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看了一个龙应台的访谈节目, 记者是针对龙应台新出的书《亲爱的安德烈》和龙应台谈教育孩子的问题。(书的链接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atalog.php?book=79464)
U(*k:Fw F-0 |&0 龙应台和记者主要聊的内容是和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和孩子沟通时的心态,做母亲的不易等等。
KVQ|l,E,
/ 其中,她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不同的教育方式,会有不同的对孩子影响的效果。
T-S6`^_L 她说:很多家长带着孩子看到乞丐时都会有这样教育“你若不好好学习,以后就会像他一样。”但我们其实还可以这样教孩子“你想想以后要怎么样才能做点事情,可以使得他这样的人都可以得到照顾而不必乞讨过生活。”
rRgP/E#_ )4u6{-|A 她的话让我感触颇多。
t|XQFb@} 家长两种不同的说法,孩子都会有种向上的动力,但是,明显有不同的责任感在后面。
RHe'L36W 前一种,孩子会努力,但他是带着恐惧的心情。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或当他知道因为父母的原因,他不可能会变成乞丐时,他可能就失去了努力的动力和方向。
*PEk+e 后一种孩子则不同,他会有社会的责任感,以努力改造世界为目标。可以想象,只要有乞丐存在,他都会想到他的使命,不放弃他的努力。
MOp06 @'XxMO[Z!< 这样想来,
]w*w@:Zk 教育孩子其实考验的是父母的高度。对孩子好的引导远远高于对他们的压制和禁止。
` 9
iB`< 对孩子来说,父母跟他说这样做更好,是建议是鼓励。和孩子说这样不好那样不行,是批判是禁止。只有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时,引导孩子盯住高端的目标,孩子才会有长久的动力。
BUhLAO
而只有得到空间的孩子才有发展的前途。
R{N9'2l: St 4YNS.| 龙应台的大智慧教我想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