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中国人在微软
admin 离线
级别: 管理员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3-02-20   

中国人在微软

            任何走进雷德蒙微软公司总部的人都难免惊异,这里18000多名员工办公室里的陈设和住宅房子的款式,居然没有重样。
尽管“穿着自由”已是微软人的举世闻名的特征,但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人仍会有出乎意料的感觉:一个地道的微软人,看上去活像一个邋邋遢遢的嬉皮士,用形形色色的服装把自己包裹起来。牛仔裤、T恤衫、毛衣、衬衣、羽绒衣。尺寸不合身材,衣料不合季节。夏天可能穿棉袄,冬天可能穿短裤,五颜六色,形态各异,质地精良但却皱皱巴巴,价格昂贵但却决不显山露水。

他们好象什幺都可以穿,就是不肯穿西服打领带,这叫不少西服革履的来访者不免觉得自己“很傻”。尽管人们全都知道这是一个造就成千上万科学家和百万富翁的地方,但在一群微软人中间,没有人能分辨出,哪个人的口袋里装着多少世界级的荣誉,哪个人的口袋里装着多少钱。

服装的选择与人的智力并无直接关系,但智能的弘扬必定要求个性的发展。举出两件小事就可以明白,穿着方面的任性放纵或者形格势禁,乃是一种大文化的反衬。

作为一个访问学者,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胡玉衡教授在来到研究院的第一天曾经“西装笔挺”,但他立即就发现这是属于“过度着装”。他说他由此了解到,“开放、自由和不拘泥于形式是微软研究院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另外一件事情发生在凌小宁身上。八十年代中期他到美国留学的时候,在北京跑遍一条王府井大街终于买到一身西服。那时候我们国家卖西服和穿西服的都很少,但他认定在美国是一定要穿西服的。不料后来他在俄勒冈州求学5年,又在微软工作7年,居然一次西服也没有穿过。

到了1998年夏天他要回到中国来工作的时候,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告诉他,一定要在美国买套西服带回国内,必定有用。凌小宁回到国内,但见西服遍及街头巷尾,甚至一老农开着拖拉机行走田间也身着西服,不禁感叹:太平洋两岸孰东孰西?

说到“孰东孰西”,希格玛大厦第五层也有这个问题。

1999年春天到夏天的几个月里,这地方真叫热闹。免费饮料室里,各种饮料的消耗量日愈增加。这些人什幺都爱喝,既喝咖啡、可口可乐、利顿红茶或者加了冰块的矿泉水,也喝中国绿茶和各种果汁。

事实上,聚集在这里的人无论是中国国籍还是美国国籍,都是华人,就像侯德建的歌中所唱: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你就算走到他们中间,也无法分清谁是美国化的中国人,谁又是有着中国背景的美国人。你会发现他们身上的种种性格和风尚,只能使用“亦中亦洋,亦东亦西”来描述。

这是一大群绝顶聪明的人,都是博士,都是教授,都是腰缠万贯的“暴发户”。散漫、独立、傲慢,但也懂得不失时机地对他人表示尊重和理解。说话直截了当,伶牙俐齿,脑子快,嘴更快,中文夹着英文,来回穿插跳跃自如,听者也不会有勉强的感觉。

你从他们的言谈中,可以很容易地了解他们想什幺,但却永远不会知道他们财产有多少。不像我们这些纯粹的中国人,可以很容易地了解人家口袋里有多少钱,但很难知道人家心里想什幺,也即所谓“人心隔肚皮”。

他们既吃西餐也吃中餐,既吃三明治也吃方便面,吃饭的时候仍然在使用筷子,但却已经不肯像中国人那样伸长胳膊去夹菜,而是像西方人那样,把盘子端过来,一边转来转去,一边说着“turnaround”———“转一圈”。在大庭广众之中,他们像美国人一样低声说话,也像中国人一样高声喧哗,讲“荤笑话”并且哈哈大笑。

他们喜欢穿没有商标的衣服,没有裤线的裤子。款式简练,质地精良,价格昂贵,但旁人却看不出贵在何处。尽管衣着随便,但每天早上必会一丝不苟地洗澡刮脸,并且嘲笑那些没有天天洗澡的中国人身上有一股异味。

他们在北京的卡拉OK歌厅里面,很地道地唱外国歌曲,但也唱《游击队之歌》、《社员都是向阳花》和《洪湖水浪打浪》。他们喜欢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开快车,又像美国人那样惊叹中国的交通拥挤,身揣驾驶执照,家藏高级轿车,但却永远不敢在中国的城市里面开车。

与外国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没有中国人常会有的拘谨和尴尬。在中国人群中沉默不语的时候,你闻不到他们身上的“洋味道”。他们疯狂地工作,也疯狂地玩。关注技术的最新进展,也关注股市每天的行情。

在研究院里,他们彼此之间从来不肯称呼职务———比如什幺“李院长”、“张首席”、“沈主任”、“凌总工”之类,而是叫“开复”、“亚勤”、“哈利”、“小宁”。从美国来的访问学者胡玉衡说,他发现“这里有一种只叫姓名后两个字的文化”。不过,这些人一旦走进中国任何一所学校,也会不住口地叫人家“某院长”、“某教授”。

事实上,职位在这些人的心目中的确是很轻的。没有人会因为一个人拥有权力才尊重他,更没有人会仰仗自己的权力对旁人颐指气使。

比如张亚勤就更加在意他的“首席科学家”的头衔,并且在名片上把它排列在“副院长”之前。他说:“在美国,首席科学家是在科学研究领域中比较权威的一个职务。”当一位记者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询问他,“首席科学家”和“院长”两个人究竟谁领导谁的时候,他说:“开复既是院长也是科学家,而且是世界级多媒体权威。”听上去他更加尊重李开复的学养而不是李开复的权力。

不过,记者还在刨根问底地追究,如果“院长”和“首席”的意见不同,谁听谁的呢?“他是个思想非常开放,能够听取不同意见的人。”张亚勤继续说,“我们是一起讨论,达成共识。如果有不同看法,那他会做他的事,我去做我的事,过一段时间再看看,谁错了谁就改。这是科学研究的做法。”

停了一会儿,他又说:“作为科研机构的管理者,只把握方向,其余方面让别人去做,任何想法都可以去试。重要的是什幺时候知道错了,就什幺时候停下来。因为与自己观点不同,就用职权来限制他人,这不是做科研的态度。”

摘自《追随智能》凌志军文 2001年09月21日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