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从“泄愤”到“抢盐”
绿毛龟 离线
级别: 师长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1-03-23   
来源于 转帖 分类

从“泄愤”到“抢盐”

原帖地址: h)x_zZ%>o  
http://www.zaobao.com/yl/yl110324_002.shtml ;;&F1@3tBa  
Nhf~PO({&  
作者:桂晓伟 r%=[},JQ  
\0*l,i1&  
G=d(*+& B  
zFhgE*5  
        日本核危机,导致一衣带水的中国出现了“抢盐风波”。对此,网络上形成了两种声音:一方认为抢盐者的无知和盲从比地震海啸更可怕,他们缺的不是碘盐,而是知识、素质和自我判断能力;另一方认为,抢盐的根源在于中国人缺少安全感,缺少对外部信息和政府的信任。两种观点各执一端。如果我们把“抢盐”也看作由“不明真相的群众”参与的群体性事件,并将之与“泄愤事件”对比,或许能透过两者的差异看到一些被忽视的问题。 &Cro2|KZhG  
,=%nw ]:  
| {P| .  
  “不明真相的群众”是群体性事件中的惯常表述,“少数别有用心者”的煽动和政府的“公信力缺失”,是对此类事件的两种代表性解释。在以往的“群体性”事件中,“公信力”问题的突出,往往掩盖了群众的“自治力”问题。而从“泄愤”到“抢盐”,两类群体性事件的差异,恰凸显了“不明真相的群众”背后,既有公信力的缺失,也有自治力的阙无,即个体的盲从和非理性。 1'KishHK=  
>bm|%Ou"  
:Jxh2  
    “泄愤事件”是于建嵘教授提出的一个观点。何谓“泄愤事件”?于教授举过一个在重庆发生的例子:一个挑夫撞了一个妇女;妇女骂挑夫瞎了眼,两人起了争执;妇女的丈夫介入,打了挑夫,并宣称自己是公务员,打了他也是白打;事件升级,谣言流变成国家公务员打死了挑夫,而且还宣称打死了也是白死;百姓从围观、聚集到包围派出所要求交出尸体交出凶手;派出所当然交不出所谓的“尸体”和“凶手”,结果大家砸了派出所,进而砸了管辖派出所的地方政府。 @h9MxCE!  
UTk r.T+2X  
M]EsS^/X  
     这便是泄愤事件,它突发、无利益诉求,但也无规则底限。如果把“泄愤事件”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社会不公、官员贪腐所导致的政府公信力缺失,甚至是合法性危机,我想少有人会提出异议;但如果将“抢盐”事件也扣上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帽子,却并不那么令人信服。 e<\<,)9@/  
*^XbDg9  
        当然,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不少理由。恰如一位网民所言,轻信源于不信任;不信任的前面写着“经常被骗”,后面写着“无安全感”。的确,今天的社会在太多方面没有给人们提供安全感:住房难、看病难、教育难成了压在中国人身上的新“三座大山”;货币贬值、食品安全和越“抑制”越攀升的房价,也让大家常常感到无助和被欺骗。这些问题背后,往往有着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确实让小民难以信任;但“抢盐”呢?此等偶发事件,如何在短时间里建立政商勾结的利益链条?此等利薄(相对而言)的产业,如何吸引贪官的兴趣?政府纵有万般不是,难道连盐的持续供给都无法保证吗?可以看到,即便怀有最悲观的揣测,“抢盐”也很难与公信力缺失合理地联系起来。 a/:XXy |  
从“泄愤”到“抢盐”,当政府公信力缺失不再成为令人信服的解释时,我们看到了“不明真相的群众”的产生,或许还反映了中国人心理上的脆弱、盲从和非理性。我将之称为“自治力”的阙无。这个问题,虽然可以归结为“知识、素质和自我判断能力”的缺失,但这仍是表象,需要追问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这一原因既源于社会没有为个人提供合格的“教育”氛围,也源于个人在现代社会走向自主所面临的重重障碍,比如心灵积习,文化惯性和缺少道德罗盘(公共善)的指引等。 @h? crJ6$  
~1(j&&kXet  
pR$6,Vi  
正义社会与理性公民 Ok H\^  
ae`| ic  
  在现代社会,当个人走出了传统的政教合一的压抑,而获得自由之后;当个人追求自身的欲望变得合理,追求自身的权利变得合法之后;如何让获得自由的个人,从自由走向自主,让解放了欲望的个人懂得节制,让拥有了权利的个人学会履行相应的义务,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一直是现代政治和教育思考的核心问题。这里的“教育”需要做广义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我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整个生活世界中,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从个人到社群到国家所接触到的方方面面的言传身教。这样的“知识”自然是打了引号的,它可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亦正亦邪的各种信息。在一个基础教育仍然唯“分”是从,一个学术研究仍然缺少思想自由,一个社会日益功利拜金,一个政府仍然难以根除特权腐败的“教育氛围”下,简单地谴责个体的“知识、素质和自我判断能力”缺乏,很难具有说服力。正义社会和理性公民,是中国人必须同时努力的方向。 g`,AaWlF  
\cySWP [  
围绕这个问题,常见的两种声音都失于片面。强调个人道德修为的人会问,如果这种教育有问题,为什么“某某”可以?我承认这样的人值得钦佩,但这不是现代社会的大众道德,不是我们大多数人必须达到的。因此,以之为标准,是对大多数人的苛求。这种论调的蔓延,会掩盖“社会”在个人道德养成过程中所应承担的教育责任。简言之,忽略了社会的不道德,来指责个体的不道德,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 oRY!\ADR  
>1|g5  
批评社会的人会说,既然都是“社会惹的祸”,那就先让制度好起来吧。指责老百姓干嘛?为什么不去批评监督政府呢?这样的想法很有代表性。仔细想想我们在听到批评时,“你自己做得很好吗?你有什么资格说我?”是不是中国人的习惯性思维?而中国人的心智,是不是在这样的不那么情愿,甚至总是排除了所有可能的理由之后,才愿意反思自我的状态下,日益变得“封闭”了呢?长此以往,即便有了正义的社会,中国人还有能力成为合格的公民吗?而在当下,鉴于社会的种种问题,批评政府正在成为一种时髦甚至是道德正确,这进一步掩盖了自我反思的必要。 Ka-p& Uv1<  
  其实,在中国的民族性中,自我反思和超越的理性精神一直都不是强项;曾经较好的自然条件,也让忧患意识缺少生根的土壤。传统的主流文化在个人修为上强调“性本善”和“顺其自然”;要做一个道德的人,回归本心即可。这里既缺少原罪感带来的自我救赎的压力,也不鼓励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的求“真”;1949年后又红又专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一度有着很好的思想教育功能,但当整个社会大环境被腐败和功利浸染时,这种可能压抑自由(强调真理般的政治正确),又流于形式的“说教”,日渐失去了吸引力。 :#X[ %"g.  
kDsI p=  
  当下,在日常生活中自由过度的中国人,在思想上却近似真空,在思维上仍然受制于非黑即白的惯性:既没有有吸引力的道德信仰,也不强调理性的自由思辨精神;更进一步说,即便有了“思想自由”,中国人仍然面临着自由主义式的“自由优先于善”所可能导致的道德虚无主义。这使得我们时常看到,鲁迅笔下的被一只无形的手提起来的一群群缺少独立思考的“众人”。 lF4u{B9DM  
h/ep`-YaH  
  如果说正义、自由、尊重个人权利的社会,是培养现代公民的前提条件,从自由走向自主,走向健全、自治的人格,则是启蒙未尽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完善政制,如何挖掘和延续我们在伦理生活中的共同善,进而如何协调个人在政治生活中的自由,以及在伦理生活中的道德信仰,实现自由的社会和自主的个人的和谐发展,是同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_8&wbqW  
X>l*v\F9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邪恶盛行的唯一条件,是善良者的沉默.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