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佛陀快入涅槃时,弟子们问他∶「佛入涅槃后,我们以谁为师?」佛陀答∶「以戒为师。」可见戒律的重要性。戒律像老师一样,能够指引学佛的人走入悟境。 Lxn-M5RPQ
d}
5
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结党从事非威仪的事,因此佛陀称他们为“六群比丘”。佛陀制定戒律多是因为他们而起。 i1X!G|Awfv
3kh!dL3D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佛教没落的主要原因是出家人变得怠惰、腐败和忽略经典和戒律,结果造成在家人对出家人失去了敬重。另一方面,当出家人依循经典和戒律修行时,此举将使得在家人对佛教产生很大的信心,而佛教也将随之兴盛。辽宁海城大悲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fDzMD
o^/ fr&,9
佛教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对于弟子们的一种束缚,而是佛子的解脱道,也是佛教的防腐剂。佛子若无戒律作为生活规律的依准,了脱生死是很难做到的;佛教如无戒律作为统摄教化的纲领,佛教的状态,就像一盘散沙,也将乌烟瘴气。 fu
{v(^
U# I
PYyV
因此,佛在临将入灭之时,示意后世的佛子,应当以戒为师。正像一个国家,元首可以去世,去世了一个元首,再选第二第三乃至一百一千个元首,只要国家的宪法存在,大家依法而行,这个国家的政制政体,也将不动不摇,并且达于永久。佛教只要戒律存在,就是正法常住。佛子只要严持戒律,佛教就能兴盛。而众生只要持戒,就自然国泰民安、富足祥和,普现清净国土。 2kOaKH[(q
V
eqB/QX
由于在家众给予出家人在圣道修行上所需要的护持,因此他们有必要在某些程度上了解出家人的戒律。在家众协助出家人守持戒律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KYy oN
OJ7Uh_;/
「戒」是防非止恶,为实践佛道之基础,与定、慧共称三学;学佛不守戒律,即谈不上修行,当然也到不了彼岸。戒有五戒、八戒、十戒、菩萨戒……等,多得让初学佛者「心生畏怯」,殊不知,戒如同法律、规则。就好比车子在高速公路上奔驰,倘若有谁不肯守交通规则,即使失之毫厘,必会车毁人亡,结果就是永远到不了目的地。佛教弟子守戒近似驾车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因为依戒才能生定,依定才能发慧,得到解脱,直至觉悟成佛。 5R)IL2~
O3?^P"C
「戒」是由内心自发遵守一切律文,持戒更是行菩萨道,亦六波罗蜜之一,是修行者首要之务。佛陀主张依法不依人,否则在修行过程,容易方寸大乱,误入歧途,不能得悟。 ~Y{]yBGoF
j >`FZKxp
「戒」不是要大家执著遵守、食古不化,这有违佛教的进步和慈悲精神。佛陀当初制订戒律,也是很民主地改变不合理的戒律,以落实到实际生活里,断除说法者和持戒者的疑惑,以达到弘法目的。真正的三宝弟子,也都有责任将不切实际的邪见、妄执丢弃,善意修订符合实际需要的规章(戒律),才是佛教的真正利他精神。 1cx%+-
{3SK|J`
“戒”和“律”两个字的含义,各有所指。“戒”是禁止佛弟子不得作恶,若作恶便是犯戒(诸恶莫作)。除禁止不得作恶之外,佛弟子也禁止当作善不可不作,所以在菩提道次第三十七道品佛陀就说:“已生恶令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不论在家或是出家,首先必须由此下手,所以戒是禁止佛弟子停止不应该的行为,不可妄造恶业。 0$NzRPbH
x?]fHin_
除此之外,佛陀又规定:应该去做的善事,必须去做,不得不做,若不做者也是犯戒(众善奉行)。所以“戒律”就可以概括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般人对于佛法及戒律认识不够,不完全了解,因而错认佛教只是消极的防非止恶,却不了解积极一面的众善奉行。也就是说,该持的就持,该去做的就去做,该去做的你不做也是犯戒,所以在戒律中有二个字:“止”和“持”,止就是“诸恶莫作”,持就是“众善奉行”。若是不了解,就会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就无法真正了解佛教戒律的精神。 ;pS+S0U
-]-0]*oAp
简单说,“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要如此。“戒”和“律”合起来通用,则是“止”“持”——停止和前进。佛陀所定的戒律就是道德责任的规范,做人的根本原则,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及通往一切善法的大门。无论是出家或在家、信佛或者不信佛的人,对于戒律都同样需要去实践,因为无论是世间法还是佛法都是以戒律为基础的,这就是我们共同生活于世间的游戏规则。 >Hmho'
++UxzUd
戒,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鬘璎珞、歌舞戏乐。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瞋、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 A
k~|r#@
9ei<ou_s
佛教戒律中的沙弥戒,系指初学者,有戒律36条.即不杀生、不偷窃、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等。以后还须受具足戒。对比丘(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僧)和比丘尼(女子出家受过具足戒者)要求更严格。中国汉族地区实行《四分律》中,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为348条。 ^Y!$WP
'f0R/6h\3s
俗话说:“钢刀虽利,不斩无罪之人。”国家的法律,对于守法的公民,根本是不起作用的。但要维护守法者的安全和利益,又不得不建章立制,因为社会中的害群之马,并非绝对没有。同时守法与犯法的善恶界线,也仅在于一念的相差,为了警策大家,不要闯过这一十字路口的红灯,所以要有法律;为了保护大家,不因一念之差而去造成千古之恨,所以要有法律。 Q"Exmn3p
VU6+"2+'2
因此在佛教中,受三皈五戒和菩萨戒对于信众来说,也同样是保护伞,而不是枷锁,受戒可以获得戒体,能有效的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戒律对戒子来说,是行为准绳,而不是高压线,戒律是为了使我们明白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JvEW0-B^l,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