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们有心请他重返商报,但锦麟已在凤凰时事“开讲”,只是没有签约,于是他烈男不事二女,宁肯卖文为生,每周要写八千到一万字的时事评论,也不愿放下架子吃“回头草”果腹。2003年,他以知天命之年进入凤凰主持《有报天天读》,半年之后就成了中国当代新闻传播史上知名度最高的“职业读报人”。
%"P,1&\^ t25,0<iW 在锦麟的“二万五千里”人生长征上,主持《有报天天读》堪称是他的“遵义会议”。从这个意义上说,锦麟真可谓“人生五十才开始”。
0(S"{Ov lyGhdgWc 书生报国嘴如刀
1PpyV f &uO%_6J 我去美国之前,《有报天天读》刚刚开张;我自美国归来,锦麟已经大红大紫。有一次,我和他行走于深圳香蜜湖一带的大街上,锦麟头戴鸭舌帽,鼻架大墨镜,衣领竖到耳朵下,但还是被人“隔街”认出,竟然不顾滚滚车流舍身冲过马路,求的就是“杨先生一个签名”。我目睹此状不胜伤感,电视媒体欺压我印刷媒体太甚,只一年,怎么就把人折腾得这么出名?
VY3& \_lod kf 后来,当我回过头省察2003年,不由恍然大悟:《有报天天读》从降生到蹿红绝非偶然,而是天降大任于斯。任何对中国当代历史有所感悟的人,都可能同意这样一种说法,2003年是中国社会开始重要转型的一年。这一年初春的“两会”上,开启了以“亲民”为特色的胡温新政。也是在这一年,非典肆虐,伊拉克战争打得如火如荼,网络前所未有地介入中国人的生活,在“孙志刚案,刘涌案,宝马案”中发挥着强大的新闻监督作用,中国内地的受众对新闻知情权有了越来越强烈的呼唤与期待。风云际会,应运而生,催生了《有报天天读》这个节目。本人未经查实地听说,刘长乐是节目的创意者和设计师,而杨锦麟则是接生婆。
"sG=w
jcw^ bFW =ylF9 这是一个产生于特殊时代有着特殊意义的一个特殊节目,它的特殊决不在于节目形式本身,而在于它每日萃取的内容,以及隐身其后的价值取向和生存艺术。它与世界各国电视上种类繁多的读报节目有一种最大的不同或是显著的区别,这就是——它不仅是一个商业节目,更是一种政治关怀。
}2e??3 [email protected] 何出此言?尽管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跃居全球第三而外汇存底高达五千亿美元,但是另一方面,中国面对的内部与外部环境高度敏感高度复杂高度棘手。新一代中国领导人面对的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新局。中国是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当它放射着灿烂而眩目的光芒,我们必须要睁大双眼看清那些光芒背面的危险和隐忧,并把真相向这个国家通报出来。
sQ
fFu %@u;5qD& 一方面,《有报天天读》可以绕开金字塔型的政治体制所特有的传统信息通道,直接为中国高层决策者提供一个没有过滤的,原装的却也是精装的观点大全,把高层的决策思维放到一个世界性的坐标系中去;另一方面,《有报天天读》也可以提供一个多元的意见橱窗,把公众知情权在中国政治现实允许的范围内发挥到极致。
zzyHoZJP ]
wtb-PC 虽然《有报天天读》也选取国内报章,但比例较小且言论平和,它的亮点和卖点都在于海外报章对中国事务的评论。所以,从主要内容上看,《有报天天读》可说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新闻出口转内销”。《有报天天读》之于中国,既是观察世界的第三只眼睛,也是审视自己的一面镜子。
7x@A%2J NgY=&W, 我曾对锦麟说,可以把《有报天天读》形象地比喻成“一车一窗一舞台”。此话怎讲?第一,《有报天天读》为中国高层决策者开通了一个了解海内外舆情的直通车;第二,为中国内地老百姓的公众知情权开辟了一个窗口;第三,为中国内地众多媒体的新闻监督权提供一个大客串的展示舞台。我说,大海航行靠舵手,舵手航行靠记者,我们当年写在大学新闻系宿舍墙上的这句“豪言”,就这样被凤凰卫视“坐实”了。
6Udov pl
Y*UA,<- 对于《有报天天读》这类带有政论和点评特色的信息节目,主持人没有锋芒是票房毒药,主持人锋芒毕露是死路一条。生存的艺术尽在分寸的拿捏。《有报天天读》之所以生存下来,越来越火,端赖他对国家政治大势的清醒洞察与对节目游戏规则的明确认识。在我看来,锦麟已经进入了“生存艺术的最高境地”——其标志是,一个看上去激情四溢口无遮拦的主持人,其实非常清楚什么是红线,绝对不可触碰,什么是绿线,可以指点迷津,什么是灰色地带,可以语带玄机。“最好的革命往往是最小的革命”,这是在中国做政论性信息节目的真谛。绝不能一针扎不出血,也不能逞一时之快,为激进而激进。
q}]XYys nVi[ 做电视有时还要急智,锦麟读报,妙在点评,他读报时许多点评就像急性阑尾炎发作,连插科打诨都是即兴的,捧腹之后还能回味悠长,窃以为,这是《有报天天读》一个注册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