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我也没写过剧本,但是看过若干影视剧,可以从观众角度反思一下喜欢看什么作品。影视剧本作为供拍摄用的台本,必须符合影视的拍摄要求,拍出来要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一般来讲,常见的剧情片(商业片)的几大要素为:清晰合理的叙事逻辑和适宜的剧情节奏,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动的合理的台词。台词其实是剧本中最难写的部分。台词的合理性包括应出自此角色之口、高度个性化、准确情境化等若干要素,要能准确地塑造这个人物。更进一步,台词还应该能推进剧情发展以及塑造别的人物,乃至塑造背景和气氛。 6wGf47
(qaY,>je]D
我在看老版三国之前曾看过八十年代湖北台的《诸葛亮》连续剧,觉得很好。后来央视版《三国演义》出来了,我看了几次都看不下去,仅仅是买了碟收藏想以后慢慢看。到现在新版《三国》出来了,重新引起我看片子的乐趣,在网上追看并极力推荐给朋友。而且应该说的是我本来对老版三国演义抱有期待,但是它让我严重失望。对新三国我本来毫无期望更受了不少误导,开始是把它当笑话看的,后来才觉得它真好。要论演职员等的认真态度,我想这三个版本的创作人员都是一样的,而我看片子的标准多少年来也没有变化。所以我最近几天思索了一下,顺便把老版三国又看了几集,认为老版三国演义在编剧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不是演员、舞美等方面的问题,他们都很好。),跟大家交流一下看法。 wm}i+ApK
51~:t[N|
首先说叙事逻辑,一部以剧情为主的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应该有自足的完整的叙事逻辑,有自己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脱离原著,重建一种完整的叙事逻辑也是可以的。像《魔戒》等经典作品,拍成片子改动也挺大的,照样是成功的改编。同样,作为影视作品要吸引得观众坐在那里一直不想走开,不走神,连吃个零食都没时间,那就成功了,所以剧情要一直有吸引力,不松散。老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在这方面没有作出努力,只是把话本裁剪了一下而已。基本是按着演义的走向拍,演义说有谁就让谁来打个酱油。要知道话本的叙事逻辑跟影视是不一样的。过去的话本在说书场里进行,一部大书如三国说上几个月,有点像散落的珠子,或者一连串珠子,以一个回目为一个单位。而影视作品通常要求像一朵珠花或一颗面面发光的钻石,要高度凝炼。两者的叙事逻辑、叙事风格差别其实是很大的。这导致按照话本逻辑拍的老版三国,每一集都差不多是一个回目的容量,内容过于简单,整体拖沓冗长,缺乏戏剧张力。我国观众因为是先有话本、民间故事和戏曲表演的印象在心中,所以也不大挑剔。但是给缺乏这种文化背景的人看,就挺郁闷的了。 yEH30zSt
X0m\
其次说人物形象塑造。影视作品,尤其是商业大片啊优秀美剧啊,是随着剧情发展逐步塑造人物的,反派常常最后才暴露呢。但说书人要在一个人物上场时,就给一个全景式描述,让这个人物一下子立起来,形神兼备。以后他的性格就不发展了,发展的都是他的事。戏曲舞台的人物出场也是这样的,开始必须给一个最饱满的亮相,性格塑造必须在第一分钟内就完成,以后必须保持住这个状态。这种方式也为老版三国演义所继承。看惯了电影的人会觉得单调,符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