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y	CHOg   
2.其实早在80西藏工作会议上胡耀邦的讲话之后,内地的许多大学就采取了降低录取线以招收定向分配的学生。这一点,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他们常常会问一些令进藏学生尴尬的问题,我大致罗列一下,有以下几条:  Z=8&`   
 ,<Cl^ ^a,  
既然说西藏那么艰苦,干嘛还要去啊?  79	4UY  
西藏人都吃生的吧?  >\K=)/W2  
老藏民动不动就拨刀,你们怕不怕啊?  0y|1@CS  
你们在哪儿吃什么呀?有米饭吃吗?  N&G'i.w/  
藏族人吃人吗?  5:r
AWq  
。。。。。。  4AL,=C3  
 .iV=ybMT  
第一次回内地休假的人,都或多或少碰到过这些问题。而且无论你怎么解释,听的人都半信半疑。我统计了一下,当年进藏的学生有这么几种人:  ~2>A dp  
 {-I
+  
1. 无论出于什么动机(有想当艺术家的,有想当政治家的,有想解放西藏人民的),主动要求进藏的。这些人大多在学校就是班干部之类的角色,或者是有些特立独行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人,进藏之初,不仅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和提倡,对后来的分配也有一定的好处,通常都如愿分到了想去从事的行业,而且这些部门主要在拉萨。其中也有更另类的,他们要求去最艰苦的地方,然后就分到了那曲、阿里地区(因为平均海拨在四千米以上,极其艰苦。)  3PkZXeH/  
2. 毕业之初各大学按计划给定的名额,被选中的倒霉蛋(这是其中较少的一部分)。在当年,一般人的观念,分到西藏无异于流放。你可以不去,但有明文规定,任何单位都不得接收你工作。  HsYzIQLL  
3. 前面所说的,定向招生的。这是最多也最持久的一批又一批,直到闹事的87年前后数量递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自湖南、河北、湖北等地的师范院校。今天回头来看,早在发表讲话之初,这些人的命运就注定了。  2D%2k  
4. 等到一起坐着车进藏的途中,我们才发现还有另一批人同行。那就是从西藏各单位考上大学或选送上大学的人,这些人,有的是老西藏的子女,有的是部队的士兵、军官,按照从那里来回那里去的分配原则,毕业了自然要回到原籍地,尽管他们是汉族,但他们的户口本在西藏。  *m]Y6  
 ;>2-  
此时的进藏有三条途径。飞机从成都、西安或格尔木飞拉萨贡嘎机场;在西宁会合,由自治区统一安排的车辆,走青藏公路,经格尔木、那曲,到拉萨;在西藏驻成都办事处报到后,坐统一安排的车辆走川藏公路去拉萨(由于此路当时经常塌方,所以大部分人还是走青藏线进去的)。  ,~cK]!:>s  
 ~ox}e(xy  
因为多数人是第一次进藏,只有少量胆大的学生,也不管有没有规定,径自坐飞机就去了。事后单位二话没说,理所当然报销了全部费用。而大部分的人,按派遣单的要求,坐火车经兰州到西宁集合。在这里,自治区教育厅(主管大学生分配)接待处的人员,每天举着牌子在车站迎接大学生们。几天之内,大约三客车一百多号人就聚齐了。在西宁的招待所里,大家很快就熟悉起来。无论此前你是南方学子还是北方学子,相识是缘,同命更是缘。最高效的,一见钟情,步入恋爱阶段,令人相当羡慕。  bYLYJ`hH<R  
 &/[MWQ  
接下来的旅途,很快就超出了大家的预计。青藏公路正处于整修期,因霜冻损坏的路面,比比皆是。沿途到处都是封闭的路段,一块指示牌:前面修路,请走便道。客车便脱离路面,在无边的戈壁滩或者充满卵石的河沟里,每走一步都颠得人七晕八素。  \SmsS^z(]  
 Pt85q?- >  
其实人是一种很能适应环境的动物。就连很多平时看似弱不禁风的人,在进藏途中也体会到,只要有一口气在,就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这些学生们,从前在家里算得上是娇子娇女,在当年,大多数人甚至是本乡本土第一个考上大学的秀才,风光过后虽迎艰难,但也很快适应下来。一路上,每走不远就会有人因晕车开始呕吐。但吐着吐着还真就习惯了。整个白天,车在不停地开,因为行驶速度有限,数百里杳无人烟,也无法中途停车吃饭,只能赶上了就吃,赶不上就抱着自带的干粮桶解决。终于到一处停车点时,很多人第一次试着喝酥油茶,但此后的很多年里,真正学会喝茶的人并不多,以此为乐的人就更少。尤其女生,在这方面比男生更弱一些。但是,女生更强的适应能力也很快在另一些方面体现出来。比如说做饭,当年的拉萨,各单位几乎很少有集体食堂。那些老西藏,不仅自已做饭,而且一边上班一边还养鸡养鸭,开荒种菜,基本能够保证自种自给。这对于新进藏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最大的考验。  9X*Z\-  
 Hx6ODj[-  
现在人们走青藏线,从西宁到格尔木再到拉萨,也就三天左右时间,而且道路平坦无碍,但当年我们在颠了八天八夜之后,还在羊八井住了一夜,才进入拉萨。有句话是一位常年跑这趟线的司机说的,他说,有树的地方就是拉萨。的确,在经历了漫无边际的戈壁滩之后,拉萨不仅是有树的地方,也是金顶闪耀的天堂。对于当年这批进藏的人来说,无论他此后的生活是顺意还是坎坷,你问他这段经历,得到的一定是肯定的答复,在一生中最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一起唱着歌,一起走过一段路,留下一段永远无法磨灭的回忆。  9iT9ZfaW  
 B{\Y~>]Pj  
等待分配的日子,虽然有些波折,但绝大多数人最关心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当初政府答应的,在西藏干满八年就可以内调的承诺会不会兑现?带着这个问题,在自治区领导出席的见面会上,有人要求政府主席给予肯定的答复。但是不出所料,得到的都是模棱两可的官样回答。大概因为官员们自已也不知道,八年后自已在哪里,还是不是主席。这让大家心吊吊,此后的很多年,一直念念不忘。另一件大家关心的事,就是具体的分配单位,反倒出乎大家意料的顺利。除了那些定向的师范生,分到了中学或大学教书,其它的进藏学生,基本得偿所愿。想从政的,去了政府职能部门;想干艺术的,去了报纸杂志。我的一个学工科的朋友,最初分到了自治区科委。但一个月之后,他突然跑来告诉大家,他要到阿里去了。问他原因,答曰:在拉萨的工作天天就是一张报纸一杯茶,太没意思了。然后他向单位递交了报告,如愿去了最艰苦的地方。另外一个朋友是学畜牧的,本来可以分到自治区农牧厅,可他发现那曲地区畜牧局还有要人的单位,主动申请去了那曲,为的是可以长年在一线跟牧民打交道。在一个充满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年代,这些事发生的很自然。  l1]
N&jN{  
 (^W}uDPCB  
分到拉萨的人很快就开始面临我说的吃饭问题。单位没食堂。街上只有很少几家小饭馆,价钱贵不说,按当时的工资水平,那是不现实的。最初的一个月,每个人大约有一百五十元工资,与内地同类的上班人相比,大约高出两倍左右。这也是很多人内心比较平衡的一件事,就象后来的海外学子,就算他在海外拿三千美金一个月刚刚能应付日常开支,但比起拿三百元人民币的工资来说,无论如何还是相当有面子的事情,而且最令人愉快的是,一想到这笔钱在内地可不是一笔小数,就开始盘算那天回成都怎么享受了。不过大家很快就感觉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要置办所有的居家用品。大部分人除了在内地烧过煤,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作燃料。而此时的拉萨,最常用的燃料是汽油或煤油。每个人都得备上带高压装置的汽油喷灯,水烧到75度就开了,煮饭必须得有高压锅。土豆在高压锅里炖,放气三分钟可以炖熟,煮饭得有五分钟左右才能熟,把牛肉炖烂,得放气足足二十分钟。大家一点点摸索或者走捷径请教老西藏,很快就发展起一层从亲戚到朋友或者到同乡的关系网。而且大多数有这层关系网的人,最初的日子就成了老乡家里的常客,到处蹭饭。  <N<0 ?GQ  
 J,,VKA&  
这种风气漫延开来,就成了凡是有点关系,尤其是一起同车进来的学生,都展开了大规模的相互蹭饭运动。有的人干脆就在一起搭伙,男男女女,故事多多。女生在家务方面通常比男生更有天赋,那些以前从未做过饭的女生,转眼之间就成了熟练的主妇。但凡有一个这样主妇的地方,也是大家聚会的据点。一个人要想吹嘘自已的人际关系,他会说,我在拉萨三个月不重复,一家一家,可以蹭到饭吃。  AO`@&e]o  
 #jBmWaP.  
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大约是84年前后,这种蹭饭活动,随着更多的人与当地藏族人关系的增进,也漫延到了藏族家里。与到汉族朋友家蹭饭不同的是,藏族人太客气了,无论你去了多少次,也无论是不是昨天刚去过,你来了,你就是贵客。他们用最隆重的伙食招呼你,当时有一种说法,每当你走进藏族女孩家做客,都会有上门相亲的贵宾之感。而且,你在藏族人家吃饭,你看不到他家里的人在那里,他们从不与贵客同桌用餐,一定会等你们吃剩下了,才会眼带微笑走进来,看你们一边在新铺好毯子的桌子上玩麻将,一边去收拾起刚刚那桌残羹剩汤,端回厨房,一家老小才开始用餐。我记得第一次在藏族家吃过饭后,看到这一结果,当时就后悔刚才无节制的消耗那些美味佳肴了。  IwYfs]-  
 D 6'd&U{_  
不久,有人开始用电炉子做饭。但这样有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正常用电,那点工资不够交电费,所以大家就学会了把电表盖打开,把其中的一相短接,这样,电在用,但电表就不转甚至开始反转。闹到月底,单位一查电表,发现额外多出了无数电费,可电表上的刻度却没有增加,我不知道各单位是怎么处理的,反正过后,大部分的单位开始了查电表的行动,抓到的,算倒霉,罚,人一转身,别无选择,继续用电。  hYyIC:PXR  
 T%.Yso{  
好景不长,夏天很快就过去了。到了秋冬,由于电力供应短缺,大面积的拉闸限电开始了。本来就寒冷难熬的冬天,因为到处停电,别说取暖,就是吃饭蹭饭都成了问题,因为你无法知道那位朋友家所在的区域也限电,他们跟你一样,也出去蹭饭了。  \j!/l
f)  
 [GbrKq(  
内地人一直不知道,早在我们进藏之前,西藏每年都要从各地调集大米、面粉保障供应,不仅如此,大米通常是北方的优质米,面粉更是一级富强粉居多。对于大多数象我这样的南方人来说,在西藏不仅没有改变生活习惯,而且吃的米还是比在老家或成都吃到的更好的米。所以当我们把这些告诉内地人的时候,就连家里人都以为我们在强装面子,不说实话。此时的拉萨,吃菜以四川口味为主。无论各行各业,地方到部队,四川人也是除藏族之外最多人口的少数民族。  8qkQ*uJP  
 GI{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