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猛男——乾隆皇帝》 第5节
Zv7@ 作者: 罗大拿
s|
pb0 dsR{
P,! yD#w @yG 关于婉菱,正史中没有任何记载。野史上说,婉菱本是道士贾士芳的女徒弟,道号三英散人,其实婉菱和贾士芳早就有男女关系。后来贾士芳奉诏进宫给雍正炼丹,也带上了这个女徒弟。结果,雍正也看上了婉菱,就霸占了,后来给了婉菱一个常在的名份。婉菱并不是那种羞花闭月的美女,这个女人的特点是温柔、妖娆,解风情而不风骚。据说乾隆当皇子的时候,每天要给雍正请安,有时还要去雍正那儿汇报思想,一来二去,就记住了雍正身边这个气质独特的女子。
~BERs;4 Dr6Br<yi 古时候的女人被封建礼教束缚的要死,个个都要装的跟春哥那么酷,否则就会被骂淫荡。你要是对某个陌生男子多看两眼,给个微笑,坏了,你这就是在勾引人家,你成荡妇了。婉菱的魅力在于,她可以用勾魂的眼神撩拨你,但还能让你觉得她是个端庄淑女。乾隆不缺女人,美女见的多了,但是如此销魂的尤物却只见过婉菱一人。以前只能对婉菱意淫,但现在不同了,乾隆可以真刀真枪的干了。
@7u4v%,wB [9BlP 在某个秋雨绵绵的夜晚,乾隆命令撤掉了皇宫内某些区域的警卫,然后穿上一身黑衣,像幽灵一样,飘进了婉菱居住的院落。
N5
}vy$t_P 婉菱年纪比乾隆还要小几岁,正是渴望异性滋润的大好年华,雍正一死,按说她是要终身守寡的,当时她心中的那份绝望,就别提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那些孤独空虚的夜晚,婉菱一定用手指自慰过。
?Ih24>:D 暗夜中,乾隆悄悄潜入婉菱的房间,偷偷爬上了婉菱的床,不顾婉菱的反抗,奸污了她。我估计,一开始婉菱确实是反抗来着,但后来就慢慢变成配合了。因为婉菱也有自己的贴身使唤丫头,如果真的放开嗓子喊,不可能让乾隆得逞。
d%t]:41=Z 强奸完毕,乾隆才把蜡烛点上,亮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婉菱一看,原来是乾隆,不由心中窃喜,但表面上还是要挤出几滴眼泪,哀怨贞洁不保,吵着要去寻死。乾隆嘿嘿一笑,说别装了,容易受伤,以后我会好好关照你的,等将来有机会就给你改换身份,封个嫔妃什么的。婉菱这才破涕为笑。
pvI(hjMYPk 就这样,乾隆和婉菱勾搭成奸。白天乾隆操劳国事,一到夜晚,就睡到婉菱的床上,安慰怨妇。这无疑是一种充实而快乐的生活。只可惜,这样的生活没过几天,皇宫内外就已谣言四起。
[l-zU}u&v $-=aqUU ?OZbns~ 日期:2010-08-21 16:32:34
,H1J$=X' @Sq=#f/=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无论你干点什么,不用鬼神监视你,到处都有偷窥的眼睛。
}E*d)n| 传播这些谣言的人,基本上都是太监。因为太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重新当个男人,他们对于桃色新闻,那是最关注的,所谓过干瘾是也。
UciWrwE 渐渐的,谣言越传越远,最后乾隆的老娘也知道了。乾隆的母亲原本姓钱,称为钱氏,但不知道怎么搞的,等乾隆即位后,史书上就变成钮咕噜氏皇太后了。对此,正史、野史俱无记载和说明,甚至连猜测也没有,这也是清代历史疑案之一。此处我也没办法,下文中只好也称其为钮咕噜氏。乾隆虽非钮咕噜氏亲骨肉,但是生不如养,这么多年一把屎一把尿将乾隆养大,钮咕噜氏早将乾隆视为亲生。
6
N~ jt r?{Vqephz 雍正活着的时候,钮咕噜氏就非常的嫉妒婉菱,早就想杀之而后快。到了如今,婉菱抢完老公又来抢儿子,钮咕噜氏能不怒吗?她马上下了一道懿旨,赐给婉菱白绫七尺,令其上吊自尽。当乾隆知道消息的时候,已经晚了,婉菱已香消玉殒。乾隆心里难过异常,他想我这算哪门子皇帝啊?竟然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
\$?[>=<wB 事情至此,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已终结。然而,婉菱事件的后续效应还远远没有结束。接下来无数太监人头落地、乾隆终于在军队中建立起自己的嫡系等等事件,皆是由婉菱之死所引发。
<j ;HRm 因为婉菱的死,是有人散布小道消息所致,为此乾隆大怒,下令彻查谣言的源头。这个消息在第一时间被一个叫张祖英的奶妈秘密传递出了皇宫。张祖英知道谣言的源头所在,但是她怕得罪人,不敢举报,她就把内幕告诉了她的堂兄张广泗。张广泗时任候补九门提督(相当于北京卫戍区副司令),早先张广泗是胤祯手下的悍将,曾在青海屡立奇功,但随着胤祯倒台,张广泗便被雍正解了兵权,安排到了候补九门提督这个闲差上,按说他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
i_`YZ7Hxp :`:<JA3, 不过当张广泗得到张祖英送给他的讯息后,他意识到东山再起的机会也许来了。他立即连夜写了份报告,把他所知道的关于谣言传播的内幕,完整的汇报给了乾隆。原来,第一个传谣言的人是个快要退休的老太监,名字叫江不唤。这位老江同志的职务是敬事房副主任,生平最大的爱好就是偷窥皇帝和嫔妃们做爱,从康熙时代他就担任这个职务,可以说乾隆祖孙三代床上那点事儿,咱们江副主任都门清。
E;VB oN [ /v5Pk.!o 身在机枢之地,最忌讳的就是传播散布小道消息,老江这次算是撞枪口上了。后来的结局是,江不唤被乾隆命人以滚油泼身,活活烫死,死后尸体烧化,骨灰扔进粪坑。老江的家人,九族以内,全部处死,基本算是灭了族。凡是参与传布谣言的人,全部杖毙,就是用大棍子活活打死。因此而死的太监、宫女、奶妈等超过三百人。张祖英却因检举有功,不但免死,还升职为精奇嬷嬷(高级奶妈)。因为婉菱之死,乾隆终其一生都对太监非常憎恨,从来没给过任何一个太监好脸色。
fOE:~3Q ZNOoyWYi5 其实我也特别痛恨太监,因为太监看帖,从来不回。
Co[[6pt~ 7 z<!2 日期:2010-08-22 10:47:39
3 [SN[faS @T;O^rE~N 数百颗人头落地的同时,此前一直郁郁不得志的张广泗也得到了乾隆的赏识,乾隆决定要重用张广泗,再给他一次施展才华的机会。单以能力而论,张广泗尚达不到帅才的水平,但是此时的乾隆无人可用。不是说大清朝没有帅才可用,而是指当时已有的军事将领,都不是乾隆发掘提拔起来的。乾隆要的是对他感恩戴德、忠诚于他的军事统帅,而不是那些功勋卓著、功高震主的宿将。乾隆决定,让张广泗去云贵前线接替张照,完成平息土司叛乱的任务,借此培植他自己在军队中的亲信。
Yo|
H`m, iV'-j,-i 前面咱们说过,雍正的“改土归流”政策,激起了云贵地区苗、瑶等少数民族土司的叛乱。雍正当时派遣了约六万大军,由张照、哈元生、董芳三个人率领,前往讨伐。看到没有,一支军队,三个统帅,这已经是奇闻。再分析一下这三个人的政治背景,就更搞笑了。
sx*1D9s_ 张照是张廷玉的得意门生,大文人,大书法家,天才的音乐家,但从未领兵打过仗,出征前任职礼部尚书。哈元生是鄂尔泰一党的嫡系,职业军人出身,作战勇猛,副将军衔。董芳原是年羹尧的旧部,功勋卓著,也是副将衔,因曾有过与西南少数民族作战的经验,故也被任命为统帅之一。
u8+<uWB 这三个统帅中,名义上以张照为主,哈元生、董芳为辅。可张照是个书生兼音乐家,哪儿懂得行军打仗,所以事事处处都要依靠哈、董二人。张廷玉和鄂尔泰针锋相对,势成水火,哈元生怎肯真心实意给张照卖命?所以他往往在关键时刻撂挑子,乱出主意,给张照下套。董芳倒是一心杀敌立功,奈何他是三把手,而且没有政治靠山,张照和哈元生他都得罪不起,于是他索性消极怠工,抱了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如此一来,这仗就没法打了。
(pi7TSJ 2mu~hJ 以军事实力来说,叛乱的土司武装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实力最强的土司手下也不过三千苗兵。而且少数民族的这些武装,普遍的装备差,纪律松散,训练不足,战斗力不强。再一个,参与叛乱的土司多达数十个,互相之间没有协调,更没有制约,根本谈不上统一的军事行动和部署。
v
0rX/ mj 另一方面,清军拥有火枪一千条,大炮十门,六万士兵又都是训练有素的八旗劲旅,战斗力超强,另外后勤供保障也绝对的充足。本来这是一场清军占据绝对优势的战争,但在张照的指挥下,清军愣是一败再败,最后是一败涂地。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F#X\}MvEU AA>5h<NM 日期:2010-08-22 12:06:14
}2`[email protected] .Z%7+[ 那张照是怎么个熊法呢,咱们举个例子。董芳率领五千人马在前方围困一处苗寨,胜利在望。哈元生负责此次行动的后勤支援,运送粮食、饮水、弹药,救治伤病等。那么好,眼看再围困几天就要胜利了,这时哈元生故意找借口不再运送粮食和饮水,逼的董芳没办法,只能撤军,你总不能让士兵饿着肚子替你卖命,那样搞不好会激起哗变。
*VHBTO9 ^b-H 《史上最强猛男——乾隆皇帝》 第6节
+FY-r[_~ 作者: 罗大拿
_q6+] :]y;t/ 2*K0~ b` 作为最高统帅的张照也不问下原因,上来就指责董芳,问他为什么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全军撤退。董芳不敢得罪哈元生,就编瞎话说敌人太凶残,我军伤亡过大,而且收到消息,敌人援兵快到了,所以才撤退。张照说这好办,我再给你一万人,你再去给我打那个苗寨,不但要拿下,而且连援兵也一块给我收拾了。董芳不傻啊,知道哈元生还会在后勤上拖后腿,就提出来要张照亲自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h,FP,w;G _N/]&|.. ! 张照倒也实在,一口答应。于是董芳带上一万五千人马,又去攻打那个苗寨。张照哪儿懂军需后勤,他还是要靠哈元生。这时哈元生耍了个极其阴险的花招,他改换了一条运送物资的道路,然后建议张照亲自押运粮食去往前线,他说这样可以提升士兵的士气,更能树立张照作为统帅的威望。张照不知是计,欣然应允,带着运粮的队伍就出发了。
^>%=/RX 6WceDY 古代打仗,运送军粮的路线是绝对的军事机密,哈元生更换的这条运粮道路是原本就有的官道,那里有众多敌军的间谍,走这条路运粮,毫无隐秘性可言。可张照不懂啊,他走的还挺欢实,还不忘欣赏沿途的风景,就差吟诗作对了。结果半路他遭到了伏击,十几万斤粮食、上千头骡马,都落入了敌人的手里。要不是哈元生带人增援,张照也许连小命都要丢掉。后来因为军需供应不上,前方的董芳再次溃败。这时张照也不好意思指责别人了,至于以后的仗该怎么打,他更是一脑袋浆糊。
:Jhx4/10 *n}9_V% 连续几次击败清军后,那些土司信心大涨,感觉政府军也不过如此啊,打起仗来并没传说中的那么牛逼啊,于是来了劲头,改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多次在夜间偷袭清军大营,搅扰的张照军队是坐卧不宁,连正常休息都无法保障。
4fzq C) 就在张照一愁莫展之时,张广泗带着乾隆的圣旨来了。这时是1736年三月份,此时张广泗已经是经略大臣,云南和贵州被定为军事区,所有一切军民政务,任凭张广泗机断处置。张广泗在分别询问了张照、哈元生和董芳后,做出以下决定:撤销张照职务,押送北京由乾隆定罪,哈元生被以“贻误军机”的罪名在军前正法,董芳则是撤职留任,戴罪立功。如此处置,其实完全是乾隆的意思,意在打击一下张廷玉和鄂尔泰,试探一下二人反应。但是乾隆不好意思直接动手,于是张广泗就成了他手里的枪。
B|:{.U@ne qgI
Jg6x/} 1Y}gki^F 日期:2010-08-22 13:04:58
Qi=rhN` B
susXW$ 清军经过张广泗的整顿,士气大振,这时董芳提出了“分进合击,一股荡平,鸡犬不留”的进军建议。董芳的策略在军事上是正确的,以政府军的真正实力,单个的土司的确没有能力抗衡,只要摸清各土司山寨的地里位置,各个击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张广泗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因为上任之前,乾隆曾对他面授机宜,详细指点过破敌之道。
:&?# ~NFH %(6f 整顿完了军队,张广泗非但按兵不动,反而派出了多个使者联络那些土司们,要商议和谈的事情。董芳觉得这事很蹊跷,如果真要和谈,那既不必整军也不用换帅了,和谈谁不会啊,完全可以让张照来做。不过董芳很懂得做人要低调,他保持了沉默,啥都没说。
GdG%=+ 土司们一开始不太相信张广泗,说要和谈可以,那么你先撤兵。撤兵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乾隆的命令就撤兵,那是死罪。张广泗于是又派人去解释暂时不能撤兵的原因,同时还给土司们送去了很多礼物,比如做工精美的刀剑,从西方进口的钟表,还有壮阳的药物等等。
ngeX+@ 这些土司常年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都是实在人,不知人心险恶,一看人家老张同志这么仗义,这么客气,就有点不好意思,就相信了张广泗,渐渐的开始有人大着胆子去张广泗那儿商量和谈的条件。对待前来谈判的土司,张广泗异常热情,摆下盛宴款待,不但对提的条件满口答应,还许诺争取让乾隆给他们封王,谈完后又给了许多东西,才礼送而回。这次张广泗给的东西可不一般,都是从西方进口的新式火枪,射击精准,威力巨大。
}^`{YD
_j%Rm:m;< 连这么先进的武器都送,事情传开后没有谁再怀疑张广泗的诚意,所有的土司都动心了,都说张大帅这人真好,真够哥们,都准备着要与政府和谈。
"5{Yn!-: 张广泗见时机已到,就召开了一个和谈大会,把能请到的土司全都请去了清军大营。开会那天,当满心欢喜的土司们在张广泗的中军大帐中落座之后,他们终于发现被骗了。这次招待他们的不再是美酒佳肴,而是寒光闪耀的大片刀。数十个大土司,顷刻间便被清军斩杀,人头滚落一地。
gvoK
看到了吧,什么叫名将手段?什么叫帝王心术?就是背信弃义!就是赤裸裸的欺骗!
mNb+V /*x3
%ef+Z 日期:2010-08-22 14:13:05
<(BA ws(X lz{>c.Ll[ 土司们一死,张广泗立即兵分八路,进攻各处土司山寨。土司武装本就是乌合之众,领头的一死,剩下的人就是群蝇无首了,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结果张广泗的部队一路势如破竹,只用了三天,就攻克了十余座土司山寨。此役史称“苗疆大捷”,一举奠定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基础。
)z/j5tnvm 虽说此战役是一场“大捷”,可实在没什么好写的,因为基本上是正规军对平民的作战,而且平民们基本上放弃了抵抗,看到清军的旗帜就打开寨门,然后摆出酒肉劳军。更有甚者,还送了许多美女给张广泗,以表示归顺中央政府的决心,弄的清军都不好意思掳掠了。
}Lb];hww1 然而,就是这样一场所谓的大捷,使得张广泗声名鹊起,从此跨入了名将之列。张广泗,也是乾隆时代造就的第一位名将。可是这位张大将军的天赋有限,当上名将后就开始张狂,忘记了做人要低调的原则,以至最后未能善终。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B{)Du
:) 张广泗在云贵前线摧城拔寨的同时,大概是1736年4月上旬吧,乾隆悄悄溜出紫禁城,进行了一次微服私访。皇帝微服私访,其实就是领导私下搞调研,公开的巡视那叫视察工作,可是看不到真实民情。这次调研的目的地是河南,乾隆的真正意图是收集河南总督孙国玺的罪状,以便收拾孙国玺。
L'aMXN
O 孙国玺是雍正的亲信,从来都是优秀干部、模范干部,深得雍正器重。但越是这样的官,乾隆越是要收拾。为啥呢?一朝天子一朝臣,你再能干,但不是我培养的,这就不行。鄂尔泰和张廷玉树大根深,暂时不好收拾,那么就先把能收拾的那些人给收拾了再说。孙国玺就是乾隆选定的第一个目标。
7MoO2 =_^g]?5i 除了收拾前朝的官员,乾隆还必须挖掘人才,培养自己的心腹嫡系,这也是他执政最初几年的一个主要任务。即位不久,他首先把自己的发小讷亲提拔为军机大臣,硬塞进了内阁,接着又把山东总督李卫召回北京,名义上负责全国的治安问题,事实上应该是负责情报的搜集。另外,乾隆的小舅子傅恒也被他看中,准备要大力栽培提拔。说到傅恒,这哥们可不得了,我始终认为,他应该算是古往今来、天上地下第一大傻瓜。
X){F^1CT{ -)y"EJ(N 玩一个人可以玩到什么程度?没有比乾隆玩傅恒更过分的了。在后来的日子里,傅恒对乾隆忠心耿耿,可以说是抛头撒血鞠躬尽瘁。而乾隆这个流氓呢,趁着傅恒出公差的机会,偷偷的勾搭人家傅恒的媳妇瓜尔佳氏,弄出个孽种福安康。傅恒一辈子把福安康当做自己的亲骨肉,至死也不知道头顶的乌纱帽其实是绿色的。做人如此,也算难得。
zE<vFP-1v *k+QX nJ*NI) 日期:2010-08-22 14:34:34
X@~sIUXx9 })
mez[UmZ 且说这次微服私访,乾隆身边陪同的几个重要人物,都是日后缔造乾隆盛世的功臣。首先一个是公安部副部长(刑部侍郎)刘统勋,然后是中央情报局局长李卫,再一个就是乾隆的小舅子傅恒。
_xUhDu% 刘统勋是康熙年间的进士,他能力出众,工作认真,奈何运气不好,既不是鄂尔泰门生,和张廷玉也沾不上边,所以累死累活二十年,才混了个司局级(刑部主事)。乾隆一登基,立刻就提拔刘统勋当了副部长,作为他控制司法部门的一颗重要棋子。乾隆为什么会选刘统勋呢,因为老刘同志是俺们山东人,地球人都知道,俺们山东人性格实在、讲义气,可能乾隆也是这么想的吧。
?ZDx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