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萨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45f601008qyx.html wq?"NQ?O< %e:+@%] 所谓学术上的弄虚作假,最多的就是剽窃。
v?He]e' <V^o.4mOg> 1977年,国际数学联合会给中国方面发来一份邀请函,邀请“陈景润教授”前去做关于歌德巴赫猜想研究进展的专题报告。
JG;}UuHYM E-WpsNJ)X 今天我们对“邀请函”已经习以为常,出国之前常常要给对方发个信 – 请速发邀请函来,以便我办理签证。我的看法这是“邀请函”的异化 – 以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礼节,哪有催着人家邀请自己的道理?
U^_\V BAk QBa+xI_
J 陈景润先生的这个邀请函,则是货真价实的,对方连陈景润的具体身份都没有见过,也没有和他联系过就发来了邀请函,是诚心诚意希望有机会和这位数论研究的高手进行切磋的。
EB3/o7)L -C2!`/U 根据一些前辈的介绍,国际数学联合会的这个邀请背后,还有一段和剽窃有关的小故事。
WOO3z5 La !KI^Z1dP( 被剽窃的,正是陈景润。
n*[ZS[I 6 wN*d 5 陈景润先生八十年代以前为歌德巴赫猜想做出的贡献,主要集中在1+2的问题上。但是,在1971或者72年,苏联的数学研究院却有一则消息传出,说是他们攻克了1+2的证明。
;mpY cpI 02,t 当然了,苏联方面颇以这个成绩为傲,内部的表彰,宣传都搞得轰轰烈烈。
U6-47m0% \|>%/P 不料,第二年国际数学联合会的年会上,这个成果却遭到当时国际公认的一些数学大家共同的怀疑。苏联方面十分不满,索性派出研究出这个成果的科学家前往对质。
Yi9Y`~J .rBU"Rbo 对质的结果,苏联方面惨遭挫败。
n.l#(`($4 XpANaqH\ 失败的原因是非常简单的 – 苏联人是使用了陈景润在1966年的研究成果。
ep8UWxB5 ;Rv WF ) 陈景润先生研究1+2问题,成果是分为三个阶段的。
PJK:LZw ,a>Dv@$Y 第一个阶段是1966年前,他完成了对1+2问题的论证,但方法极为繁琐,在关兆直先生的支持下,陈将这部分成果以简报的形式发表在1966年的《科学通报》上。当时的结果是在国内数学界颇为轰动,但大家基本没看懂 – 也来不及看懂了,很快文化大革命就展开,华罗庚,关兆直等都被打倒,研究工作全面停车;第二个阶段是1972年前,陈研究出了新的证明方法,并进行了广泛的验证,但是,这套内容,不够系统,也很是晦涩难懂;第三个阶段,是1972年后,陈景润找到闵嗣鹤先生,通过闵先生的艰苦工作,终于理顺了头绪,这可是个艰苦的工作,闵先生花了三个月才弄明白陈先生的证明方法,自叹这次审稿三个月要少活三年。至此,“陈式定理”才算正式定型。
w[GEm,ZC 6w%n$tiX 闵先生1973年冬天去世,说起来,要是没看这篇稿子,也许能够和大家一起唱祝酒歌呢。
{iyJ
HY AWcbbj6Nd 苏联方面这个学者,是借助了陈景润1966年,也就是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改头换面作为自己的成果拿出来。而如传闻所说,陈先生第二阶段的工作中,曾一度将部分成果写成论文,投交瑞士的某国际数学期刊。这在当时的研究工作中是有先例的,不过弄不好就会成为斗争的尾巴,所以陈对投稿这件事没有声张。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