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美国女华人的现状和分析
卡拉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7-03-28   
来源于 转帖 分类

美国女华人的现状和分析

作者:何剑
来源:文学城

本文将引用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的数据,对美国华人,特别是华人女性的现状做一相对客观、全面、理性的描述和分析。在全美国及全亚裔人口的大背景下做比较,使读者对目前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女性有一个更立体的认识。

  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到2000年4月1日,全美国共有人口228,421,960,其中白人占了75%,西班牙裔作为美国第一大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2.5%,黑人占12.3%。而亚裔做为近20年来美国成长最快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3.6%,共有10,242,998人。

  在亚裔中,总数为2,422,970的华人占的比例最大,超过亚裔总人口的20%(23.1%),为全美总人口的0.9%,也就是说,每 100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是华人。 在华人中, 女性比例为51.8%,男性比例为48.2%,就是说, 华人女性总数为1,255,905,男性为 1,167,065。 在美国,人口普查虽然被写进了宪法,要求每一个公民积极参与,但在实际实行中,参与率远远达不到百分之百。这就需要对人口普查数进行调整。

  就美国华人这一特定人口来说,除了上述的低计数率之外,还存在另一个也许是更为重要的问题,即自中国改革开放后,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学生及学者来美攻读学位,他们在美的身份是非移民类身份,这部分人中的许多人也不回复美国的人口普查问卷。这部分人口占美国华人总数的比例,因没有统计数字,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推算。

  但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根据作者长期在这个领域工作的经验,可做一个大致的估算,并根据这一估算,对美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做一个调整. 经过调整(对人口普查中的低计数率及非美国籍及永久居民人口二项因素进行调整)后的美国华人总数在2000年已接近300万,其中男女各150万,女性比男性多 10万左右。在美国华人人口中,低于14岁的年龄组,女性占17.3%,男性占18.5%,在大于65岁的老年人口组,女性占10%,男性占9.1%,而在15~64岁的劳动就业人口年龄组,女性为72.7%,男性为72.3%。

  在美国15岁以上的华人女性中,目前处于已婚状态的占62.8%,从未结过婚的占25.5%,孀居的占7.1%,离婚的占4.5%。如果将华人女性的婚姻状况与全美女性做个比较,差别也是很明显的。在全美女性中,目前处于婚姻状态的,仅为54.6%,大大低于华人女性的62.8%。

  全美女性的离婚比例是10.8%,就是说每100个婚姻中,有近11个解体。这个比例是华人女性的2.4倍。而处于孀居状态的全美女性占女性总数的10.5%,也大大高于华人女性的7.1%。 再来看家庭类型, 这也是研究妇女状况的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社会经济指标。大约84%的华人家庭是传统意义上的双亲婚姻家庭。这一比例比全美的平均比例(76.7%)高出了将近10个百分点。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华人相对来讲还是比较传统的。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传统的双亲婚姻家庭中,夫妇双方同时都工作的华人家庭占总家庭数的40%,比全美平均的36%高出10个百分点。比其它亚裔的平均数也高出4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华人妇女的就业比例要高出全美平均值,也高出其它亚裔族群。

  说到收入就不能不涉及到就业分布状况。概括起来,美国华人就业比较集中的行业依次为:管理及各种专业性工作,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销售及与办公室工作相关的职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业。

  在16岁以上华人女性就业人口中,占比例最大的是从事管理及各种专业性工作,大约有26万人,占女性就业总数的48.6%。其中大约8万人从事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占了三分之一, 另外三分之二,9万多人,从事与财务,企业管理有关的工作。占华人女性就业第二位的是销售及与办公室工作相关的职业,近13万8千多人,占26.2%。占第三位的是服务行业,有6万8千多人,占13%。从事保险、金融、房地产行业的有5万4千多人,占女性总就业人数的9.7%。

  另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是教育。美国各族裔25岁以上人口获得的教育水平百分比, 在完成大学本科教育的层面,25岁以上华人男性有 23%,女性中有25%完成了本科教育,而在这一教育层面的全美平均值则是16%和15%。再往上看,完成硕士教育的,华人男性占17%,女性占13%,远远高于全美平均的6%和6%,也高于亚裔平均的13%和9%。到完成博士学位这个程度,全美平均为男性1%,女性1%,亚裔平均为男性4%,女性1%,而华人男性为8%,女性为3%。如果把获得大学以上学位的人口加在一起统一计算,全美平均完成大学以上学位的男性为26%,女性为23%,亚裔平均男性为 48%,女性为40%,而华人男性为53%,女性为44%。

  有了上述统计数字做为依据, 我们就有可能对美国华人女性的状况作一番客观的文字描述。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21世纪的美国华人女性,她的主体应该是一群年富力强、高教育、主流就业、收入等同或略高于美国同龄妇女的平均水平、已婚率高、离婚率低、独立自主、自强自力的群体。

  这样一个群体,不仅与美国历史上挣扎在煤矿或铁路工地等社会最底层、饱受欺压的华人妇女有着天壤之别,也与上一世纪移民到美国,生活在各城市唐人街上,开洗衣店、餐馆、小杂货铺的华人妇女不可同日而语。即使与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美国各少数族裔,甚至处于主流地位的白人女性相比,也是绝不会逊色的一个群体。

  首先,占据美国华人女性主导地位的,处于15~64岁年龄段的华人女性,大部分是台湾6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后期,开始陆续踏上美国土地的。她们来美国的目的与先辈同胞截然不同。她们是到美国来求学。她们中大部分在国内已经取得了大学毕业证书,来美国是接受硕士、博士等更高的教育的。这些人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是国内各名校的毕业生,是自己那一代人中的出类拔萃者。

  当然这里面也有各种各样的特殊情况,比如嫁个老外跟来美国的,但毕竟是少数。 正是由于这一群人本身的实力、能力和经历,决定了她们独立自主、自强自力的精神。她们既不甘心于做家庭妇女,相夫教子,也不安心于饭馆打工,打扫卫生这些地位低下的工作。

  她们这些人中,有奖学金的,马上投入紧张的美国大学生活之中,当助教,助研,或从事其它一些与学术有关的工作。没有奖学金的就边打工,边上学。也有不少华人女性,先是打工赚钱,供先生念学位。待先生完成学业,找到工作之后,自己三十好几,甚至四十好几的年龄,又重入大学校门,苦读几载,毕业后也找到了不差的工作。

  特别是不少来美的华人女性,面对美国残酷的就业市场,不得不半路出家,改换专业,在国内学中文、新闻、外语、物理、化学等等专业的,有不少改学计算机、会计、统计等比较好找工作的专业。虽然是赶鸭子上架,困难多多,但有志者事竟成,加上本身素质比较高,学习能力强,也都能完成学业,拿个文凭,再凭一技之长,找个收入不菲的工作。也有不少拿F-2或J-2签证到美国来伴读的女性,因各种原因,未能在美国大学取得学位,无缘在所谓的主流社会就业,也很少有呆在家里吃闲饭的,不是在餐馆打工,就是在其它服务行业就业,总归要自食其力。

  有人说,中国女性,特别是大陆来的中国女性这种自强自力的精神与大陆多年来妇女解放,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宣传有关。我认为,关系是有,但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和这些华人女性所受的高等教育有关。一般来讲,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总是希望用自己的知识或一技之长为个人,为家庭,为社会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绝不希望一辈子呆在家里荒废光阴。

  与华人男性相比较,美国的华人女性还有一个非常利于其发展的优点,就是适应性强。由于中国传统的大男子主义,在国内已取得较高学历,有了较体面工作的华人男性,到美国后要放下身段,从头做起,地位反差大,心理不平衡,往往水土不服,要渡过或长或短的一段心理调试期,有人甚至由不适应发展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从而演变出一些个人或家庭的悲剧。

  而华人女性则不然,她们骨子里要强,不服输,但行为上则可上可下,可塑性极强。许多华人女性都是到美国没几天,甚至下飞机第二天就开始去餐馆打工。虽然也觉得苦,也心理不平衡,但她们为自己及家庭的前途,为丈夫,为孩子,可以忍辱负重。大概正是中国妇女传统中这样一种为家庭付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她们在美国这片土地上比她们的男性同胞更如鱼得水,更挥洒自如,更能呼风唤雨。

  统计数字显示,25岁以上的美国华人妇女中,25%完成了大学本科教育,13%完成了硕士教育,3%完成了博士教育,而完成相应教育的全美平均百分比分别是15%,6%和1%。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高层次的教育作为基础,成千上万的华人女性才得以进入美国的主流就业市场,担任管理人员、专家、学者,或从事与计算机、财务等有关的技术性工作。

  由于环境、背景、语言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美国政界就职的华人及华人女性还是凤毛麟角。但假以时日,情况会有所改观,特别是在华人的第二代中,普遍起点相当高,又是在美国土生土长,思想观念基本上美国化了。

  华人第二代中就有不少出色的女孩子有志于从政,并正在努力。 如果将大陆来的华人女性与台湾来的华人女性做一个比较,大陆来的女性独立性要更强一些,而台湾来的女性中国文化传统的色彩更浓一些。在台湾的社会文化中似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直没有太多的改变,男主外, 女主内一直是一种主导的模式。台湾来的华人女性,即使在台湾已受过大学教育,很多人到美国后则安于陪读、生子、做家庭主妇。相比之下,大陆女性就“不安分”了许多。不用说在国内就大学毕业的,就是在国内没有上过大学的女性,来美后也想方设法要到大学拿个学位文凭。实在上不了学的,也要退而求其次,干一份计时工作,如售货员、餐馆服务员等等。

  说到美国华人及华人女性的婚姻状况及感情生活,比起太平洋对岸,神州大陆上丰富多采的形式与内容,这里要相对平淡与沉寂得多。具体讲就是已婚率高,离婚率低,婚姻相对稳定,感情出轨,第三者介入的事情不是没有,但为数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倒不见得是在美国的华人道德标准与中国本土有多大的不同,主要是环境使然。

  300万华人,在全美国只占了百分之一,还主要集中在东西海岸及南方的大城市。在遍布美国广大领土上的数以万计的大、中、小城市中,华人的数目有限,由于生活的范围和圈子都很小,出轨的机会自然就很小。白人虽多,但下决心与异族通婚的,毕竟还是少数。

  说到华人女性的感情生活,应该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话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由于移民所造成的文化、经济、工作、环境等各方面的巨大变化,特别在移民的开始几年,各方面的落差以及不适应,必然会给原有的婚姻和感情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一时适应不了,或调整不当的家庭也因此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甚至以失败告终。

  这方面最典型的情形就是家庭中的男性一时找不到定位,突然由原来家中的主要经济基础及主导地位,变成什么也没有,什么都不是,心理压力大,失败及实落感强烈,又有现实的生存压力,这种打击对中国男人是严重的。而处在这种情形中的华人女性,虽然有为家庭献身的精神,也不乏自强自力,撑起半边天的勇气,但面对接踵而来的挫折和打击,委屈和怨气与日俱增,如果没有异常稳定的婚姻基础和较好的个人素质,家庭矛盾就不可避免了。

  在我移民美国二十多年的经历中,周围华人家庭发生这类问题的比比皆是,矛盾有大有小,造成的后果也不尽相同。最终离异的有,但是少数。大部分还是在经历了长短不等,几年的磨合之后,随着学业、事业的逐渐走上轨道,压力减小了,矛盾也弥合了,随着夫妻双方的毕业,就业,买车,买房,家庭和婚姻都安定并稳定下来。 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华人女性逐渐将生活的重心由事业转向了家庭、孩子。

  据我观察,华人女性对房子的要求一般要高于男性配偶。同时,也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了家务劳动上。但这样做的同时,她们绝不放弃费尽千辛万苦赢得的职位,即使先生的收入足以养家,华人女性仍然坚持经济上的自立,并始终希望保有家庭以外的社会角色。

  一般的华人家庭,都有一到两个孩子,三个以上的不多,没有的也很少。人到中年的华人女性,将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子女身上。在这方面,华人女性很大程度上承继了她们父母一辈的传统以及她们幼时的经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既有过分的爱护和照顾,也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的功利主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中国大陆流行的从小逼着孩子学琴、学画,在美国也照样风行。

  由于美国大学看重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华人父母们就又给孩子加上了打网球、篮球之类的业余体育训练。再加上周末的中文学校,使得华人家庭的孩子比他们的美国同学负担重得多。孩子们从小在美国长大,很难理解父母的文化传承,矛盾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好在大部分华人女性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多少能将中国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社会现实做一番比较和反省,并作出适当的妥协和调整。能这样做的家庭,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就会逐渐趋缓。反之,如果家长顽固地守着传统的观念不放,加上攀比心理强,方法简单粗暴,往往激化与孩子的矛盾,亲情受到影响. 后果是要么造成反叛,要么引而不发,直到孩子上了大学,彻底脱离父母的约束。

  空巢后的华人家庭,如有条件,男性往往在“海归”与不归的问题上犹豫、挣扎。这时的华人女性则一般变得比较“安分”,与她们当年来美国时的决心和干劲反差较大,基本都安于现状,朝九晚五上班,周末二天在家里做家务,买东西。偶而和朋友一起聚一聚,打打牌,也都有固定的很小的圈子。生活应该说比较安逸,但也很平淡,沉闷。未来何去何从,对这一代华人及华人女性来讲,还是一个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他(她)们走在路上,欲罢不能。前方的道路虽然仍有风险,但并不崎岖。归宿在哪里,是个想也没有用的问题。

  相比国内的同胞,他们得到的是生活的安逸与生活条件的优越。失去的则是熟悉的文化,疏离的亲情,和没有归属感的失落。但毕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是无论生活在哪里的国人都不得不摆正的心态。

  概括起来,华人女性用自己的能力、勤奋和毅力,在美国这片大陆上,为自己,为自己的子女和家庭打拼出了一个个新的天地。与此同时,她们也用自己的才智和一技之长,为美国社会作出了令人钦佩的贡献。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作为母亲,又是承前启后的第一代移民,她们在中美两种文化与观念的碰撞和挣扎中,以极大的爱心和智慧孕育出了兼具中美文化传统的华人下一代。可以预见的是,在这种世代的接力中,将大大促进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发展。历史将不会遗忘她们在这方面的贡献和功绩。

  作者简介:何剑,1984 年考取联合国奖学金赴美攻读学位。1986 年、1990 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人口学博士学位。为美国俄亥俄州政府首席经济人口发展专家,美国人口学家学会会员,美国社会学家学会会员,美国统计学会会员,大陆旅美经济学家学会会员。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  Henry David Thoreau
墨弥 离线
级别: 连长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07-04-24   
作为地球另一端半边天上的小云彩,看了真舒服,呵呵。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啊太匆匆。
我是南山一棵葱~~~
游鱼双生 离线
级别: 班长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07-06-25   
我要是到美国
也会坚强的
不过
感觉怕怕的
仿佛要去炼狱似的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arthur 离线
级别: 军区司令员

显示用户信息 
地板  发表于: 2007-06-26   
其实美国更适合中国女人,人都比较守法,性别歧视也没那么露骨。而中国男人,特别是传统的中国男人就不是很容易适应。
垂涎三尺,非一日之馋。
fanfan 离线
级别: 连长
显示用户信息 
地下室  发表于: 2007-07-26   
引用
引用第2楼游鱼双生于06-25-2007 18:40发表的  :
我要是到美国
也会坚强的
不过
感觉怕怕的
仿佛要去炼狱似的

Hell is empty, all the devils are here. —— William Shakespeare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