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转贴] “海归”成为历史潮流 --]

Bay Area Chinese--灣區華人 -> 移民天地 -> [转贴] “海归”成为历史潮流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admin 01-13-2003 22:06

[转贴] “海归”成为历史潮流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刘声

“到目前为止,中关村科技园共吸引海外留学人员4000人,而近3年进驻科技园的海外留学人员是前10年的3倍。”10月8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人力资源处处长王立平向记者披露说。

就在王立平接受采访将要结束时,他获悉又有1家“海归派”企业落户中关村。王立平马上更正:“刚才那个数字还须重新统计。”

据王立平透露,今年以来,中关村平均每天诞生两家“海归派”企业,截止到上月底,科技园区共有1357家“海归派”企业。其中,34.5%的创业者是博士,48.4%为硕士。

正在建设人才高地的上海,更是“海归派”首选的城市。2001年,上海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比上年增长了95%。在此落户的近2000家“海归派”企业,几乎占据了全国“海归派”企业的半壁江山。到今年9月,上海已吸引海外留学人员3万多人。

对此,国家人事部部长张学忠评论:“中国正以蓬勃的姿态,迎接新一轮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热潮的到来。一个潜力无边、大有作为、足以让留学人员展示才华的舞台正在呈现。”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年均输出两万名留学生。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高校的理工科毕业生,选择出国的几乎近半。当40万优秀人才涌出国门之时,多少国人曾痛心疾首地称之为“人才的大流失”。

王立平是这一历史的见证人。他说,莘莘学子从大批出国到纷纷归国,这种趋势的转折出现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

田溯宁、丁健就是在这个转折点上回国的。这两位被称为“中国因特网建筑师”的“海归”人员,1995年初首次将Internet带到中国。

丁健坦陈自己的心迹:“在美国的大学里,我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演讲说,当你和一个领域共同成长的时候,你的成功几率会特别大。我选择回国发展Internet这条路,从来没有犹豫怀疑过。中国政治稳定、政策开放、政府部门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投资环境处于一个非常好的时期,这是吸引我回来最主要的因素。”

不久前,美国加州就业发展局发布的统计表明,今年上半年硅谷就业市场持续低迷,月平均失业率为7.55%,创下了18年来的最高纪录。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经济正以年均7%以上的发展速度快速增长,成为吸引海外留学人员的巨大磁场。

据中国社科院最近发布的“中国留学归国人员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海归派”选择回国看重的是个人的发展,78.8%的人选择更能发挥本人才能的职业。

身为美国美华轻型航空公司董事长、怀揣11项美国专利回国的董大为告诉记者:“我回国主要是看重中国的大市场。同样的产品,国内生产的成本是国外的1/10,产品竞争力一下就提高了数倍,当然要回国创业。”

9月初,刚从瑞士一所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李北,用打工挣的钱买了一张回国的机票。他说:“6年前出国时,我根本没想再回来,但是欧洲经济不景气,在国外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挺难。中国申奥成功的当天,我就决定毕业后一定回国。”如今,李北已在北京一家五星级酒店找到了工作。

据有关部门介绍,截止到8月底,我国已建立60多家留学人员创业园,“海归派”创办企业近4000家,去年总产值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从1998年起,海外留学人员归国人数年均递增13%。

“‘海归派’回国创业,对国家、个人是双赢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郭国庆说,“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是‘海归派’事业发展的助推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寻求更大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海外工作经验、熟悉中国国情的复合型中高级人才,‘海归派’正好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海归

杜涌涛

“海归”俗称“海龟”。后者仿佛是自嘲的一个称谓,其实,指的都是同一群人:海外留学回国创业人员。

这词已流行了好几年,今年尤甚。自恃条件很好的女孩儿谈朋友,非“海归”免谈。“海归”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时下另一个频见媒体的词汇:知识英雄。

没有林立的烟囱,也没有机声隆隆的车间。知本邂逅资本,造就了多少当代财富的神话啊!我们总是能从这些神话背后,注意到“海归派”们频繁活动的身影。今天,网上冲浪已成为都市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其实,Internet最早正是“海归派”带入中国的。

有些人的思维方式很偏狭,一谈“海归”就往爱国主义上扯,殊不知这是庸俗的爱国主义。今天选择出国留学的中国人并不比当年少,谁能说这些人就不爱国呢?

爱国是一种渗透到血液里的情感,这种情感无可选择,也无从选择。但选择在哪里发展事业未必仅受爱国主义的驱使。记得经济学家林毅夫说过一句话:世界500强如果想坐稳自己的位置,未来的发展战略就不能不考虑中国这个市场。“海归派”们同样也是经济人,他们的行为同样受经济行为支配。他们喝了一肚子洋墨水,现在选择回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是因为这些看过世界的人晓得,国内现在白纸最多。

12年前,采访中关村的研究生们,谈话总摆不脱两个主题:穷困、出国。12年后,这些人中的许多人已经踏海而归,拼命创造着财富神话。

看着那些在电视里整天晃来晃去的CEO们,不禁想起中学的一位英语老师:一年四季永远一身灰,两月不洗一次。虽然才50多岁,但看上去足有70岁。没人太把他当回事儿,也没人太在意他的课。

以后知道他是李鸿章的孙子,曾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英语播音员,1957年被发配边疆。再以后知道他是牛津大学毕业的。再到以后听说他孑然一身,客死在那座边疆小城。想到他,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查看完整版本: [-- [转贴] “海归”成为历史潮流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7.5 SP3 Code ©2003-2010 PHPWind
Time 0.007719 second(s),query:1 Gzip dis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