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体好
#,TELzUVE -;vT<G3 lirN YJ]tO ZvH?3Jy 绝不涉黄,您多心了
,%kmXh X{`1:c'x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nZvw3RmPms&feature=related g
&*mozs 7|Xe&o<n 男儿第一志气高
(#If1[L S"Kq^DN 所谓“学堂乐歌”,指的是清末民初的学校歌曲。其特点大致有选曲填词、文白兼用、以西洋模式为主的音乐风格。
z{=v)F5y {tc57jsr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痛败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奋起救国,鼓吹维新,倡言废科举,办新学。新学课程设置中,就音乐一题,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RtwUb(wn6 S!`:E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确定新兴学堂开设“乐歌”一科。1903年颁布的《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音乐又被列为必设课程之一。1909年,《修正初等小学课程》进一步规定,凡初等小学堂中必开设“乐歌”课,高等小学堂中需增设“乐歌”课。“学堂乐歌”被认为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
Xo\S9,s{ !3@{U@*Z] 清末的乐歌歌词,题材广泛,或号召民族觉醒,或宣传妇女解放;或倡言破除迷信,或勉励敬业乐群,对学生的品德培养有明显的正面作用。其中也夹杂着一些传统伦理和道德的内容,如《尊孔》、《演孔歌》、《忠君》、《五伦》等。有些学堂乐歌中也不乏大汉族主义思想,华夷之辨甚是鲜明。
*Z; r
B cW; H!:& 据钱仁康先生考证,我国的第一首学堂乐歌是始作于1902年的《男儿第一志气高》,这首歌也是“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先生留学东京时的处女作。
w763zi{ `UQEXoB) 相对于古文,《男儿第一志气高》(原名《体操》)的歌词通俗亲切,便于理解: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
^zgacn nZxSMN0] 1904年,沈心工把此歌收入自己所编的《学校唱歌集》,出版后,此歌不胫而走,家喻户晓。1906年,李叔同在《昨非小录》一文中描摹了《男儿第一志气高》的流行盛况:“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即高唱《男儿第一志气高》之歌;学风琴者手法未谙,即手挥‘5566553’之曲。”
/9
Z!p S@Iw;V 有观点认为,1912年,“学堂”已更名为“学校”;1922年,“乐歌”又改称“音乐”,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学堂乐歌应该截止于20年代甚至更早。而钱仁康先生认为,尽可不必拘泥于“学堂”和“乐歌”二词,不妨将其时限扩大到30年代。
NZ+7p{&AN #~S>K3( NCn`}QP -R :X<eb 这首歌的重放,让我们理解语言是流动的艺术,时隔100年,我国的汉语言文化又精进了。
>nK%^
T \ADLMj`F| 日日精进。
Y[@0qc3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