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http://blog.sina.com.cn/u/5881929c0100049f u]-_<YZ'B 作者:狐眉儿
>T2LEW fKC3-zm
!Z!g:II
/ aprm0:Q
^ 又到端午,吃粽子,赛龙舟,聊屈原,天经地义的几件事儿,打老祖宗那儿传下来,恐怕还要一直一直传下去。前两样必得身体力行,在博客里,能通过文字实现的,恐怕就剩“聊屈原”这最后一项了。
:A
%^^F% 0P^L }VVX 小时侯背《桔颂》,“后皇佳树,桔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眼前总会浮现一峨冠长髯的大叔,手里握着颗黄灿灿的大橘子,仰首做悲怆状。
VGHWNMT \!vN 后来,开始读楚辞,每每感于屈原的炙烈绝望,裂帛碎玉般,叫人恨不得冲破时空禁锢,一马飞奔到汨罗江畔,扯他回头。小小的少女心尖儿,曾为之所动。这种情绪,读宋玉的《九辩》时绝没有过。
2~[@_ 7|\@zQ h 不记得哪一年,忽然见到有人写文章说屈原是同性恋,乍一看题目,心里不免“咯噔”一下,又惊又凉,仿若夜行山路,一脚踏空。再翻出《离骚》和《抽思》,细观从前为之心旌激荡过的辞章,字里行间,的确现出颇多可疑。执书相问,屈原,你究竟是不是同性恋?
\Ng\B.IQ A1)wo^, 最早提出这一设问的是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教授,纠以史证,毫不客气地为屈原戴上了顶文学弄臣的帽子。其后,闻一多也对这一惊世骇俗的观点给予了肯定。接着,有人开始对屈原诗歌中多处疑点皆按情诗规律做了注解,比先前仅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旨,从始至终统一诠释,来得更加令人信服。
Ho DVn/lr QxuhGA 例如,《抽思》中的这句:“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如果以情侣间倾诉衷肠来解释,就非常合乎情理,其“曰黄昏以为期”,甚至可以理解为曾经的约定,相伴终生,都不为过。
UJfT!= =U znJ
hP}( 而《离骚》中的那句最脍炙人口的名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正反映的是诗人年长色衰时的无奈心境。
7(M(7}EKA n\Fp[9+Z\ 再有,屈原诗中反复出现的“美人”、“灵修”,再怎么牵强附会,也没办法单以爱国,而不涉及情爱去片面理解了。
G+xt5n.% %W,D;?lEo> 从屈原的作品中,我们还能揣度出他的为人,卓尔不群,持才旷物,而且绝对情深意笃。比对与他同一时代,相传曾是他弟子的宋玉,不难看出,屈原更加不善机谋。在宫闱争斗中,他脆弱得象只晶莹剔透的玉瓶,随时都有可能被埋伏在角落里的老鼠窜出来打翻在地。况且,爱情于他,甚至高于生命。爱上了君王的他,没理由不死。
HoV^Y6 t^]$!H 到此,又不得不想起龙阳君那段颇为经典的话。《战国策》中有载,深得魏王宠爱的美男龙阳君,一天钓着鱼,忽然哭着对魏王说:我不过是王的一条鱼,等以后你钓到更大的,就会弃我而不顾了。可见,当时男宠成风的年代,身为君王的同性爱人,日子也是相当不好过的。
vb 1@yQ f4-a?bp 屈原年轻时想必也曾丰神秀美,加之才华出众,才得宠于楚王。可君王后宫光佳丽就三千,更别说那些处心积虑想要挤到君王身边的美男们,不时冒出来个宋玉啥的,长得比屈原更年轻更帅,才情也堪与之相较,他又不会人家龙阳君哭哭啼啼那一套,逐渐失宠于王,也是必然的结果。
Z/x*Y#0@n FGO[
|]7IN 只是,屈原记性太好,忘性太差,即便四处流浪,还心系国家,对楚王当初的断袖之谊也一直郁郁难忘,终于,沉江而去。
fDE%R={!n5 ;*ix~taL% 由此,还能联想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位影人,张国荣。说起才华,张国荣虽不可与屈原同日而语,但就其身后留下的一系列银幕形象和传唱歌曲来说,他也绝对是个出类拔萃的优秀艺人。可惜,他幽怨的眼里同样藏着一段难遂的同性恋情,以至早早辞世,令世人唏嘘至今。
KrVcwAcq|1 CQ`=V2:"ON 爱情,不论产生于同性还是异性间,只要火候到了,一样可以生死相许,一样能留下传世华章。
9)xUA;Qw?z S##1GOO ~R$~&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