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关注:中国孤儿在美国 ZT
姍姍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6-06-20   

关注:中国孤儿在美国 ZT

http://www.shwenyi.com 书摘 2005年12月14日


                               (选自《至爱》)

  
在大洋彼岸拥有一个家

                                 聂崇彬 冰凌

  2004年,在美国举行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自1989年起,美国家庭已领养了18,000名中国婴儿,每年有4000多名中国儿童被美国家庭收养,其中绝大部分是女婴。中国孩子,在美国重新建立了家庭,抚养他们的是不同肤色的美国父母,他们是怎样生活在一起的呢?等这些孩子长大后,他们会成为地道的美国人吗?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了在美国大陆的采访。

  一,我们是幸运的宝贝
  在我去采访那些中国孤儿的时候,坐在朋友的车上,从车窗边掠过的沿途风景,却一点也没有收入我的眼帘,脑海里不断浮现出许多印象深刻的画面。

  画面一
  在香港一家酒店的大堂里,一些刚从中国领养了孩子之后经香港回国的美国客人,像捧着心肝宝贝一样抱着那些样貌不端、肢体残缺的孩子,高兴地献宝似地抱来给我看,津津有味地述说他们的故事。

  画面二
  在曼哈顿的美国现代博物馆的门口,大旅游车上的活蹦乱跳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从车上下来,准备去参观博物馆,最后一个孩子是由妈妈抱下来的,然后把他放到随车带来的一个特制小车里,妈妈推着车,跟着孩子的队伍,一起向博物馆走去,我注意到,妈妈和孩子的肤色截然不同,之后,我果然证实了这个孩子也是从中国领养来的。

  画面三
  电视银屏上,一位美国妈妈带着十六岁的养女,回她的祖国——中国,去寻根。这位美国妈妈,一点也不对自己十六年的付出有任何保留,相反,想方设法帮养女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我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有许多问题常环绕在我的心头,他们为什么要领养这些和自己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孩子?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能真正成为这些孩子的父母吗?我要亲自去问个明白。

  我和我的朋友来到位于美国亚特兰大市东郊的一处环境优雅的居住区时,已经是晚上八点钟了,艾伦夫妇在门口热情地把我们迎了进去,室内是很典型的美国式家居布置,但在门厅,走廊以及壁炉上,都放着一些中国瓷器和竹子做成的摆设品。

  我看到了他们的两个女儿,来自中国安徽省的大女儿苏珊,已经六岁了,还有来自湖南的小女儿,三岁多一点的莉萨。两个小女孩,一点都不怕生,没有一会儿,苏珊已和我们同行的一位十六岁的大姊姊玩了起来。而莉萨,因为到了睡觉时间,在爸爸的提醒下,恋恋不舍地回自己的卧室去了,她站在楼梯口,还向我们挥了挥手。由于我事先在电话中说了,可能会问一些很敏感的问题,所以在妈妈的安排下,苏珊和大姊姊也一起到楼下的游戏室去玩了。

  妈妈说起他们领养孩子,虽然事隔多年,她依然记忆犹新。那个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是他们在中国的有关机构刚办妥领养的全部法律手续,把孩子抱在怀里的那一刻,他们把这一刻也永远地留在孩子的相簿里了。他们很坦白地告诉我,原来做妈妈的尼卡在年轻的时候就有过领养孩子的念头,没想到,结婚之后真的有这个需要,他们很高兴在中国实现这个愿望。

  当我很直接地问到准备怎样培养这两个孩子时,他们两个严肃起来。艾伦先开口,从经济上来说,他们不会担心,更没有什么顾忌,他们所要小心的是孩子的精神世界,不过他们有信心,会尽自己的所能,不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得到一丝的自悲感;尼卡跟着补充:“就拿苏姗来说吧,她已长到了问‘为什么’的年龄,她会好奇地问,为什么妈妈头发和眼睛的颜色和自己的不同,我就告诉她,人和人之间原来就有好些不同,就如有的人需要带眼镜,有的人不需要一样,这是很正常的事。现在苏珊已不会问类似的问题,只是有时候会说,真可惜,妈妈的头发不是黑色。”

  不过他们夫妇俩并不是打算对孩子隐瞒事实真相,只不过在等待时机,而且为了这个时机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为孩子准备了一本影集,用照片详细记载了领养的全过程,包括当地的环境和当时照顾孩子的孤儿院的工作人员,当然还有,具体帮他们办领养手续的政府官员。他们不无感叹地说,这已是孩子的全部历史了。

  另外他们还为孩子准备了一些图文并茂的书籍,讲述中国孩子怎样来到美国,其中有一本是这样写的:在遥远的中国,有一个很大的房间,里面放了很多小床,床上睡着许多可爱的小娃娃;同时在美国,有许多父母守着家里空空的小床,他们希望有自己的小娃娃。于是,这些美国爸爸妈妈,坐着飞机到中国来接小娃娃,后来,他们一起在美国,开开心心地一起生活了。还有一本是一个孩子写的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来自中国》。更特别的是,里面有一本专门为苏珊写得书,印刷精致。原来这是美国FCC机构专门为这些孩子所提供的特别服务,孩子的父母只要在网页上,填妥孩子的数据,那么不久,孩子就会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我说不出我有多感动,我要真诚地谢谢艾伦夫妇为孩子做出的所有努力,做为一个中国人,我更要谢谢他们,他们的努力会改变孩子的一生。可是他们却说要谢谢孩子,因为是这些孩子给了他们完整的家和完整的生活。

  第二天,我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了另一个领养家庭。孩子玖蒂来自广东,同样,舒适的生活环境、母亲全天候的陪伴,就是亲生父母也未必可以这样提供给孩子的。在客厅的壁炉架上,摆着玖蒂和许多亚洲孩子的合影,这是她父母的精心安排,他们想要玖蒂将来自己决定,是做一个中国人还一个美国人,所以他们有意识地给玖蒂找了许多有和她有着相同背景的小朋友,希望他们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一起作伴,将来能互相讨论,互相支持。因为玖蒂的美国父母认为,到她十几岁的时侯,肯定有许多有关自己身世的疑问,但她未必会和自己的父母商讨,到那时,那些有着同样背景的伙伴,就是他们述说的最好对象。他们经常在一起开派对,尤其是在中国节日的时候。有一年中国的春节,我的朋友夫妇俩也应邀前往,进了门,他们傻了眼,满屋的人金发碧眼,一律穿戴着中国传统服饰,瓜皮帽、长衫和旗袍,只有他们夫妇俩,地道的中国人,却完全忘了自己的节日。而那些美国父母,为了他们的中国孩子不忘记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说起领养玖蒂,她的父母完全是冲着她的健康状况而去的,因为玖蒂出生时,左脚有六个脚指。她的美国父母认为,玖蒂比其它正常的孩子更有理由要来美国。现在,玖蒂早已在美国接受了手术切除了那多余的脚指。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健康地茁壮成长。

  二,最不幸的幸运儿

  比起凯丽,玖蒂是非常幸运的,以下是她,凯丽,一个中国小女孩的真情独白:

  “我是凯丽•马可纳韦尔斯,当我还很小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把我从中国带到了美国。1997年1月17日,我被发现在中国湖南省常徳市一家教育训练学院的台阶上,那时我才出生十天。后来,我在一家孤儿院住了一年,直到我的爸爸妈妈来领养我,现在我和家里人住在新墨西哥州。

  今年我五岁了,在我刚过了生日没有多久的一天,我感到胃疼得厉害,咳嗽、流鼻涕并发了高烧,爸爸妈妈送我进了急诊室,医生说是病毒感染,开了药,可几天之后,我还是没有好转。爸爸妈妈又把我送去了家庭医生那儿,医生也说是病毒感染,她安慰我们,说马上会康复的。几天之后,我开始流鼻血,而且流了五个小时没有停过,这次医生给我验了血,发现我病得很重,我马上被送进了儿科医院。在那儿,我接受了更多的化验,医生们发现,我的血细胞少得可怜,我的骨髓检查显示,我得的是一种罕见的、致命的血液病,也就是说,我的骨髓不再制造新的血细胞了。我接受了许多治疗,都不见效,我很快会因为血流光了而死,除非我能够接受骨髓移植。

  我的医生们已经开始为我去寻找合适的骨髓,如果能找到与我有血源关系的家人那就最好了,可不幸的是,我对他们一无所知。

  我的家人专门为我设立了一个网页,希望能更好地得到世界各地的任合信息和希望,愿意做骨髓测试的有心人可以在网页上查到就近的机构,任何食疗、草药和中国传统的中药,任何你们认为对我有帮助的信息,我都欢迎,当然我也喜欢收到信和卡片,我想我会克服病魔的。”

  我是在美国FCC网站上看到这篇令人心碎的独白的,我同时还看到了小凯丽在医院的照片,那是一个多么甜美的脸蛋,一双黝黑的大眼睛,充满希望地看着你。网页上,同时还登载了她没患病时的生活照片,和爸爸妈妈、朋友在一起,家里、游乐场、旅游胜地,她的笑容洋溢在每一张照片里。可惜,这一切,很有可能要被病魔夺去。

  小凯丽的美国妈妈琳达是律师,爸爸欧文经营着自己的公司。他们结婚十五年了,他们夫妇俩,一起把琳达在前段婚姻中生下的三个孩子扶养大了,等到孩子们都搬出去住了,他们决定去中国领养一个孩子,因为他们知道,在中国有许多小女孩,在寻找着自己的新家。

  在五岁之前,小凯丽是一个健康活泼的,爱发问的女孩,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没想到一场大病,把这美好的一切都夺走了。琳达辞去了工作,带着小凯丽,离开了自己的家,住进了离医院很近的一家小旅馆,方便每天去医院治疗。那是一件小小的房间,一张床,一个电视机,和一个电话,小凯丽每天晚上都要和爸爸通电话,欧文也尽量缩短自己的工作时间,一有机会,就飞过来探望母女俩。不久,他们被迫卖了自己居住的大房子,以便应付只有一个人的收入,还要维持凯丽庞大的开支,夫妇俩极尽自己的努力,生怕会错漏每一个能给小凯丽带来希望的机会,他们在中国湖南省登报启事,向世界各地发消息,寻找方法,想尽办法呼吁人们去做骨髓测试。他们说,只要是自己做得到,哪怕再困难也不会放弃,可惜所有他们的努力都没有效果,但他们并没有气馁,他们仍在努力!

  FCC是美国一个无宗教信仰的机构,FCC是英文“有孩子来自中国的家庭”的英文缩写,机构的成员由从中国领养孩子的家庭组成,这个机构的宗旨,是给那些已经领养了中国孩子的家庭给予帮助,并向那些准备去中国领养孩子的家庭提供信息,这个网页就是他们对外的一个窗口。

  我是在朋友的口中知道这个组织的,不过自从我在FCC的网站上看到凯莉的故事后,至今我不敢再登上网站,生怕看到什么不幸的消息,我只是默默地祝福她,并庆兴我早已在香港成了一名骨髓捐赠者,如果我的骨髓符合任何一位病人的需要,我就会接到通知。

  三,中国孩子在美受关注

  根据美国心理学教授琳达•卡姆拉斯介绍,从中国领养的婴儿在抵达美国家庭时候,由于不适应,只有8%的身心完全正常,34%出现严重的反应迟钝现象,但六个月之后,正常率可达53%,三年后,正常率达93%。

  根据一项对三岁大的美国本土出生的非华裔收养的中国婴儿和美籍华裔婴儿的调查显示,被收养的中国婴儿在面部表情上和美国本土婴儿相差无几,而和美籍华裔婴儿有相当距离。例如,在看测试幻灯片时,55%的美国儿童和48%的中国收养儿童会笑,但只有38%的华裔婴儿会做出同样反应。

  据专家的介绍,美籍华裔父母和美国父母的教育内容有较大的差异:前者注重集体美德,要求孩子顺从、礼貌、注意力集中;而后者则更强调发挥个人特长,鼓励孩子有强烈好奇心。在教育方式上,美籍华裔父母更为严格,对孩子管束较多,而美国父母则相对宽松,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行事。

  不管是哪一种的教育方法,其实对孩子来说,社会对他们的认同是最重要的,而且这种认同自始至终存在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美国许多机构和个人都为此而付出了努力。哈佛大学早就成立了一个语言中心,为那些刚领养了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提供有效的帮助,使他们尽早地消除在语言沟通上的障碍。

  王建平,一位大学文学院的院长,在很早的时候,就积极投入帮助美国家庭收养中国孩子,因为那时领养孩子的系统还没有正式化,在她的经手下,有一百多个家庭接受了新成员,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如今,中国和美国政府之间有了很好的有关领养孩子的政策和系统,使领养孩子的过程走上了正轨。不过,她并没有就此结束她对整个事件的关心,她挤出时间,成立了一家非营利机构,专门帮助收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在暑假去中国做短期的逗留,父母和孩子分别参加不同的活动,亲身感受不同的文化和习惯,此举受到了很多美国家庭的欢迎。

  社会的积极关注,有时就会产生意外的惊喜,报纸上曾报导过这样一个好消息,一对分别被两家人领养的中国小兄妹在美国团聚了。美联社还专门为此发表了消息,同为三岁大的惜梅和滔滔分别为亚利桑纳州图克森的维涅可拉森夫妇和阿拉巴马州蒙特梅里的约特斯夫妇所收养。

  维涅可拉森夫妇在造访了FCC的网站后,这两个家庭互相认识了,他们在交谈时发现,他们的孩子年龄相同,而且是同一天被遗弃街头。无巧不成书的是,这两个孩子都有兔唇,而且都怕黑。

  这两个家庭的女主人后来交换了孩子的照片,并于今年七月一同进行DNA检测,结果证实,他们是一对龙凤胎。

  中秋时节,约特斯太太带着滔滔乘坐飞机抵达图克森和惜梅一家团聚,小兄妹在一起共度周末。

  在我耳闻目睹的访问过程中,每一个中国孩子在美国的家庭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养育环境和精心照顾,可能领养的家庭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世界观,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孩子,看不到一点自私的因素,更没有以恩人自居的心理。我为这些孩子而高兴。

  不过也有资料显示美国家庭收养的华裔儿童比土生的华裔更美国化,他们长大后,在情感表现等方面比美国土生土长的美籍华裔更本土化。但也有的专家表示,那些在美国家庭成长的中国孩子要比任何美籍华裔更能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我觉得所有这一切都无关紧要,最要紧的,是那些孩子在大洋彼岸得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家是在这个宇宙中超越一切的宝贵财富。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姍姍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06-06-20   
约7000名中国儿童去年被美国家庭领养
新华网洛杉矶1月20日电(记者曹卫国) 根据美国政府部门日前公布的统计数字,2005年有大约7000名中国儿童被美国家庭领养,中国继续成为美国家庭海外领养儿童的最大来源国。

  目前,美国约有90家从事中国儿童领养事务的机构,其中的美国国际希望基金会是一家总部设在宾夕法尼亚州的领养机构。基金会主席方师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该基金会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美国和中国政府的有关规定,对申请领养者的收入、健康状况、家庭背景及有无犯罪纪录等进行审查,并组织符合条件的领养者前往中国进行领养旅行。该基金会每年帮助200到300个美国家庭从中国的儿童保育院领养孩子。

  他说,根据规定,这些领养家庭每半年都要把孩子的情况以信件方式反馈给基金会及孩子原先所在的中国保育机构,对这项工作的督促也是基金会的日常事务之一。此外,基金会每年还定期举办这些家庭的联谊活动,这些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父母不但相互之间保持联系,而且都喜欢上了中国。

  近10年来,有大约5到6万中国儿童被外国人领养,其中80%被美国家庭领养。在领养中国儿童的外国家庭中,有一部分是因为领养家庭中有人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而更多的人到中国领养,是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大,可供领养的儿童数量相对较多,成功领养的机会高。此外,中国可供领养的儿童中有不少身体健全的孩子也是原因之一。

  谈起有关被领养儿童可能因为与父母及周围其他孩子的种族差异而遭遇身份认同危机时,方师正表示,由于中国从10多年前才开放国际领养,最早被领养的孩子现在才10多岁,身份认同危机问题目前还无从谈起。  

  最近,美国媒体报道了两起涉及被领养中国儿童的虐待案。专家提醒中美从事儿童海外领养事务的相关机构在审查领养者的资格时应更为谨慎认真,并与领养家庭保持联系以起到监督作用。(完)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