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转贴] 归国创业:海归派激情遭遇碰撞
admin 离线
级别: 管理员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3-01-14   

[转贴] 归国创业:海归派激情遭遇碰撞

归国创业:海归派激情遭遇碰撞

3/4/2002

  最近,海归派人才成了这个问题的焦点。海归派,是相对在国内学习、国内工作的本土人才而言的,指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留学归国人员。入世以后,他们是不是中国最需要的人才呢?

海归已成为浪潮

中国向海外派遣留学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1872年到1978年百年间,出国留学人员约13万。而1978年以后的20多年间,我国派出的留学生近40万人之众,这些被称为"第六代"的留学生,有1/3的人(14万多人)已经学成归国,进入全国各地留学人员创业园。

2001年12月28日上午,李岚清副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80余位海外留学生代表。他在听取了7位海归学子代表的发言后,发表了讲话。他说,海外留学人员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中国已经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并努力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海外优秀人才回国服务。

“入世”必将带来巨大的人才流动,海归派以其国际化的学历背景,在国外涉足高科技领域的技术优势,成为人才市场的"新宠"。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兼职教授薛澜这样评价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审视中国过去一百年的历史,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是留学生回来设计的,第一颗原子弹是留学生回来研制的,近百年来中国每一次经济上、政治上的重大变化和进步,在某种意义上都或多或少跟留学生有关。

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最近发布的中国留学归国人员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留学归国人员选择回国工作看重的是个人的发展,78.8%的人选择能更好发挥本人才能的职业,出国留学人员最关心的事情是"国家前途命运"。

在采访中,从海外归来的学子们坦言他们回国的多种理由:剪不断的乡情、中国市场大、好项目没有国界、有责任报效祖国、回到主流社会、不再隐晦名利、工作和生活条件有保障、证明自己的价值。

最后一个理由是刘建亚和朱荣辉提到的。刘建亚目前担任天津泰达华生生物园首席执行官。他说:"创业是艰辛的,我本人也经历了其中的酸甜苦辣。随着对国内环境的深入了解,我和很多已回国的朋友们都深深体会到大家应该展开合作,聚集资源,建立更大的团体发展,融入到整个国家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大势中去,从而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证明自己的价值。"经过几年努力,刘建亚的天津比特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全国建立了14个办事处,产品在1万家药店和超市中形成了销售网络,公司的规模也迅速扩大。

朱荣辉三十出头,现任北京美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兼董事长,留着惹人注目的络腮胡子,意气风发中颇具男子气概,去年从美国回国。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的朱荣辉,一开始并没有选择出国的道路,而是先后进了两家外企,受聘于飞利浦霍尔兹曼和摩托罗拉两家著名的跨国公司,任高级经理和顾问。此后,经过深思熟虑,朱荣辉决定出国留学,然后回来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他说:"我们许多在海外留过学的人都深深感到,只有时时将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繁荣富强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使个人的价值到实现。"

在美国硅谷工作过的中国留学生中,曾出现过三次回国浪潮:第一次是1999年前后,以亚信田溯宁为代表的极少数精英;第二次是一些资历非常短,大多只有一两年硅谷工作经验的留学生,他们带回了"COM"浪潮,但很多是肤浅的融资神话;第三次是真正的硅谷精英的回归,在美国扎根十几年的他们,不仅带回了硅谷科技开发的精华和中国最缺少的高科技工程系统管理经验,而且带回了硅谷的市场网络。资深风险投资人、宏基风险投资基金的吕强说,这是极其深刻的变化。

2001年5月,硅谷经济权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李安娜教授在对2000名硅谷移民的最新调查中发现:占硅谷外来技术移民46%的华人(大中华区)中43%愿意在未来合适的时机回国工作,77%的硅谷华人称自己已有一个以上的朋友或同事回国。

海归派遭遇挑战

然而最近有媒体认为,曾经被国人顶礼膜拜的海归派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一些高层管理职位上的海归派人士,地位受到质疑,一些外企在总结其在华投资和经营失误的经验后纷纷调整他们的用人战略,着手提高企业本土化的准备。海归派虽然有着一肚子的丰富的经验,但毕竟离开中国多年,根本不熟悉中国市场、政策和法律,不同语言、文化和行为习惯导致不能有效地沟通,这会导致企业决策失当。损失让很多大型企业认识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道理,明白了做生意必须入乡随俗,经营策略和运作都必须适合中国的国情。

有人认为,本土人才熟悉本土的市场和风土人情,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也会更容易更直接,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派人才正在"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外企中公关、法律、地区、市场和业务等部门的经理现在已经大都由本土人员担任了。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就此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两种人才都很需要,很难做出绝对的判断。从中国的现状看,更需要本土人才,因为中国需要成千上万的人才,海归派毕竟太少,不可能满足中国“入世”后大量的人才需求。如果寄希望于海归派人才入主中国各个大企业或政府机构,从数量上说是不现实的,而且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人才结构和人才素质。

龙永图说,我并不想贬低任何海归派,我认为他们也很优秀。但如果从中国国情出发,我觉得目前最紧要的问题是怎样尽快提高本土派的素质,而且海归派和本土派之间也有一个相互学习的问题。本土人才应加强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入世”给我们社会生活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我们应该从小孩子抓起,培养一批真正懂规则、讲职业道德、有职业责任心的人。如果我是一个高层领导,我在一个大的企业和一个大的公司当中,领导层我基本上用本土派,但我重视海归派的专业和他们的长处,中层干部我可能用他们多一点。

善待海归派人才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海归派人才与本土人才在个性、理念、思维模式等方面肯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观念的碰撞与思想的分歧靠什么来解决?

龙永图曾讲过他与一个秘书的故事:“我曾经有位秘书,当我选他当秘书的时候,全场哗然,因为这个人根本"不配"当秘书的。在大家眼中,秘书都是勤勤恳恳、少言少语的,做事很谨慎,对领导体贴入微,而我选的秘书,处事完全不一样。他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他从来不会照顾人。我每次和他出国,都是我走到他房间里说,请你起来,到点了。对于日程安排,他有时甚至不如我清楚。但为什么会选他当秘书呢?我是在谈判最困难的时候选他当秘书的。由于当时我谈判的压力大,有时候和外国人拍桌子,回来以后一句话不说。每次我回到房间后,没有一个人到我房间里来,因为他们怕来了被我骂。只有这位后来要当我秘书的人,每次不敲门就大大咧咧走进来,坐到我的房间就翘起腿,说他今天听到什么了,哪个人说我那句话讲得不一定对等等,而且他从来不叫我龙部长,都是"老龙",或者是"永图",他还经常出一些好主意。他是一个学者型的人物,他对很多事情不敏感,人家对他的批评他也不敏感,但是他对世贸问题,简直像着迷一样。用人之长这是我重用他的最主要的原因。”

兼收并蓄,用人之长。这大概就是我们应该对海归派人才所持有的态度。龙永图认为,自己的身边有许多比他干得好的人,但他从来不感到受威胁。他们可能在某一方面干得比龙永图更好,但龙永图有自信,他相信自己能够控制住局面。他们对他很尊重,并不是因为他能力强,而是因为龙永图真诚地包容手下的人才。




作者:董阎礼

来源于:人民网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