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的60年:从革命青年到地产巨商
07=I&Pum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1日13:48 南方人物周刊
k
"=*' {^Q,G x( 1970年,施永青在天安门广场
;[4=?GL* tW!*W? ,+d8
Ze
/\IBd 施永青坐在香港中原总部的楼盘模型前(大食)
J>M 9t%f@ le_aIbB"P [zl4"|_` 从革命青年到地产巨商
l_;6xkv4 83]m/Iz ——施永青的60年
u[SqZftmO "C3J[) qC 本刊记者 卫毅 发自香港
;wJe%Nw?
l
d"rL6 年少时施永青和父亲走在香港的路上,不只一次看到放在街头的弃婴。“听到他们的哭声我就想过去看看。”但被父亲一把拉开:看什么?我们家的生活都成问题。“当时我的想法是,一个幼小的生命,可能就这样死去,社会不该是这样的。”
-F(luRBS(W 60n>FQ< 长大后,这个充满浪漫气质的左派青年,却在最后远离了革命之路,转而投身商业世界,成为香港最知名的地产经纪公司老板。在他的晚年,他捐出了数十亿港币的股份成立基金会,全力资助中国大陆的农村发展。
8_wh9 "([gN: “革命实际上并没有为他们带来好处”
nWc@ufY d %FLk=] 1976年清明节过后,27岁的香港教师施永青对自己仰望的世界产生了信任危机。得知内地民众在天安门纪念周恩来的活动遭到镇压,他觉得“文革”已经变质。“我为这个事业牺牲了8年,是不是到了跳出来的时候?”
]>Dbta.27 Sz|kXk6&9 1976年3月27日,23岁的邓丽君在香港铜锣湾的“利舞台”举办了她的第一场个人演唱会,她在演唱会上唱了《千言万语》、《海韵》、《路边的野花不要采》,这些歌曲在几年之后让内地的年轻人为之疯狂。身处香港,施永青喜欢唱的歌却是《社会主义好》、《大海航行靠舵手》、《社员都是向阳花》。
r=37Q14v rosD)]I7 “现在很多歌我都记得,像奥运会开幕式上唱的《歌唱祖国》,在50年代初是很流行的,后来‘文革’的时候就不许唱了,你也许都不知道这些事情。”2010年的3月,61岁的施永青坐在位于香港中环的办公室里对我说。此时的他穿着一身整齐的西装,扎着领带,金丝眼镜下保持着标志性的微笑。
%Cj_z tYgHJ~1L* 1967年,施永青即将中学毕业。受大陆“文革”的影响,香港左派在这一年发起了“反英抗暴”运动,他也投入其中,跟着别人扔石块。精力放在运动当中的施永青没能考入大学。他进了远东航空学校,学习无线电和机械工程。
8mOGEx =i}lh}( 进入航空学校不久,他被朋友介绍到有左派背景的夜校教书。他白天在航空学校上课,晚上到夜校给别人上课。“当时的香港年轻工人,尤其是女工,每天都得很早地到工厂工作,我们晚上一方面教给他们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想唤起他们争取权益的意识。”夜校条件很差,左派人士苦修式的生活让他印象深刻。“吃苦让人显得高尚,我被感动了。”
o;
6^: Z0M,YSn z 在内地上过学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背保尔·柯察金的那段经典独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施永青也会背。他并不认为自己只是在单纯授人以知识,而是觉得投身到了解放全人类的革命洪流中,他坚信无产阶级只有在解放全人类后才能解放自己。
Aua}.Fl, P
B-x_D “当时完全放弃了个人在生活上的追求,成为了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干脆连航空学校白天的课也不去上了,成为夜校的全职教师。
fVZ92Xw
B CL`+\
. 施永青现在还收藏着一些当年的老照片。在一张拍摄于1970年的黑白照片上,他身穿短裤和短袖衬衫,手握“红宝书”站在天安门前。另一张则是他在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前的留影。这是他在夜校教书期间到大陆革命圣地接受熏陶时拍下的照片。
Wm{ebx W8x&:5Fc)3 施永青认为自己是率先觉悟的先进分子,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觉悟。他和同道们在香港组织了各种运动,而这些运动的结果却让他感到了困惑。他发现要号召一个先进分子做长期的牺牲并不容易。“不能说你少数先进分子觉悟了就要逼其他人一起去革命,这就变成了一种专制的行为了。你不能把理想强加在他人身上,要求他们像你一样生活。”
<l!:#u \
C$t 在反思“革命”的时候,施永青也在对照着世界。“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衍生物,结果世界上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都没有出现社会主义,只是在最落后的地方才有共产主义革命。革命运动不成功,一些工人反而选择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活。内地人跑到香港来,古巴人跑到美国去。”
VcsMDa
/V cbT >= 施永青发现当时和他们一起去争取权益的工人并没有获得什么好结果——参加斗争的工人被老板炒了鱿鱼。
ePq (.o ?v:F
GO “这些工人整天必须为生活奔波,又要去干革命,有些人已经有了家庭,家人不一定认同他的行为。三年五年还可以,十年二十年老婆就会认为她的一生都被毁掉了,有些家庭就这么离婚了,自己的身体也垮了。你说革命是为他们好,但实际上并没有为他们带来好处。”
p7{H
"AC HNc/p4z 施永青了解家庭困难是什么滋味。他在读书的时候,最讨厌的是圣诞节的到来。因为同学会送圣诞卡给他,他得回赠同学。他家里有父母和3个弟弟,负担很重,“老爸怎么会给我钱买圣诞卡送人?”施永青只好把别人送给他的卡片上的名字擦掉,写上自己的名字再送给其他同学。
PZ#up{[o O46v 少儿时期的施永青经常逃学,这种逃学,除了贪玩,也包含了“对专制的反抗”。“学习实在太专制了,反叛属于自由人的正常反应。”
.*n*eeD, *Ej;}KSv 施永青认为的专制包括:座位被固定,不能随便换;上课时,双手必须放在背后,不许说话不许做小动作;功课太多,须死记硬背。他并不是不喜欢读书,他喜欢读自己喜欢的书。他看过《红岩》和《青春之歌》,他的父亲向他推荐的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牛虻》。
_KtV`bF e ?7NW 读小学六年级时,在施永青父亲任职的公司里,几位左派职员回大陆参加“祖国建设”去了。这些人离开后,宿舍里留下一屋子杂物。施家住在隔壁,他在这堆杂物中翻到了一本小书:《共产主义原理》。这是他最初接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b)#rUI|O V60"j( 练习生也想分花红?
>\~Er@ MtF^}/0w!` 施永青办公室的书架上现在还放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透过书架旁的窗户,可以看到香港中环遮天蔽日的高楼。如今的生活是1968年时的施永青所无法想象的。
a;Pn.@NVq ,o0Kev z 1968年,施永青初入夜校,每月工资是210块,8年后,他的工资是350块,只涨了140块。当时的香港,普通公司文员一个月有1000块左右,刚入职也有800块。施永青的工资养活自己都很困难。这8年,他吃在家里住在家里,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个标准的啃老族。
'
-9=> 0t(c84o5 “当年在香港,真正的工人阶级反而没条件在左派组织里工作,假如一家人要靠你的工资去养活,那是根本没办法的。所以左派组织的人大多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只有家庭的支持,子女才有可能去做这么一件事。”
T12Zak4.= qnQ". 经过8年的教书生涯,对革命感到失望的施永青决定离开夜校,到社会上去谋得一份能养家糊口的工作。
SXe1Q8; /o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