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
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dXxf{|gk> 工程抗震的科普文章也是洪水猛兽?
PV#h_X<l% 作者:书剑子
S%MDQTM 有两个媒体找我想合作做一做有关学校教学楼倒塌的话题。当策划好去灾区实况调查,他们就接到中央某部门的通知,说不许纠缠任何灾后反思话题。于是其中一个媒体就试图通过写国外历次大地震的概况,来从侧面暗示存在的问题,以立代破。不幸的是,又被“河蟹”了。于是再次放弃任何有关社会时政的文字,改成纯粹介绍有关抗震方面的科学普及的文章。不幸的是,又再次被告知无法发表。我只能理解为,为了让少数专家可以继续妖言惑众,现在最不希望的是老百姓都掌握有关建筑抗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吧。现在全社会几乎都快要接受“地震烈度超过当地设防烈度的话,房子就一定会塌”这一认识了。地震局已经去考察没塌的房子,好推动世界建筑抗震科学技术进步了。
,^G+<T6 如果百姓掌握过多的科学知识,也许对社会和谐不利吧。
$=.%IJ_MAz 在这篇文章中,连我国的抗震规范的基本要求和设防目标都没有提及,仅仅从基本原理的角度说一下目前建筑抗震工程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样的文章都因为政治原因不能发表,也只差路人以侧目了!我国抗震规范的第一页就白纸黑字写着“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的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失或者不需要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者不需要修理仍然可以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计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至于倒塌或者发生危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但是现在专家们都出来设法让百姓相信“地震烈度超过当地设防烈度的话,房子就一定会塌”,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个时候,任何普及抗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可能都是不合时宜吧。
4 *}H3-` 附:
y^ skE{ 建筑结构抗震技术概述
MZ}0.KmaZ 书剑子
/ ]8e[t>!f 地震灾害和洪水、飓风等一样,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全世界范围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大大小小很多次地震,虽然它们中的大部分强度低于人类的感觉。当地震发生后,震源断裂产生的能量以波的形式以地壳为传播介质向四周传播,包括纵波、横波和面波。对于震级较高的地震,地震波甚至可以围绕地球传播数圈,甚至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地球的自转周期。纵波的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是压缩波,速度最快;横波的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是剪切波,速度次之;而面波则是沿着地表呈翻滚状传播的波,虽然跟在最后,但是对建筑物的破坏却最大。
iQ" LIeD 地壳包括力学性质迥异的各种岩石,此外,还有地表水、地下水、石油等液体,还包括断层、透镜体等界面,是复杂的非均质多相介质,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会与作为传播介质的地壳发生反射、折射、衰减等复杂的作用,振幅和卓越频率也随场地的不同而不同。不同弹性模量的介质会有选择地放大不同频率的波段,相当于一个带通滤波器,从而改变地震波的卓越周期。此外,坚硬的岩石上,振幅会较小,而深厚、松软的土层上,振幅会较大。
<\epj=OclV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属于著名的环太平洋火山带,地震和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日本早在19世纪末期即已开始震灾预防研究。20世纪初,日本学者大森房吉认为水平最大加速度是造成地震破坏的重要因素,并提出近似分析地震动影响的静力计算法。
j;.P 静力法假定整个建筑结构是一个刚体随地面做刚体平移运动——即在地震作用下只随地面运动,其本身相对地面没有变形。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则结构各个部分的最大地震作用力即为该部分质量与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的乘积。该方法概念清楚,原理简单,第一次将力学理论引进到建筑抗震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6I
3n 但是静力法对于建筑结构为刚性这一假设,对于高度较低刚性较大的房子,基本符合实际,但是对于呈高耸状的烟囱、水塔等柔性结构,则误差比较大。建筑结构都由材料筑成,所有的材料受力后都会变形,任何材料其刚度都是有限的。建筑物根据其建筑材料的不同和形状的不同,其质量和刚度大小也不同。因此,不同的建筑物具有不同的自震周期。譬如跨度较小的农村单层砖房,其自振周期一般在0.1秒左右,大跨度桥梁、摩天大厦的自振周期能达到3秒以上。显然相同的地震对不同频率的建筑的作用力是不同的。在地震中,如果某建筑的自振频率恰好十分接近地震波的卓越频率(能量较大的频率成分),相对其他建筑结构将其遭受更大的地震作用力(共振效应)。
h|]cZMGo 为考虑到建筑自身自振频率的不同对地震作用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M.A.Biot首先提出从实测记录中计算反应谱的概念。即将大量实测的地面振动波分别代入单自由度动力反应方程,计算出各自最大弹性地震反应——譬如加速度反应,从而得出结构最大地震反应与结构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再将这些关系曲线作统计分析,取一条形状较为简单但是可以基本包络这些关系曲线的曲线,称为地震计算反应谱。然后按静力分析法计算地震反应。所以反应谱法仍属于等效静力法。但由于反应谱理论较真实地考虑了结构振动特点,计算简单实用,因此目前仍是各国抗震规范中给出的一种主要抗震分析方法。
oW^x=pS9 除了按照上述抗震计算理论,计算出合理的地震作用,从而设计出既经济又合理的建筑外,从很早开始人们就开始探索寻找更合适的结构来减少地震灾害。大家可能都有筛筛子的经验——筛子开始动起来,黄豆还在原地打转,黄豆上面的杂物几乎原地不动。日本学者大森房吉刚刚提出其静力理论后不久,1924年另外一个日本学者鬼头健三郎就提出了基础隔震的思想:即在整个建筑的基础下,放置一个能滚动的轴承或者一种在水平方向刚度很小但是竖直方向又能支撑整个建筑的重量的装置。直到1978年,美国学者Kelly和Eidinger 提出并实现了叠层橡胶支座的方法和技术后,这种新的抗震技术开始迅速获得大量推广和应用。并在历次实际地震中表现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广州大学周福霖院士及其科研团队长期在这一领域辛勤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基于这一原理,已经发展起了夹层橡胶垫隔震、铅芯橡胶垫隔震、滑动摩擦隔震、滚动隔震层、支承式摆动隔震、滚轴隔震等各种新的抗震技术。
oZ*?Uh * 世界各地已经建设了大量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结构。其中有不少经历过了实际地震的考验。1995年日本神户发生里氏7.2级的大地震。这栋试验性的隔震建筑是一栋3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了8个高阻尼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监测数据显示,地震时,该建筑所在场地的峰值加速度达到0.273G,但是该隔震建筑的顶层加速度也只有0.273G,基本没有放大。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这个实验性的隔震建筑相邻位置,还有一栋没有设置隔震基础的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小楼作为对照,该小楼的顶层加速度被放大到了0.965G,地震过后,设置隔震基础的这个小楼安然无恙,而未设置隔震层的这个小楼产生了不少裂缝。
k{mBG9[z 1994年洛杉矶6.7级地震,31座医院严重破坏,9座医院局部破坏而疏散,南加州大学医院为地下1层,地上7层的隔震结构,地震中丝毫未损,没有一个花瓶摔下,医院周围建筑物普遍严重破坏,医院屋内人员竟然未意识到发生了强烈地震,各种设备未损坏,医院功能得到维持,成为救灾中心,对震后紧急救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XnP?hw% 我国西昌市国税局宿舍楼有六层,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1996年,云南丽江发生7级强烈地震,在楼上居住的职工,只是感到轻微的晃动。而相邻的一幢常规抗震楼只有四层高,楼上居住的人摇晃十分厉害,惊慌失措往外逃跑。
_+48(Q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