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一种“光明史观” q`8
5-
>tkz%;6
——答友人问 yFd .tQs
p5"pQeS
《天涯》2011年第04期 .p Mwa
ZJ+ad,?,
韩毓海 VL5VYv=:
o;
6^:
问:在我看来,您的《五百年来谁著史》(九州出版社出版)和《天下》(中国海关出版社出版)都呈现出一种“光明史观”,它区别于长期流行的中国“阴暗史观”(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专门讨论),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您能否最简要地概括中国长期历史的光明面?并简要概括这些因素如何成为中国长期发展的支撑? 4C?4M;
答:从长期历史来看,中国传统中的优秀因素很多,我个人以为:组织能力、财政、军事,以及思想文化动员能力,再加上平衡区域发展——特别是重视西部边疆的发展战略,这五点是最重要的。这既是中国长期改革和革命的动力和目标,也是中国历史上一切“盛世”的制度基石。反过来说,历史上的一切危机,也主要表现为这五个方面的危机:组织能力下降、财政制度偏颇、军事制度落伍、思想文化感召力阙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偏颇导致边疆危机,并引发内乱。 fVZ92Xw
B
问:您特别推崇一些历史人物,例如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反薄归厚、尚质省文”,更把王阳明的主张与毛泽东联系起来,为什么? W8x&:5Fc)3
答:拿王阳明来说,他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嘉靖七年,即1473年-1520年,享年五十七岁,并不长寿;但他一生却横跨了1500年世界史的大转折时代,更处于明代最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这个历史时期很重要。第二,历代改革家都有所谓千古一叹,这就是:“变制度易、变人心难。”我们一定要知道:“制度改革”是一个问题,而“人的改造”则是另外一个问题。王阳明不但是制度改革家,且更是从改造思想和“人心”的角度去思考制度改革和改造,因此,他非但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伟大的思想家,这样的人物在历史上绝不多见,而毛泽东当然更是这样伟大的历史人物。 h=6D=6c
第三,从人的改造人手思考政治和社会改革问题,以今天惯常采用的西洋流行说法而言,这就是从“先验的道德法则”去思考社会政治问题,这是人类现代转化的重要标志,而这恰恰也就是王阳明在古代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变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故从世界史的角度看,王阳明思想的地位,与康德哲学在西洋的地位恰恰是不相伯仲的。 com4@NK
康德曾经说:人类的行动、人类的历史是“合目的的”,尽管我们不能通过经验和知性去证明这个假定。“物质世界是有秩序的”,这同样也是一个不能证明的假定,不过,整个人类科学发展,却都是建立在上述假定的基础之上。这亦是说:倘如我们放弃了“物质世界是有秩序的”这个假定、放弃了这个前提,一切科学探索都将丧失合法性。同样的,如果放弃人类行动的合目的性,人类历史也就成了疯人院里的故事。因此,王阳明的“天理”和“知行合一”,与康德的“灿烂的星空”与“先验的道德法则”其实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从人心、从人的改造出发思考社会和政治改革的问题,只不过康德生活的时代,已经相当于中国的乾隆时代,即康德的学说和思想能力,比照王阳明而言是后发的。 s;l"'6:_
从这个角度看去,“去人欲,存天理”的“去”字,其实也就是康德所谓“三大批判”的“批判”,“批判”是两字,“去”是一字,意思相同。不同的只是:康德的“批判”主要是通过纸上推演,而王阳明的“去”则更强调事上磨炼而已。故王阳明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怎么叫做“百死千难”?廷杖四十、万里流放贵州龙场驿,舍生忘死平定朱辰濠叛乱,只手扶起明社稷,这是生活中的“百死千难”,情感和思想在困厄抑郁的剧烈矛盾中不断突进,这是精神上的“百死千难”。 M*cF'go
近代以来,人们服膺这样的看法:政治的核心是权力,故政治家、改革家中有崇高信仰者是不多的,道与术、正义与权力、知与行的冲突,这方才是研究政治史的人首先必须面对的课题。而王阳明的政治实践与他的信仰是一体的,即他的政治实践是有信仰基础的,而对于已经沦为“公务员”的现代“从政者”而言,乃至对于现代政党政治的未来发展而言,重新思考王阳明是有意义的,正如今天重新思考毛泽东,重新思考康德、马克思是有意义的一样。 BK)
<~I
什么是“自由”?现代人已经把“自由”彻底庸俗化了,自由成了“自由放任”。而以“批判”来祛除、摆脱个人经验乃至个人利益束缚,方可达“自由”之境,这就是康德所谓“实践理性批判”的主旨,这是康德对于“自由”的定义。而通过艰难困苦,经历千难万险,事上磨炼,方才能够勘破名利色相,方才能够破除生死的关口,达到舍生忘死、为至公天理而奋斗的人格,这也便是王阳明和康德所说的“自由”境界。而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辛又出发,破除自我功利的束缚、实现“小我”与浩瀚的星空与先验的道德法则的合一,这也就是启蒙,启蒙也就是王阳明所谓的“去人欲、存天理”。如果我们把“天理”理解为宇宙的秩序和人类行动的合目的性,那么王阳明的“致良知”与康德所说“启蒙”便是一个意思,而倘如后儒那般将“天理”附会为三纲五常,那么这自然就是歪曲了王阳明,而如果像现代中国人一般,把“启蒙”理解为跟着西方庸俗思潮起舞,那就更低估了中国思想的原发创造力,那更是不着边际。 @0
x
实现自我与宇宙秩序和历史目的的合一,这就是知行合一,达到这样境地的人物,便是宇宙秩序和历史目的的体现者,也就是我们所谓“圣人”。而这样的改革家和革命家,乃是第一流的、或者说是最彻底的改革者和革命者,他们是有信仰的行动者。在我看来,毛泽东便是这样的人物。这当然不是说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一生的奋斗中不存在矛盾,而是说矛盾本身,恰恰就是宇宙秩序(辩证法)和中国近代社会和历史的根本特征。这种矛盾最深刻地体现在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一生的奋斗中。 e ?7NW
问:您对于法家、特别是墨家极其推崇,这形成了您观察中国历史的一个很特殊的角度,您何以认为墨法的传统是中国最宝贵的政治遗产? :,yC\,H^
答:首先,墨子并不姓墨。墨是古代一种罪,墨其额头,这是一种刑罚,就是罚做苦工劳役,故需知“墨”本是刑徒之意,引申言之,便为奴役。 MGK?FJn_?
非但主张不脱离生产劳动,更提倡劳役的人生,以自苦为乐——这就是墨家的基本主张,因此它才被称为“墨家”。什么是墨家的精神呢?与罪人为伍,与劳动者为伍,为天下百姓服役,为人民服务,为人间赎罪,墨家者,即后世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精神的先声。 %TAS4hnu%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这首诗体现的就是墨家的情怀。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如果追溯其根底,便也要寻到墨家的传统中去。 ,o0Kev z
在中国历史上,如果找一家替劳苦大众说话的政治哲学和思想学说,那么除了现代的工农革命党之外,那实在就只有春秋战国时代的墨家者流了,且更可以说,几千年历史,除此一家,再无分店,故庄子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赞叹墨家学说为“人间大好”,而又以为墨家何其悲壮:“使人忧,使人悲,其道大觳,……墨子虽独任,奈天下何?”鲁迅说,墨家消失之后,侠变成了流氓,由为人民服役者,变成了鱼肉基层的胥吏,中国的脊梁于是垮掉了。这是很知道历史的话。 k
VCWyZh4
法家的主张,在于养成世上第一流的官僚,其目的在极大地提高行政效率,增加治国理政的真本事;法家对于提高社会组织效率固然有很大的作用,不过,法家的这种组织人民,毕竟还是自上而下的组织,而墨家之与法家不同者,这便是墨家主张自下而上组织人民。墨家不但强烈地反对儒家的贵族政治,墨家也不赞成法家的官僚政治,因为它主张人民的政治,主张人民自己组织起来、百姓替百姓自己出头;墨家始终与老百姓在一起,而这就是我们通俗所谓“侠”。墨家组织人民的基本方式,就是主张国家大事、天下大事,必须要让人民知道,向人民公开,这就是墨子最重要的主张:“尚同”;只有让人民自己负起责任来,才会有好的政治,这就是所谓“上同而下不周比”。 T12Zak4.=
而我们今天提倡干部“三进三同”,其实就近乎墨家的“尚同”主张,故这可以说是有深刻根底的主张。 B1Pi+-t
墨家有自己的组织,这就是“钜子”,可以说,“钜子”便是春秋战国时代劳动人民自己的先进组织。秦国的强盛,最终实现中国统一,靠的不仅是法家,恐怕依靠墨家的更多些,因为墨家的“钜子”组织,在秦的兴起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墨子死后十年,《吕氏春秋•去私篇》中,记载了墨家“钜子”腹黄享悲壮动人的事迹: /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