少要跌落到明显低于中国大陆沿海城市以下才可能。非如此,不足以打破香港人心中的优越感。

这就是委员说香港的未来一片渺茫的原因。改革的前途是有的,但香港人自己没有能力走这条路,也不接受中国政府带路。这是个死结。

嗟尔香港,气数尽矣!

http://liuyf423.wap.blog.163.com/w2/blogDetail.do?blogId=fks_087065092082080066083087081068072087086066092094085065080095&showRest=true&p=2&hostID=liuyf423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14-09-29   
近日这篇于去年发表的文章又在网上广为流传,被错误地认为是香港某立法委员匿名写的。其实这是一位在美国的网名为“内务人民委员”的80后网友的大作。这篇文章指出了香港发家的根本原因----内地的转口贸易,也同样指出了香港衰落的原因---大陆改革开放后已不需香港来做进出口贸易。香港转型失败,衰落只是时间问题。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露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14-09-29   
2014年9月29日上午七点多,
香港政府总部对面的海富中心 那面被倒挂的国旗
是否昭显了气数尽矣呢?




图片:1409290106301528--ss1.jpg
悠然之至 离线
级别: 师长
显示用户信息 
地板  发表于: 2014-09-29   
西方和美国多么希望中国能成为“乌克X”“啊,一点一点吃了你,看到香港乱在背后笑死了。
李X龙前访了港,已经表达意思了,新是亚洲的”大拇指“,港快变成是”小母指“了,港还在”挤兑“大陆,已经变成戆”港”了。
有些国家太希望看到“中国有大乱”了,有 油水可捞了,。。。
newport93 离线
级别: 资深会员
显示用户信息 
地下室  发表于: 2014-09-29   
引用
引用第1楼卡拉于09-29-2014 14:27发表的  :
近日这篇于去年发表的文章又在网上广为流传,被错误地认为是香港某立法委员匿名写的。其实这是一位在美国的网名为“内务人民委员”的80后网友的大作。这篇文章指出了香港发家的根本原因----内地的转口贸易,也同样指出了香港衰落的原因---大陆改革开放后已不需香港来做进出口贸易。香港转型失败,衰落只是时间问题。

严重同意
随遇而安, 知足常乐。
宝子妈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5楼  发表于: 2014-10-02   
港人留给我的印象很好,热情又和蔼。在尖沙咀迷路,路人阿姐见我一脸迷茫主动询问:找哪里?要不要帮忙?饭店服务生大叔一边上菜一边问:这里对着冷气口,要不要给你拿个披肩?
newport93 离线
级别: 资深会员
显示用户信息 
6楼  发表于: 2014-10-03   
[ZT]黎智英勾结台独策划占中对话曝光 做空港股获利超10亿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4/10/03/3656009.html

据台湾中国时报10月2日报道,香港“占中”行动,壹传媒主席黎智英暗中策划已久,前倒扁运动发言人范可钦透露,黎智英曾找他和前“红衫军”总指挥施明德秘密开会,讨教如何执行“占中”。不料开会内容录音档遭黑客窃取,被香港媒体全部披露,范可钦气得大骂黎智英,“狗改不了吃屎!果然是狗仔!”

范可钦前晚在由马千惠、彭华干主持的中天娱乐台《大学生冰的啦》节目中透露,一年多前接到施明德电话,找了他、文化大学教授姚立明等人,一起去黎智英家开会。一抵达黎家,就看见几个香港朋友在座,黎智英还没收在场所有人的手机放在隔壁房间,以防窃听。

坐下后,黎智英开口:“我们想要执行“占中”活动,可是不知道怎么占领,可不可以教我们怎么做?”范可钦说,施明德听了当下愣住,表情凝重问黎智英:“你们有没有准备坐牢的决心?”

范可钦转述,黎智英斩钉截铁地说:“我们不但准备坐牢,我们还准备死。”范可钦说,施明德当场听了眼眶就红了,因为施明德最没办法招架这样的情怀,接着施明德就展开沙盘推演。

范可钦表示,这个秘密本来要随着他进坟墓的,因为大家事先说好不可透露,没想到在一个多月前,施明德打给他说:“你有没有看报纸?我们那天到黎智英家的内容都被录音了!”

范可钦求证后发现,香港报纸当天在头版新闻解密了录音内容。他质问黎智英,黎表示:“我助理的电脑被黑客入侵,劫走了完整的录音档”。

范可钦不满地说,黎智英当天要求与会人士交出手机,避免会议内容遭窃听,没想到黎智英在饭厅装了录音设备,把大家讨论内容全都录下来,音质还非常清楚,“完全就是狗仔的行为!”

另据报道,日前在香港和内地网络上流传一微信报料指,9月28日“占中”开始后港股连续下跌,股民损失惨重,“占中”金主、《苹果日报》老板黎智英事前投巨资买空港股,获利已超10亿元。

一位股票公司老板透露:9月25日前后,黎智英在三大行一共空了约2000张期指,部署完毕后,“占中”行动突然于28日提前启动,黎智英即高调支持,旗下的《苹果日报》大肆煽动上街,并每天向示威者提供大量餐食。同时,黎智英联络多名欧美基金经纪人,并吸引国际对冲基金等金融大鳄参与,全力作空港股,打压港元。“占中”短短几天以来,黎智英和其他背后搞手们一共获利超过100亿元,有网民对此表达不满,称“占中”最大赢家就是黎智英,而付钱的是港股投资者、公积金户口和本港商铺、旅游业者的盈利,呼吁有关机构介入调查。

随遇而安, 知足常乐。
露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7楼  发表于: 2014-10-08   
【ZT】特首梁振英未官已贪 曾从澳收购公司捞700万
澳洲媒体10月8日踢爆,正面临香港民众大面积抗议要求其下台的特首梁振英,居然在其前就职公司出售给澳洲上市公司UGL之时,背着公司其他总裁和托管方,私下与澳洲公司达成协议,从这一收购协议中以个人名义捞取了700万澳元的外快。

据悉尼晨锋报报导,这份秘密协议是梁振英于2011年12月2日签下,当时他还未当香港特首。澳洲收购公司同意支付梁振英400万英镑(折合约700多万澳元),换取梁振英对公司在亚洲发展的支持。

这笔钱分别在2012和2013年分两次支付,在梁振英当选为香港特首之后付清。

事情发展概要

澳洲公司UGL收购了一家200年历史的英国房产服务公司DTZ控股,当时梁振英是董事之一。公司的前景完全依靠梁振英在香港和中国大陆的人际网络和客户关系。事情发展时间点分别为:
* 2011年11月24日,梁振英宣布从DTZ辞职;
* 2011年11月27日,梁振英正式确认为香港特首候选人,28日对外宣布;
* 2011年12月2日,他签字接受UGL提供的这一利润丰厚的交易;
* 2011年12月4日,梁振英辞职生效,同日UGL并购DTZ,无担保债权人一无所获;
* 2012年3月25日,梁振英获选香港特首;
* 2012年12月,梁收到UGL第一期付款。

这样的时间安排,不禁让人对梁振英本人及澳洲公司UGL的做法都提出了质疑。目前该公司正在把DTZ再卖给美国私有资产公司TPG的过程之中。

除了这笔费用,UGL还承诺破产公司DTZ另欠梁振英150万英镑奖金,而其他股东和无担保债权人什么都没得到,数千万投资资金和债务就此蒸发。梁振英个人所得超过了收购价格的5%。

梁振英辩解

梁振英办公室发表声明称,这笔交易是对交易时间点之前的酬劳,与之后无关,那时他未当选为政治领袖。“他从DTZ辞职和UGL协议的达成,两件事都在梁振英当选特首之前发生。我们目前系统没有要求梁先生公开这些内容。”

其声明还说,10月3日他从香港执行理事会退出,那时DTZ和UGL还没达成收购交易。梁振英作为DTZ及其亚太运营的董事之一,他和其他董事成员决定委任托管公司接管公司,把公司以76英镑的价格出售给UGL。

DTZ托管方不知情

DTZ卖给UGL交易的监管方——安永会计事务所(Ernst & Young)之时任主席罗斯(Tim Melville Ross)说,他们当时并不知晓梁振英和UGL的私下交易。“托管方没有UGL和其它任何一方特定协议的细节。” “如果梁和UGL有过任何讨论,都与DTZ和UGL的官方协商完全分开。”

那些协议是由UGL总裁卢皮恩(Richard Leupen)以附函的形式单独发给梁振英。信中说:“很高兴在这个时候认识你,期待我们的关系在未来能继续。你在香港和中国的成就很显著。”

附件时间表显示,梁振英同意确保公司的亚洲管理团队人员不变,而且他将“提供推广UGL的帮助,以及推广DTZ集团UGL合理需要的帮助”。

梁振英还同意不与UGL竞争,只是“不时作推荐人和顾问”,还附了一份手写的便条,称他的帮助是在“不会产生利益冲突的前提下提供”。

这些条款看起来与 梁振英所称协议只与过往有关的说法冲突;也与DTZ公司2011年度报告冲突,其中说如果梁振英辞职,他将不应接受任何法律条款之外的任何费用。

UGL回复

UGL对媒体提出的质疑一一作了详细的回复。公司说他们很看重梁振英在其所购公司在中国运作中的重要作用。重要的是,支付这笔费用不是为了公司发展,而只是让梁振英不要起破坏作用。

“达成协议仅是确保梁振英不会成为一个竞争对手,或成立另外一个公司与DTZ竞争,或从DTZ挖走任何员工,确保DTZ在被UGL收购之后仍保有其价值所在。UGL评估DTZ的收购时,认为其在中国大陆/香港的业务至关重要。向这些承诺支付费用是正常的商业手段,因为你在要求个人承担责任和放弃未来的机会。”

UGL说文件没有包括如果梁振英当选政治领袖情况下的条款,因为当时管理层没想到他会当选。“在协商过程中,媒体猜测其他候选人会当选,因此梁振英是否当选在当时不是UGL考量的重点。”

UGL承认,支付给梁振英的数百万费用没有在任何公开文件中公布,称是由于没有责任公布。公司说主要债权人——苏格兰皇家银行知晓这一款项,他们把这笔钱从DTZ的购买价格中扣除。“这是卖家的事情,是保护资产价值的必要方式。如果无法保证价值,交易就不能继续。”

澳洲企业守法专家评论

澳洲企业诚信权威专家、矿业巨头力拓(Rio Tinto)的前全球守法总监提芬(Neville Tiffen)在阅读了费尔福克斯(Fairfax)提供此事官方文件后说,支付费用缺乏透明度,是严重的诚信问题:“不论你向公众官员或公司总裁提供金融利益,程序必须都是透明的。没有透明度,这些人的行为必然受到质疑。”

====================================================

澳媒Fairfax的调查披露,四面楚歌的香港特首梁振英从一家上市澳大利亚公司那里收取数百万英镑秘密费用,作为支持协助该公司在亚洲市场扩展商业野心的回报。


梁振英发言人回应说,不必申报这笔收入。澳媒评论说,梁振英拒绝公开辩论他的财务安排可以被视为漠视现代民主社会的要求,将令抗议者要求他辞职的呼声更加猛烈。

梁振英近来深陷香港“占领”运动风暴,因为一味迎合中共当局、对示威学生与群众动用催泪瓦斯弹,被民主派人士视若寇雠。

Fairfax Media旗下的《世纪报》(The Age)10月8日刊出调查报导〈香港特首秘密收受澳洲企业钜款 启人疑窦〉,并引述公司治理专家、力拓集团(Rio Tinto)前高级主管提芬(Neville Tiffen)的话说:“每当你要向政府官员或公司董事提供财务利益,相关交易一定要透明。没有做到透明,人们的行为就会受到质疑。”

爆出这个新闻的记者John Garnaut曾在2007年至2013年任职澳媒Fairfax 驻北京资深记者,其父亲是位经济学家并曾任澳洲驻中国大使。John Garnaut在2009年曾因披露力拓(Rio Tinto)胡士泰行贿案而获得一个新闻奖。


支付发生在梁振英当选特首之后

《悉尼晨锋报》10月8日报导说,这笔数百万英镑秘密费用的安排写在一份秘密合同当中,落款日期为2011年12月2日,是在梁振英当选特首之前。根据合同,澳大利亚工程公司UGL同意支付这名北京支持的政客4百万英镑(逾7百万澳元)。

这笔款项分别在2012年和2013年两次支付,是在梁振英已经成为香港特首之后。

这些支付跟UGL收购一家破产的有200年历史的英国房地产服务公司“DTZ控股公司”有关。梁振英担任该公司的董事兼亚太分公司主席。公司的前景依赖于梁振英在香港和大陆的经纪人与客户网络。

梁振英目前正在跟史无前例的民主抗议搏斗,他极力辩解说,他不需要申报这笔收入。

出售DTZ带给梁振英一笔秘密的横财,包括UGL保证支付他150万英镑奖金,但是DTZ其他股东和无担保债权人则一无所有,并亏损了数千万美元的投资。

梁振英获取的费用相当于收购价格的逾5%。


梁振英声明跟合同条款矛盾

《悉尼晨锋报》报导说,来自梁振英办公室的声明说,这笔支付跟过去的服务有关,而不是跟未来的服务有关。协议达成的时间是在他没有担任官方职位的时候以及在他当选特首之前。

梁振英的声明还说,在DTZ出售给UGL之前的2011年10月3日,他已经从香港行政会议辞职。在DTZ董事会决定出售公司给UGL的时候,梁振英是公司董事兼亚太区主席。

梁振英在11月24日从DTZ辞职,在11月27日正式宣布竞选特首,在2011年12月2日签署了这笔利润丰厚的合同。梁振英的辞职在2011年12月4日生效。

这些安排对梁振英和澳大利亚收购公司引发透明度的问题。

在合同的附件当中,梁振英同意确保他提名的亚洲管理团体人员留任,并且他将“提供协助促进UGL集团和DTZ集团”。

他也同意时不时作为UGL的推荐人和顾问。

这些话语看起来跟梁振英声明说这笔钱“只跟过去的服务有关”相冲突。


没料到梁振英当选

《悉尼晨锋报》报导说,UGL公司表示,这些文件没有包含条款说如果梁振英成功当选特首,将取消给他的支付,因为公司管理者不认为他会当选。

UGL公司说,“在谈判的时候,媒体报导暗示其他候选人更可能当选,因此梁振英当选的可能性不是UGL谈判的焦点。”

著名澳大利亚公司诚信专家Neville Tiffen说,围绕这笔支付缺乏透明度引发严重的诚信问题。

这些疑问扩展到是否梁振英或UGL向DTZ的英国行政部门或董事披露这笔支付。

DTZ的管理者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声明说,它不知道UGL和梁振英之间的安排。

DTZ前主席Tim Melville Ross说他不知道梁振英和UGL的交易。

诚信的疑问发生在梁振英的尴尬时刻,他正在努力平息成千上万的学生和抗议者。过去十天,他们占领中心商业区,要求他辞职。



大亨和地下党的支持令梁振英获胜

《悉尼晨锋报》报导说,梁振英在2011年11月27日启动了竞选,他的口号是“改变”。他赞成取消对大亨友好的政策。

但是来倾听梁振英竞选演讲的却是一小群商人,包括房地产大亨罗康瑞。罗康瑞是由中共统一战线培养起来,有进入大陆市场的特权。换句话说,他们是梁振英天然的选民。

正是这群商人大亨和地下共产党官员的支持才令梁振英在2012年的特首选举当中获得不太可能的胜利。这群人不透明的文化可以解释为什么梁振英选择不申报一笔在他启动竞选五天之后获得的巨大的横财。

梁振英透过发言人和律师说,他从澳大利亚收取的这四百万英镑没有什么不妥。在他担任UGL公司首席执行官期间,澳大利亚收购了该公司,但是其他股东亏了钱。

澳媒Fairfax全文发布了这份文件,让其他人来判断。


缺乏透明度令梁振英岌岌可危

《悉尼晨锋报》报导说,然而从政治上而言,缺乏透明度令他岌岌可危。

梁振英收取秘密资金象征着缺乏尊重,这推动成千上万抗议者在过去十天走上香港街头。

从表面上看,成千上万学生和支持者在争取让北京和香港领导人履行普选承诺。

但是深层来看,他们的奋斗其实不是为了改变现状,而是捍卫现状。

他们在争取捍卫公民社会的强大制度,它令香港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最成功的城市。

他们在要求梁振英捍卫这个城市的令人艳羡的独立的司法,警察,学校,大学和媒体。

他们也在捍卫一些土生土长的机构,比如廉政公署。

梁振英决定不公开辩论他的财务安排的政治危险在于,它可以被视为漠视香港现代化,多元化和民主型社会的要求。

他的秘密交易将无助于遏制抗议者要求他辞职的呼声。
[ 此帖被露佳在10-08-2014 21:05重新编辑 ]
露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8楼  发表于: 2014-10-13   
内地“钛媒体”踢爆官媒做假污蔑黎智英  【ZT】
作者 香港特约记者 甄树基
    
     早前官媒广发文章,声称苹果日报的老板黎智英利用占中事件,预先在股市沽空从而赚取一笔巨款。
    
     可刚创办不久但颇受欢迎的内地网络传媒“钛媒体”,在翌日却发表分析文章,对官媒就黎智英的有关报导深表怀疑。钛媒体的金融作者贺江兵认为,官媒文章错漏百出,其他部分不做评价,文章中涉及的金融常识就已错漏百出。
     。。。
    
     新华社和与政府有关的网上论坛在10月3日发表一篇信息来源不明的文章,指身为壹传媒集团大老板的黎智英,在占中启动之前,已预先部署股市做空,从而赚取了10亿港元。
    
     名为《黎智英策划占中已久,作空港股获利超10亿》的文章,引用匿名的一位股票公司老板提供的信息报导,声称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黎智英不但知道占中的确实日期,甚至早有预谋在市场上做空。
    
     官媒的文章指占中行动突然于28日提前启动,黎智英即高调支持,同时,黎智英联络多名欧美基金经纪人,并吸引国际对冲基金等金融大鳄参与,全力做空港股,打压港元。占中短短几天以来,黎智英和其他背后搞手们一共获利超过100亿元。
    
     贺江兵在10月4日发表评论,对官媒文章有多项质疑,指出9月28日即占中开始之前,港股已连续下跌,自9月4日开始,至月底一直持续在下跌,恒生指数由9月4日的最高25298点下跌到9月26日的最低23582点,下跌了1716点,跌幅6.78%。9月28后有三个交易日:两天跌,一天涨。
    
     贺江兵认为,如果黎在9月25日前后开始做空港股,实际上,港股已经下跌了20个交易日,如果真的是早有预谋,何必这么晚下手?还被从三大行泄露了出来?其实,众所周知,香港富商李嘉诚早就从香港甚至大陆撤资,其规模数以千亿计,比黎不知道影响大到哪里去了,怎么解释李嘉诚的行为?
    
     此外官媒文章称“黎智英事前投巨资买空港股,获利已超10亿元”,而买空亦称“多头交易”(long sale),投资者预测股价将会上涨,但自有资金有限不能购进大量股票于是先缴纳部分保证金,并通过经纪人向银行融资以买进股票,待股价上涨到某一价位时再卖,以获取差额收益。
    
     贺江兵认为,既然是做空,一般来说就是卖空,而不是买空。既然文中说是买空,在20多个交易日,港股普遍下跌的情况下,黎是如何做多赚钱的?
    
     贺又质疑官媒文章的标题是做空港股,假设成立,9月25太晚,下的单子也不够;文中明确写的是"买空港股",是做多的意思,标题与内容矛盾。

     贺江兵在文章中表示,港股跌一个月了,黎智英9月25日才做空,还被这么不专业的抓住了,忽悠也得专业点啊。李嘉诚早撤资了;关于黎智英买空港股获利10亿港元一说,买空就是做多港股,如果真这样,他已经破产了;2000张合约要获利10亿,恒指要跌1万点。贺江兵最后调侃道:“造谣要专业。”

[ 此帖被露佳在10-14-2014 14:27重新编辑 ]
露佳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9楼  发表于: 2014-10-13   
梁振英再被揭是日本DTZ股东涉利益冲突 【ZT】
香港特首梁振英的丑闻不绝,继早前被揭发他秘密收受澳洲UGL企业400万英镑之后,梁与UGL的秘密合约副本显示,梁振英虽然做了特首,但仍然是日本DTZ的股东,持有该公司的股份。而由于日本DTZ的客户包括香港商人查懋声的香港兴业集团,以及去年在香港投得私家医院用地的新加坡百汇班台集团,令人怀疑其中是否涉及利益冲突。


法广新闻引数UGL秘密协议披露,日本DTZ是一家长期亏蚀的公司,连给予估价亦嫌费事,但却有不少公司乐意光顾,这些公司同时又在香港寻找商机,包括去年伙拍“梁营红人”郑家纯旗下公司新创建,投得黄竹坑私营医院地皮的新加坡百汇班台集团。拥有香港亚洲电视股权的香港兴业,更是不离不弃5年的老客户。

梁与UGL的秘密合约披露,香港兴业最新一宗公布交易是去年香港兴业以2.86亿港元购入日本新宿一幢写字楼物业,负责物业测量的就是日本DTZ。

但香港兴业同时有份持有的亚洲电视的股权,是香港两家免费电视台之一,因收视率欠佳而长期积弱,商人王维基创立的香港电视HKTV向香港当局申请成为另一家免费电视台,但遭到以梁振英为首的行政会议否决,惹起社会极大争议。不久前香港电视申请司法覆核的法院聆听上,揭露了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梁原则上建议发牌予包括港视,但梁振英却不愿发太多牌照,最终否决港视申请。

至于投得香港黄竹坑私营医院地皮的星加坡百汇班台集团,也是日本DTZ的客户。食物及卫生局去年3月透过公开招标,批出黄竹坑一幅土地予GHK Hospital Limited发展私营医院,投标地价为16.88亿港元。GHK的股东包括上述新加坡财团旗下的医疗集团,以及香港上市公司新创建,分别占60%和40%权益;而港大李嘉诚医学院为其伙伴机构。

苹果日报指,当时已有人质疑梁振英政府有利益输送之嫌,因政府不限制私家医院收费,等同让财团借用港大的名义赚大钱。

据香港传媒报导,梁振英拥有在英属处女岛注册的Wintrack Worldwide Ltd.公司的股权,但未知梁是否透过该公司而持有日本DTZ股权。

特首办公室发言人回应传媒的查询时说:“行政长官已将所有Wintrack Worldwide(BVI)及附属公司股权,及所有DTZ公司股权,转移至一个信托。该信托由一名执业会计师作为信托人。行政长官已根据行政会议成员的利益申报制度申报以上利益。”

工党立法会议员何秀兰指,将股权交由信托人管理,并不能除去利益冲突的质疑,因只代表公司日常管理并非由梁本人负责,而信托受益人为梁妻,与他关系密切,他仍然受益,故不能解除大家对他否决港视发牌,间接令亚视查氏家族得益的质疑。

何秀兰称,Wintrack为海外注册公司并且持有不同公司的股权,梁本应申报Wintrack旗下所有公司的利益,否则公众便无从得知真正利益所在,但梁只申报Wintrack,实属混淆视听,纯粹掩人耳目。


懒惰鬼 离线
级别: 军长
显示用户信息 
10楼  发表于: 2014-10-17   
雷鼎鳴 - 民主必然經濟好(ZT)

【晴報專訊】上周知名財經評論人丘亦生先生發表了一篇大作,內有兩個核心觀點:一是今次佔中有機會為港爭得民主,值得一博;二是民主可帶來可觀經濟利益。兩個觀點加起來,便意味着佔中可為港帶來實質經濟效益。丘先生下筆時取態理性,與理屈時惟有訴諸於謾罵之輩不可同日而語,在今天的香港,這是可貴的,但可惜他兩個觀點都經不起推敲。
佔中會否使民主早日在港實施?我看剛好相反,因為它破壞了三個在港推行民主的三個必要條件。第一個條件是法治。佔中者認為法治是以法達義,這點我無異議。但甚麼是「義」?每個年代、每個國家的不同人對義都有不同理解,但法治之為物,正是在通過擁有不同意見的人爭論後大家得到妥協而把法律條文訂下,大家從此遵守,以免爭拗無止境的繼續下去,增加社會的成本,就以英語世界中憲法的老祖宗1215年頒布的「大憲章」(Magna Canta)為例,它一方面限制英皇約翰的皇權,但同時又要各貴族宣誓效忠皇室。
法治制度就是妥協的結果
這是一個妥協的結果,但我們今天還會以效忠皇室為義之所在嗎?另一例子,佔中者不少以引入「公民提名」為必要之義,但根據佔中者在舉辦第二次商討日所發放的資料,在世界上有總統制的國家中,只有八個是有「公民提名」的成分。這八個國家是:幾內亞比紹、馬里、加納、贊比亞、安哥拉、塔吉克,及曾經經歷過軍權獨裁政府的南韓與智利。這些國家大都是一等一的窮國,政變頻繁、貪污嚴重、走私販毒聞名於世,港人大多連它們的地理位置也不知,真的要以它們為師,把「公民提名」視為義之所在嗎?
現在佔中者顯然有大量違法行為,而違法(除違反天怒人怨的惡法外,但香港無此情況)能符合法治精神嗎?守法的確不等同法治,它是法治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懂點邏輯的人都知道,違反了守法這一法治的必要條件便不可能是尊重法治精神了。佔中者既然在違法,這也就破壞民主的基石。現在有人把不服從執法說成是年輕人的「覺醒」,這是毒害人心的思想,不能不喝醒之。
第二個條件是社會撕裂。我四年多前已寫過一系列文章指出社會對立分化,必會使民主政制不能有效運作。我不幸言中,今天社會分化已成,我自己見過,也聽朋友說過,不但夫妻二人因政見不同而反目,在聖經研討班中雙方要撕破臉皮,在功夫班中幾乎大打出手,醫生間也面紅耳赤(希望不會涉及與病人關係),相識數十載的朋友都要unfriend。港人是否病了?
這使我們更明白當年文革為何會出現這麼多現在看起來十分可笑的舉措。佔中對這些破壞民主的現象,有不能推卸的責任。
國情不同 政治制度難複製
第三個條件是中央政府會否加快香港民主的進程。我今學期在北大訪問,與一些名重學林的學者交流,他們對中央的思維熟悉,都認為今次事件肯定對港不好。2017若實施不了普選,民主普選特首將遙遙無期,但我相信這是部分政客所希冀的,普選出特首對他們不利,世上葉公好龍之輩甚多。現在看來,從中央的眼中視之,香港這一民主試驗特區,會出現亂局,不能作為典範,連中國的民主步伐也許要減慢。
就算有民主,對經濟增長是否有利?我研究經濟增長29年,對相關文獻算是熟悉。這方面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結果頗有爭議,例如哈佛的巴羅早有發現,在落後國家增加自由與民主,抵制獨裁,對經濟有利,但在發達國家,情況卻相反,所以他下了結論,民主不能導致經濟增長。我最近讀到北大發表的一篇用165個國家的面板數據所得的研究,也是發現民主不利經濟增長。
丘亦生引用了經濟學名家阿塞莫古(Daron Acemoglu)與4位友人合寫的報告,他們也是用面板數據,卻得到民主制度在30年左右的時間總共可使人均GDP提升20%。我對民主能否提高經濟增長,態度中立,但以方法學而論,這個報告卻有問題。他們所用的185個國家中,不論人口多少,在數據分析過程中的地位都是相同的,一個人口只有幾萬,與人口過十億內有眾多省市的國家被一視同仁看待,結果便容易有誤導性。這便把近年出現的一大班反對帶來的信息給抹殺掉。中國人口最多但並不民主,經濟表現最好。俄羅斯在葉利欽行民主的年代經濟崩潰,要不民主的普京才挽回局面。印度與印尼都是人口眾多的大國,經濟卻比不上中國的發展速度。「阿拉伯之春」以民主為目標,結局如何,大家知道若阿塞莫古的回歸分析法把數據按照人口多少而按比例調整,結果便會大為不同,現在已把重要的反例忽視了。

https://hk.news.yahoo.com/%E9%9B%B7%E9%BC%8E%E9%B3%B4-%E6%B0%91%E4%B8%BB%E5%BF%85%E7%84%B6%E7%B6%93%E6%BF%9F%E5%A5%BD-225132200--finance.html
懒惰鬼 离线
级别: 军长
显示用户信息 
11楼  发表于: 2014-10-22   
看一下最近十五年新加坡和香港贫富差距的变化:

懒惰鬼 离线
级别: 军长
显示用户信息 
12楼  发表于: 2014-10-24   
‘If it’s entirely a numbers game and numeric representation, then obviously you’d be talking to the half of the people in Hong Kong who earn less than US$1,800 a month.

—Hong Kong Chief Executive Leung Chun-ying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hong-kong-leader-sticks-to-election-position-ahead-of-talks-1413817975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