蹬三轮车踩出的诗行 SRTpE,
---深圳打工作家群体崛起纪实 }$)<k
唐成茂 ?R(3O1,v^
人民日报《大地》2008年3月15日 第6期 IebS~N
E
l0&8vhw8k
LasH[:QQQ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开发表,《决定》肯定了深、珠、汕、厦四个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示范作用。大批内地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涌入珠三角,"民工潮"构成了被称为"打工族"的特殊群体。"这些由乡入城的打工一族,除承受了教育与现实严重错位的创痛外,还承受着另一重特殊的内伤:压抑、不公、屈辱、迷惘……一批文学爱好者由此提笔抒写打工生活的真实感受,打工文学,绝非偶然的产物,而是在时代背景下衍生的。"(罗德远语)这些打工作家,他们写小说不是为了编故事,而是为了写生活。 r$F]e]Ic\
2007年8月,广东外来青工文学创作中心由广东省作协和广东省劳动保障厅共同出资建立,是全国第一个专门扶助优秀外来工作家的机构。 a
98
目前在粤务工人员约有3000多万。 (<l2 ^H
十七八年前,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打工青年,聚居在原深圳市宝安县龙华镇老街上的两间老屋里。在寒冷的冬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围着文学的"火炉"取暖。尽管生活艰苦,但他们没有丝毫抱怨,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文学的神圣殿堂。 v'!Ntk
如今,他们跋涉的足迹已扩展到深圳各街道,汇成了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打工作家"群体,大量作品登上了《人民文学》、《小说选刊》、《诗刊》、《诗选刊》等刊物,以及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 ?lK!OyCkc
而此时正是文学疲惫、文学式微时期,纯文学刊物萎靡不振、鲜有人问津。在深圳这块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出现这股热浪滚滚、势不可挡的文学洪流,这些文学作品成为了这个变迁的时代民族心灵史的一部分,其丰厚的历史内涵和社会价值不容低估。 bIArAS9%
]~^/w}(K
打工作家受到百万粉丝的"追捧" (M+<^3c
1995年的夏天特别热,一个留着平头的青年踩着三轮车,在街头遇到特大暴雨,他竟然未躲雨。原来,三轮车的轮子有节奏地在"地面擦出火花"使他灵感喷薄,一行行诗已在头脑中形成。他要尽快赶回宿舍,将这些宝贵的灵感记下来。 FJLJ;]`7+
这名青年叫戴斌,现在的打工作家"当红小生"。 9^='&U9sr
提及这段历史,戴斌说,那种一边踩三轮车"一边踩诗"的日子,给了他宝贵财富。 ?6QJP|kE
白天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劳作,晚上就在吱吱呀呀的宿舍铁架床上,或在简陋出租屋的地板上,伴着昏暗的灯光写作。这是深圳一大批打工作家乐此不疲的"营生"。他们愉快地写作,不求发表,只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丰富业余生活。他们在为自己创造丰盛的精神食粮的同时,也树起了一面蔚然壮观的"打工文学"旗帜。戴斌等一批"打工文学"作家已成为百万打工者追捧的"明星"。 !Ia"pNDf
前不久,戴斌等七八名打工作家到沙井街道沙二社区签名售书,居然有几千名打工者前往购书,围着这些作家讨要签名。 W/>?1+r.Z
多年来一直坚持诗歌创作的湖南籍打工诗人李晃说,深圳这地方的文学氛围很浓,作家受到尊重,读者追着你要作品。 j;v%4G
#%9]Lq
李晃,请原谅现实 '-IT@}
Nd_@J&
一个16岁的男孩,长得清瘦文弱,正在工地上把100多斤的石头搬到翻斗车上去…… `I8^QcP
这是20年前的李晃。尽管只有初中毕业,但他竟然抓起钢笔,写下一天来的工作和心情。之后,他当建筑工人,他写诗,写建筑工人的生存状况,歌颂劳动与奉献之美。 HD{`w1vcN
5E!m! nBZ
“……年迈的老妇没看花眼/洁白的墙面是我贫血的脸/流血流汗又流泪/为建成广厦千万间…..”这是李晃早期作品《建筑工人之歌》中的句子。白天在脚手架上为活命拚命,晚上躲在简陋工棚里的地铺上写诗,身体疲累而精神舒畅。他热爱生活,没有埋怨社会。包括之后他在酒店当写诗的行李生等。著名诗人、作家王小妮在《十月》、《南方日报》上发表《写诗的行李生》,称赞他这种热爱诗歌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著名作家、评论家徐敬亚在《不原谅历史》一书里,写下了"李晃,请原谅现实"的名句,对李晃的人生态度给予充分肯定。 B`scuLl3
从1988年开始浪迹天涯,至今,李晃已打工20年。他已写作诗文近千件,出版《绝唱》、《深圳放牛》、《饮马江南》等一系列反映打工一线生活的书,这些作品被评论家称赞为生命的“绝唱”。 S=}~I
统治诗坛20年的学院派诗歌,因为诗人远离生活,内容苍白无力,无法发出震撼心灵的洪钟之声。 mr!I}I7x&x
打工文学是打工者的文学,也是写打工者的文学,是文学上典型的"中国制造"。 原生态的作家来自生活的底层,近距离地观察生活的现场,从底层意义从精神层面关注打工阶层的生存状态,原汁原味地反映打工者的喜怒哀乐,其情感从打工现场的“井口”喷出,作品极具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在在读者中能够引起波澜。 \.c
)^QQ
《中国新诗年鉴》主编、著名诗人杨克在深圳了解打工文学状况后称,深圳打工文学作家这独特的作家圈在中国文学领域有着标本的意义,值得社会学家、文学家、美学家好好研究。 XijLS7Aw|
打工作家更重要的意义是成千上万的打工者的代言人,他们以形象、鲜活的文字,在书写底层个体生存境遇的同时,也记载了中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记载了当代中国人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过程中的精神历程,为当代文学积累了新鲜丰富的中国经验。所以打工文学不仅是文学,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
f~F
ehN7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打工文学使打工者通过打工文学和打工文艺实现了他们的文化创造的权利,享受到和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相对等的文化权利。打工文学还促进了外来劳务工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社会的认同。 9i}D6
te
.$0Ob<.
y!gM)9vq
"为命运加班" !C#RW=h9
"我们刚刚结束给老板加班,现在我们开始为自己的命运加班!" rcZ SC3
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刚刚创刊的宝安石岩镇墙报《加班报》的发刊辞。作者是刚刚从广东梅州到石岩打工的文学青年郭海鸿。这名热爱文学艺术特别是诗歌艺术的青年,他发表于该墙报上的诗作,部分被当时全国相当有影响的诗刊《诗歌报月刊》选发,而他的这句话也成为了名言,差不多影响了整整一代彷徨中的外来文学青年。 Qu,k
差不多同一个时期,“为命运打工”又不甘于命运的安排的外来文学青年,都有着强烈表达的渴望,他们利用手中的笔,记录自己以及众多打工兄弟姐妹的心路历程。这些“贴着地皮”写作的人因此成为了百万打工者的代表和偶像。 2&0<$>
最早向社会推出“打工文学”作品的是当时在龙华文化站打工的外来青年张伟明,他的打工小说《我们INT》、《下一站》,以及打工作家林坚的打工小说《别人的城市》、《阳光地带》等,在全国第一家打工文学刊物宝安县文化局办的《大鹏湾》和其它杂志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久,在蛇口打工的梅县打工妹安子推出《青春驿站》等纪实类打工文学作品。接着,戴斌、郭海鸿、周崇贤、罗迪、郭建勋、安子、黄秀萍、光子、刘阿芳等一大群打工作家,书写的反映打工生活的作品大量面世,使“打工文学”这种有别于其它文学的文学派别“浮出水面”并长盛不衰。 mi<D
b
nou
打工文学是伴随中国打工潮应运而生的。1978年12月,中国第一家外资企业、宝安石岩镇墙报《加班报》所在地--深圳宝安上屋电业厂厂区走进了来自内地的第一批打工者。深圳这个"世界工厂",是中国的"打工城"。从1990年代初开始,那些白天在工厂工作,晚上在集体宿舍创作的打工青年们一开始就以鲜明的特色,孕育了一种新文学现象。到今天,深圳已经成为了"打工文学"创作的大本营。 \+3Wd$I
pq3 A%|
!Blk=L+p
《我长这么丑容易吗》 ^\&g^T%
与其说是小说 不如说是纪实 U
0RfovJ
|{)xC=
戴斌是一个比较高产的作家,他已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我们如水的日子》和长篇小说《我长这么丑容易吗?》、《男人的江湖》、《女人的江湖》等,并在《人民文学》等中国顶级文学刊物发表多部中篇小说。 3\n{,Q
1994年,戴斌揣着一纸初中文凭来深圳“闯天下”。他当过搬运工,卖过豆腐,办过职介所,干过推销员以及自由撰稿人,可谓经历坎坷。 #(
sNk,^Ax
说起干保险业务,戴斌有无限感慨:“这个行当,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有时真是委屈得不行。”他说,长篇小说《我长这么丑容易吗?》的故事来源就是他的亲身经历。 2<G1'7)
有家企业是戴斌的老客户,该企业车队的车险业务一直交给他做,后来这家企业新领导因故说他土头土脑、看着不顺眼,不想与他做生意了。从该企业出来,戴斌一肚子委屈没处发泄,对着街边的垃圾桶就是一脚,大声呼喊:“我长这么丑,我容易吗?”就是这脱口而出的一句牢骚话,一下子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以《我长这么丑容易吗?》为题,写出了10万字的长篇小说,在《西江月》杂志连载后,引起了打工者的共鸣,信件从各地雪片般飞来。于是引起了花城出版社的出版兴趣,建议他将小说扩充到20万字后,由他们出版。 q|X4[E|{Q
戴斌在刊物上连载的中篇小说《爱的谋杀》、《阳光之吻》均是在地铺上写出来的、对一些草根事件的记录。 o0G`Xn
从打工文学的诸多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更是一个群体的心灵历程和一个社会层面的真实历史。 9.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